第三百五十九章 養殖與星際推進技術

類別:玄幻奇幻 作者:東阿狸字數:5542更新時間:24/07/15 11:54:56
    晃晃悠悠中,時間來到了符文歷427年,距離涅斯塔破關而出已是4年過去;

    此間現存的高階施法者已全數進入了閉關狀態,而涅斯塔亦是在完成了基因破解工作後,於不久前又搞定了整合器官的培養、並分發了下去,緊接着就馬不停蹄的開始了對庫存生殖細胞的改造。

    但無論如何,所有事情都在被有序的展開着,即便庫存的生殖細胞如海如潮那般多,但也涅斯塔的體量與速度下總有被完成的那一天。

    而後,新的問題便會隨之出現,或者說已經出現

    新基因下,小精靈會從小小的一枚受精卵狀開始一路橫衝直撞,最終發育至百萬噸級的自然體型,而這期間的資源供給所需是不容忽視的。

    在計算過供給規模後,執政府決定採取更科學的養殖手段去培育以火山蠑螈爲首的肉食,並從來源丰度與速度上儘可能的去擴大產能規模。

    首先,他們挑選了各種魔獸中最爲強壯的那一批作爲種獸,並於頭頂的兩顆改造星體上生成了受控的養殖環境;

    而後,學者們又編纂出囊括了馴化、控制、催情、催產、哺育等一系列與生育養殖相關的神術陣紋,並將之分門別類的賜予諸方教派與城邦勢力,讓它們至少都能掌握幾種針對不同魔獸品系的養殖手法;

    兩顆星體上那些被進行了針對性整改的特殊生態圈,也在後陸的時間內被漸漸移交至它們手中,使之能成爲共和國的養殖專業戶、爲精靈們生產更多的食物所需。

    更簡單的辦法也未必沒有,只是執政府沒選擇那麼去做而已

    至少,基因改良合成肉的工業化生產技術是已有且成熟的,但最終還是決定將相關生產事務交給教派與城邦勢力來進行。

    口感、時間花費、麻煩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只佔據了選擇成因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考量在於增加附庸勢力對共和國的實際用途,讓它們有更多的生產品類、就業崗位、以及商貿選擇,進而讓社會體系變的更健康與穩定一些。

    當從神術編寫、到育種選擇、再到園區改造,且此後還有養殖目標的移入,以及配套神恩工廠的建設等事務需要被進行,所以整個體系最終完善下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因此,這方面的籌備工作還在進行當中,且預計還會持續個數年左右

    ~~~~~~

    在另一方面,即便聚變即將取代裂變成爲主要的能源獲取渠道,但對超重金屬與重金屬的需求卻是不減反增,而原因自然在於即將到來、且會一直持續下去的成長潮。

    母星的地幔地核中其實有很多這類資源,先前也從被掃空的內環帶與正在被掃蕩的外環帶收集了很多,且母恆星系內對於精靈們而言算是‘絕地’的區域已經很少,除了恆星內核等極少數區域外、大多地方都是一種任君採摘的狀態;

    即便是最兇悍的四軌星,此時也已乖乖掀開了她那厚重且澎湃的外層大氣,露出了內裏超重壓下的金屬海洋。

    所以從短期來看,光只是母星與母恆星系內現有的資源,就已經足夠支撐起相當一段時間內的發育。

    但擁有漫長壽命的精靈非是只看‘短期’的物種,且對於遼闊星空的探索欲早在此前就已按耐不住,更遑論如今又有了新的藉口?

    於是,對於比鄰恆星系的開採與殖民計劃被真正啓動,而對更快速之遠航技術的研發也早就寫入了實驗規劃中,並產生了好幾種基於不同起點的技術路線思考.

    涅斯塔的分身在早先就已逛遍了整個研發系統,而星際引擎自然也是他的重點考察項目之一,且在參觀之餘還親身參與到了其中、將自身突破所帶來的益處播撒了出去。

    大致來說,共和國如今的星際引擎研發有好幾個方向.

    首先,是最傳統也最拉跨的工質推進,化學燃料推進與離子推進是這一類的代表;

    其中,前者早已被基本淘汰,如今更多只是化學研究的附屬項目而已;

    而後者,則在引入了聚變能源、聚變附屬帶電產物、磁約束粒子加速噴流引擎等配套輔助後,煥發出了相當有限的第二春;

    並在涅斯塔加入後壓縮了一定的體積規模,達成了需要漫長加速週期與鉅額能源投入才能實現的,僅存在於理論上的0.15倍於光的航行速度,至少在‘瞞騙’質量獲取機制之手段、沒能發生‘質變’的當下是如此無疑。

    因而,這種推進器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用聚變產物成爲工質的如今,在跨恆星系的遠程航行中就只能作爲光帆驅動的輔助而存在,起到些有限的航跡調整與延長高速行進期等作用。

    其次,則是現如今應用範圍最廣、相對最成熟的光帆推進技術;

    由於光壓太小、類星體要塞質量過於龐大等一系列問題,光帆系統並不依靠純粹的恆星自然光、或激光束來推動飛船前行;

    過程中所被使用的激光束,會先額外完成一次信仰概念的疊加賦予,以降低其絕對速度爲代價、爲之附上更強烈的壓力;

    而末端飛船在抵消自身部分質量的同時,還需要再生成基於對衝信仰的廣域感光場,進而接收被賦予了聖光等概念的作用力,利用雙方間那被生靈主觀意識所賦予的對立來實現推進;

    而爲了能最高效的將之利用,共和國還在母恆星系內之諸方界域中,由內到外、由密到疏的佈置了大量聖激光發生器;

    此外,還有比鄰恆星系內的那幾艘‘迷失飛船’,同樣也被投影們改造出了聖激光發生端,想必當有載着移民與血肉金屬的飛船抵達時,那裏已經形成了有效的往來通道。

    而此次在能源、智腦、銘文術法等三方面所獲得的進步,也剛好從三個方面促進了光帆的推進作用,並將之自原先的0.55倍光速上限、再次提升到了0.58倍左右的水準。

    差額雖看似不是很多,但‘光’畢竟是宇宙中除卻想象力與思念外最爲極致的速度基數,因此在將之展開至千米或萬米每秒來衡量時、便能發現這是足夠明顯的進步。

    但光帆推進在生效後只能行進於固定的航線,不足以應對跨恆星系遠行時種種可能發生的大小意外,所以飛船還得擁有一套自帶的引擎系統作爲調整才行;

    如此才有了聚變堆與磁約束粒子加速器的結合,才有了只能被類星體要塞容納的粒子噴流引擎,它們的組合也即是先前所說的‘輔助引擎’,會利用被加速噴出的帶電聚變產物來產生推力、進而起到航線微調等作用。

    ~~~~~~~

    再次,是脫胎於信仰甬道的‘超時空轉移’技術,脫胎於生命力場的‘亞光速航行’技術,且此兩者的前置條件也大致相似;

    前者需要將現實物質轉化爲承載思緒的‘虛粒子’,而虛粒子又是可以穿越信仰甬道的、因而便也形成了‘超時空轉移’現象,只需要在抵達目的地後再次迴轉爲物質形態便可;

    而後者,則需要將物質轉化爲電磁與光等狀態,進而實現等光速或亞光速行進的目的。

    只於現在而言,對此兩者的有效與否學者們是不會去進行否認的.

    因爲在現實中,已有戰士完成了對自身極爲有限的電磁化、光化、氣化、乃至於引力場化,亦有術士完成了同樣極爲有限的思緒化,並在轉化的部位上具備了所對應的自然與概念屬性。

    即便轉化程度還不足軀體總質量的億萬分之一,但僅這一部分所展現出的‘兩態性’就足以證明方向的切實可行;

    而由此,再將這種轉化引申至非生命體、引申至通過銘文陣列而實現的狀態賦予,或許就能將一整座類星體要塞、連帶着其內的載員一齊轉化;

    然後或是將之塞入至信仰甬道中以完成超時空轉移,亦或者儘可能的去延長狀態持續時間,使之獲得整體性的亞光速、乃至於還不知能否達成的光速航行能力。

    但想想也知道,這是一條很難走到終點的路徑,過程中除了讓戰士與術士們靠着生命力場硬生生磨出個結果外,就只能等待以涅斯塔爲首的施法者們、能夠繼續在微觀領域披荊斬棘了,或許當他們的‘自我’深入至了更微觀的世界時,現下的情況就會有所不同也說不定

    ~~~~~

    或是存在着某種硬性缺陷、或是存在有應用層面的便利性限制、亦或者是距離實現太過於遙遠,總之上述的幾種技術都有着這樣或那樣的不恰當;

    而最後所要說的這種方向,雖也並非可以被稱之爲盡善盡美,但卻在時日長久的研究中、漸漸開始散發出獨有的光輝.

    在當初,於涅斯塔與艾薩拉第一次脫離母星束縛、飛往近地軌道之時,後者曾在內面視野中觀測到了反重力效果的實質,即宏大的‘物質弦聚集地’對施法目標所形成的錨定作用;

    且與此同時,她在內面視野中又感知到了空間因術法效果之詭異抵達方式、而呈現出的‘易碎感’。

    以現如今的視角來看,這所謂‘宏大的物質弦聚集地’便是在指恆星、星系、乃至河系等宇宙組成單元無疑;

    其對空間所造成的‘易碎感’,則來自於多方引力效應被無端勾引、且作用至術法目標時,對沿途空間所造成的扭曲。

    於是,在對這種類法術進行了多年的內面擾動觀測後,現如今早已被普及的‘反重力地表飛行器’便理所當然的誕生了。

    而現在,則更進一步的想要將之應用場景推廣至星際航行之時,且由此所發生的設想在當下便有了兩種.

    其一,進度快、相對而言實現難度低,是爲反重力地表飛行器的升級版、也即是空間引力場牽引飛行器;

    這項技術早就有了一定的突破,並被廣泛應用在了飛船入軌的過程當中,且在遠航時也能發揮‘牽引道標’作用,能夠有效指引飛船的前進方向;

    而現在所正在展開的,則是目標爲捕捉、放大、抵消、屏蔽恆星乃至河系作用於飛船的引力場,進而形成超長途定向牽引效果的研究。

    設想中這將被應用於恆星系航線且具備有很高的靈活性,難點則在於同時放大多道引力場對飛船的牽引效果,並在途中進行對新場的捕捉與實時變換;

    且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隨時去處理那些非常顯著的超近拉扯力,尤其是那些處於同慣性系的恆星.

    比如朝外空間航行時,太陽對於飛船來說便是最大的抵消對象。

    而於現階段而言,研究組已成功捕獲且有限放大了比鄰5-1(中子星)、比鄰5-2(主序星)對實驗飛船的引力作用,且同時限制了太陽對飛船的‘拉扯’,從而初步實現了類似滑軌前進般的無工質航行;

    並且,學者們總結出了相關公式、又據此整合了初步的智腦操控程序,將牽引源自體質量、目標間距、作用目標質量等等因素,全數都納入了終端的選擇考量範圍之中;

    而下一步,則準備進行對十位數以上引力源的同時捕獲與放大,使空間上與比領5雙星處於同一方向的其餘星體也成爲助力,並實現航行中對牽引源選擇的快速切換;

    更下一步,則是對更遙遠之大質量中子星與黑洞引力場的捕獲與放大,且在預期中還會嘗試着對河系級牽引力的整合,從而讓那些中子星、黑洞、河系、乃至多個河系,能夠同時作爲飛船牽引力而產生作用;

    理論上,整合並放大越多的有效牽引源、便能讓目標飛船達成越快的航速;

    雖說肯定無法等同或突破光速,但零點幾倍乃至亞光速的程度或許可以藉此想象一下.

    而在涅斯塔這次成功進階後,由於先前已說過很多次的種種原因,上述這些步驟中的一部分已具備了實現條件,並誕生了初步的驗證型‘多天體超變頻引力場牽引引擎’;

    如若一切順利,飛船質量此後非但不會成爲航行的拖累,反而會形成牽引過程中的正向助力,在避免了傳統引擎在此方面之尷尬的同時,還擁有着遠超光帆推進系統的靈活性、能適應更複雜的航行需求。

    而其間僅存的疑問,便是能利用多少牽引源、獲得多少航速、驅動銘文所需的能耗又是幾許,但至少從靈活性等方面來看、這會是一個不錯的技術選擇,值得延續着進步繼續走下去。

    其二,進度慢、且實現難度較高的‘空間破碎’應用設想;

    學者們認爲,如能想辦法將這種‘破碎感’變成真正的‘破碎’,就很有可能明晰到部分屬於空間的真實,且這極有可能是‘超光速’的另一種實現途徑,但其具體會以何種形式而展現則還未可知;

    或許,會是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的直接躍遷;

    也或者,是一種類似於信仰甬道的超時空航道;

    亦或者,是某種對空間的曲折?

    但不管是是其中哪一種,還是其餘尚存在於想象之外的形式,無疑都會是種十分值得期待的真實,必定能爲國度帶來新的知識與見識。

    當然,其間的‘慢’與‘難’也得到了深刻體現,在此前於虛境中進行的相應模擬實驗表明,事情並不如想象的那般樂觀.

    實驗中,學者們虛擬動用了現今所具備的最大能量輸出額,啓動了庫存的全數思緒、且將之轉爲與空間與引力場最爲相配的信仰模式,同時又用整個三星繞月系統的物質總量、來作爲術法銘文與神恩銘文體系的載體,卻也沒能跨出從‘破碎感’到‘破碎’的那一步。

    想想也是

    不說有如此多的河系與之上級系統遍佈於空間當中,也沒見它真把自身所在的宇宙空間給壓碎嘍,更遑論被千里迢迢牽引而至、且削弱了很多的這一點引力作用呢。

    總而言之,空間似乎是種極端有彈性且很穩固的概念,至少以現有的技術能力而言還無法將之真的破碎,甚至就連‘破碎’是否真的會發生、又會以什麼樣的形式來發生都還只存在於想象當中,距離將之真正實現似乎還很遙遠。

    但這也非絕對,虛境對物質世界的模擬能力等同於精靈整體對真實的瞭解,所以在進行這般超出了現有認知範圍之現象的模擬時,往往就存在有很大程度的數據缺失與失真;

    雖說相關的虛境實驗是以現實小規模驗證爲基礎而展開的,但誰又知道這中間有多少被忽略的因素存在、且發揮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但不管怎麼說,動用三星繞月規模的物質、啓用如今所有的能源輸出能力、再附加上全數信仰思緒儲備來進行的研究,對於現在而言代價還是有些太大了,這並不是一種在短期內可以被考慮的事情;

    所以研究組的學者們便退而求其次,將目標定爲了去中子星與黑洞附近進行觀測,想要去看看它們在天然狀態下、以及在被超遠程反重力術法影響的狀態下,都分別在內面表現出了什麼樣的擾動形式,希望能從這種觀測中找到一些不同於太陽的新擾動展現;

    即便最終也未能藉此來實現空間破碎與超光速航行,但想必也能對現有的引力場應用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有機會的話他們甚至還想去河系中心黑洞瞧一瞧.

    當然,中子星在幾光年外的隔壁就有,因而對之進行觀測的機會應該很快就能到來;

    但距離太陽最近的黑洞卻是在900光年以外的區域,最新技術下至少也需要1300年的時間才能抵達,而河系中心黑洞則距離己方更爲遙遠

    對於半徑達至11萬光年、內部有着500多個球狀星團、共計有超過10萬億顆恆星的本星系來說,母恆星系只是一個位於極端邊陲之荒僻地帶的沙粒;

    因而即便是以精靈們的自負來論,也只當中心黑洞‘旅遊’是個遙遠的夢想與展望而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