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九、何能萬世開太平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義凱司令字數:2607更新時間:24/07/15 11:37:47
接下來便是又一個大頭……皇權和相權。
國王同丞相府的權力劃分是纏繞整個華夏歷史的夢魘,隨着皇帝和宰相能力的相互變遷,皇權和相權交替執掌朝政,而每次更換都是腥風血雨。在尼國,我決定依照歷史教訓削弱王權,加強文官系統的權力,防止歷史上最常見的“暴君”問題出現。
至於王權的傳承……有我這個“通神”的一世大王在,說不定能形成類似“萬世一系”的理念呢……只要後代“作”的不厲害,王權的傳承完全可以形成極其嚴格的制度,一如明朝那樣——
明朝的皇權雖然被太祖和成祖“人爲”加強,但由於國家太大、人民太多、事務比歷史上其他朝代都繁雜,因而形成了同樣龐大的文官集團勢力,使明帝同“連殺士大夫權力都沒有的宋朝‘官家’(連帝都不稱)”一樣,成了皇帝實權最小的朝代(注意是實權,而不是名義上的權力)。
皇帝這個位子一旦不是秦皇漢武那種“香餑餑”,惦記的人便也少了——當文官也能傳承權力延續家族,風險也不比皇室大,爲何非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爭這個位子?即便對於皇室來說,當皇帝跟當宗室也相差不大,因此,除了燕王朱棣被逼迫起兵、安化王朱寘鐇因劉瑾亂政起兵以外,終明一朝,只有漢王朱高煦和寧王朱宸濠是因爲個人野心起兵奪位的,比除宋朝外的任何一朝皇權更迭、藩王叛亂都少。而宗法制的傳承,在明代也達到了近乎極致——皇權的更替基本上有了準繩。
宗法制,是儒家提倡的歷代國君傳位“金典”,確保了每一任國君的名正言順,而該制度的實施除了需要天下人形成共同理念——即皇位一定是他們家的,且必須這麼傳,否則便是亂臣賊子——也需要削弱皇權,使其失去“香餑餑”的誘惑力,避免野心家鋌而走險。
明代自太祖逝世後,共歷經建文帝、成祖(永樂)、仁宗(洪熙)、宣宗(宣德)、英宗(正統、天順)、代宗(景泰)、憲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慶)、神宗(萬曆)、光宗(泰昌)、熹宗(天啓)、思宗(崇禎)15帝,除建文帝、成祖朱棣和景泰帝朱祁鈺外,其餘12帝均是完全按照宗法制嚴格傳承的長子(本書中夭折的、去世的都不算順位)。建文帝乃皇長孫,而成祖靠靖難強行上位、代宗上位則爲瓦剌人兵臨城下時的權宜之計(且英宗剛剛葬送明軍主力,實在不敢讓他的幼子按順序即位,恐軍心崩潰),均是特殊情況下的特殊處理。
宗法制的順位傳承使明朝幾乎很少有高層傾軋導致的全國性災難,確保了每一代的最高權力(名義上的)順利延續。而相反的,某種意義上,明朝所有的災難都是源自宗法制被破壞:
太祖朱元璋自太子朱標死後,竟立長孫爲皇太孫繼承人(他此時還有不少兒子),埋下了靖難之禍的伏筆。而成祖雖是老四,但在老大老二老三均在太祖之前逝世的情況下,反而成爲了宗法制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後世說成祖“奉天靖難”是受到建文帝和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削藩逼迫,但其中,是否有成祖本人認定“即位的本該是老子”的心理作祟呢?不得而知。
英宗朱祁鎮“北狩”以後,出於權宜之計,其弟朱祁鈺成爲新帝,依靠年長君主應對亡國危機,太子朱見深未按順序即位。雖然效果不錯,靠着于謙等一干人才的謀劃渡過了危機,但也埋下了“白龍魚服”和“奪門之變”的禍根,最終“南宮爲正主”,景泰帝大概率死於英宗之手。
嘉靖朝,宗法制終於顯露出些許問題——僅僅是些許而已。對於動輒一大堆兒子的古代人來說,皇室子嗣(男丁)斷絕幾乎不可想象,但偏偏發生在武宗朝——孝宗朱祐樘由於一生僅一位妻子、一位兒子,成爲後世津津樂道的“模範好皇帝”,但這位“好兒子”武宗朱厚照卻並沒有生出兒子……
問題麻煩了。
理論上,按照宗法制,若皇帝死後沒兒子,則應由順位的弟弟(即上一任老皇帝事實上的長子)即位,稱爲“兄終弟及”,但……老皇帝也沒其他兒子了!
那也簡單,找“老老皇帝”的孫子不就結了?宗法制也是這麼要求的——先保後君嗣,再依照順位保先君嗣。明朝廷選了武宗的爺爺、憲宗朱見深在世之長孫——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朱厚熜即位。問題來了,興獻王朱祐杬算不算皇帝?
很難啊!算的話,中間隔了一個小輩兒武宗;不算的話,世宗朱厚熜(嘉靖帝)又成了“孫輩即位”,跟建文帝一樣了……嘉靖帝最終通過暴力迫使大臣們屈服,自己則由於“大議禮事件”變得同文官集團疏離,最終釀成“嚴嵩亂政”、“庚戌之變”等惡劣後果。這也算是宗法制留的一個小尾巴帶來的插曲。
萬曆朝,由於萬曆帝朱翊鈞寵愛鄭貴妃,偏愛其所生次子福王朱常洵,希望廢長立幼,於是同文官集團進行了數十年的鬥爭,期間引發了“萬曆怠政”,皇帝爲同文官們鬥爭,數十年不上朝,文官也幾乎停止任命;同時,奪嫡之爭極大地影響了皇太子朱常洛的身心健康,以至於即位成爲光宗泰昌帝后一個月即病逝,成爲中國史上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此外,還惡劣了藩國對明朝的觀感(朝王光海君便是次子,即位前由於涉及敏感的“長幼之爭”,引發明廷文官系統抵制,致使朝對明不滿),間接影響了薩爾滸之戰結局(劉綎東路軍僅獲得光海君支援的1萬朝軍,因兵力給養不足而覆滅)和明金戰爭形勢。
最終,明朝的覆亡同樣與東林諸“君子”肆意妄爲破壞宗法制、顛覆即位順序有着最直接關係。崇禎帝殉國後,由於天啓、崇禎兄弟倆是老爹泰昌帝朱常洛唯一的兒子,因此,泰昌系已事實斷絕(崇禎帝的兒子們失陷在北方下落不明)的情況下,由“爺爺的孫子”,即萬曆帝朱翊鈞存世的長孫——福王朱常洵之子朱由崧即位,便順理成章。但是,在此前的奪嫡之爭中站隊太子(即光宗)的東林諸公不希望看到鄭貴妃的後代即位,怕遭受清算,爲了他們自身的私利,在北方半壁淪陷、國家危急存亡之時,諸“君子”公然破壞宗法制,擁立八竿子打不着的潞王(明神宗之侄)爲帝,欲強行將神宗系絕嗣,失敗後又百般刁難新成立的南明政權,不斷詆譭弘光帝的統治,最終竟聯絡外兵(左良玉)攻擊南京朝廷,在大敵壓境之時悍然發動大規模內訌!最終,兩敗俱傷的左良玉和南明防線江北四鎮雙雙崩潰,大好河山淪於敵手。
明朝的先進經驗和慘烈教訓,促使我深刻反思尼國權力傳承問題,並影響了國家體制的構建——限制王權,降低其誘惑力,再用嚴格的、更加具體的祖制——宗法制限制王權傳承。
限制國王那幾乎“無限”的權力,帶來的諸多好處毋庸置疑——杜絕暴君降臨、減輕驕奢淫逸、糾正錯誤決策、確保大臣們和人民生命安全等,都對國家有利。害處嗎……基本上全是國王自己的——不能爲所欲爲、“豐亨豫大”只是一方面,在一定情形下,其繼承權乃至生命安全甚至會受到威脅,才是世界史上歷代君王將君權設計成“神授”,給予無限權力的根本原因。
因此,只要能夠在制度上(完善的宗法制)、觀念上(“萬世一系”)確保王位傳承,確保國王和王室的生命健康和一定的富足,什麼“天人合一”、“君君臣臣”之類加劇國王無限權力的設計我完全不需要使用——不過這事兒不急,我還沒兒子,以後再說。
限制王權的集中表現,便是內閣話語權的擴大,以及國家大政方針決策的集體性——不過在我有生之年估計問題不大,我這個bug現在說話還是一言九鼎的。但對於後續即位的國王們,這條制度設計將有效限制他們手中的權力。
至此,中央的統治架構基本搞定,像北極星般閃耀在夜空,而周邊環繞的,則是地方治理體系的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