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七、諸王畢後四海一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義凱司令字數:3018更新時間:24/07/15 11:37:47
    當前的大同盟,某種意義上還是個較爲鬆散的組織——當然,各盟同大同盟中央由於技術指導,以及各盟之間由於生存互相扶持,聯繫都還非常緊密,彼此關係也不錯。但是,隨着人口增長,地盤逐漸逼仄,乃至吸納南方、北方更多的勢力進入後,當下其樂融融、親密無間的協商體制必然要出問題。進一步整合大同盟,使其變成真正的國家——尼國,迫在眉睫了。

    現在的情形頗類似商朝或者周朝分封前期的時代——獨處的部落、散裝的國家。殷商由於沒有處理好商王朝中央和各諸侯國的關係,被諸侯國們新推舉的“共主”周國所滅。而周建立後,又面臨國家“散裝”導致的執政危機,不僅僅是武庚之亂和管蔡之亂這種直接的威脅,在古代交通、通信均極其不發達的情形下,王朝中央只能控制“王畿”一帶並不遼闊的土地,其餘的土地則由諸侯國佔據。這些諸侯國名義上服從王朝中央統治,承擔供養朝廷的義務,但自主性極高,說反叛就反叛,說不理你就立馬劃地自守,你中央還很難討伐他們——距離和通信在那個時代真是大問題!

    不分封諸侯國呢?更不行,那個年代除了“諸夏”的王朝和諸侯國外,還有大量的“蠻戎夷狄”部落生活在離王畿並不遠的地方。若周邊的土地諸夏的諸侯國不去佔領,單靠王畿又控制不了如此大的地盤,則會便宜了這些部族,催生更強大、更可怕的“外敵”!

    兩害相權取其輕,分封制的實施是唯一選擇。周王朝鑑於諸侯國不易管理,便通過分封同姓諸侯、同異姓諸侯聯姻的方式,使周王室和各諸侯國通過血緣和姻親關係緊密團結在一起。而由於各諸侯國相對自主,在新佔據的土地上便能順利實施統治,滋生人丁、積累財貨,從而擴大控制區域,進一步擠佔各“蠻戎夷狄”的生存空間,直到將他們完全吞併,令華夏民族佔滿東亞這片最大的膏腴之地。

    西周在分封之時,大諸侯國裏,除了齊國(姜姓)、宋國(子姓,商王室後裔)、陳國(嬀姓)等,其餘的魯、晉、衛等大國均爲周王室的姬姓國家,並通過相互聯姻,形成了王朝同大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體,一同維持着周王朝的運轉和發展。

    當然,隨着世代傳承,王室和諸侯國間的血緣關係越來越淡,關係也愈加緊張;同時,隨着齊、楚、晉等大國數百年的擴張和積累,其規模已經同王畿勢力相差無幾,強幹弱枝之勢不復存在,地方權力已經開始對中央權威產生威脅。隨着周厲王企圖削弱諸侯國卻遭放逐、周宣王擬通過對外戰爭擴大王室實力卻遭大敗,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迷之操作,龐大的王室終於崩潰,華夏大地開啓了混亂的春秋戰國大分裂。

    鑑於此,最開始時我打心眼兒裏不想採用周制,但任憑我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在現在的尼國,在各盟之間聯絡和交易都要橫穿草原、森林、河流方能見面、馬車等交通工具尚未發明、傳個信息要很久的情況下,如何實行“郡縣制”、“郡國並行制”、“行省制”這類比分封制“高級”的國家治理體系。最終,痛苦的我還是選擇了妥協,不再反對和制止各諸侯國的建立。

    定下了分封制的基本盤,很多事情反而迎刃而解,我的“心魔”也解除了不少。

    一是不需要天天防着這些部落聯盟統帥了——至少到目前他們還是我最得力的手下和最親密的戰友們,嚴青眼、首寶柱和佘向純自不必說,寇齊這樣的好朋友和古新這種親屬還是要放心大膽使用的嘛!不能因爲幾百上千年後後代們可能出現的齟齬,就影響當下的發展。

    二是尼國的發展和擴張有了保證。一旦相對自主的侯國佔據了某片區域,即使開局人口稀少、物資匱乏,也能通過數代人的努力,令子民填滿土地——尤其是我強力推廣農業後,這個擴張、繁衍速度肯定比歷史上的國家快很多。相信在我有生之年,大神山以南的伊比利亞半島便能被尼國的國民開發完畢並填滿,未來等待後人的,是北面的歐洲平原、東面的聖山半島、北非的廣大草原更大的舞臺,乃至東方極其遼闊的、神祕的天地——甚至可以不把任務留給後人了,一旦西班牙半島開發順利、人口增長,我們便可以率先向北非移民,將那裏的生地也開發成熟地。

    此外,北面的蘭國、哥方人,以及東面翡國、曼方人佔據的土地,也在我的規劃當中,當征服、吞併了新的土地和子民後,也可以仿照目前的形勢分封侯國,並加速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兩個種羣的融合,進一步擴大國民數量——相比於我一家一姓的利益,整個族羣的擴張和發展無疑是更重要的事情,這也是爲何周王朝奠定了華夏的基本盤,從而能夠享有天下八百載的“福報”。

    此外,我一直在思考,西周面臨的困局和風險就完全無法解決嗎?

    一是諸侯國隨着血緣等關係疏離後,對王朝中央的離心傾向;二是部分大諸侯國實力增長到接近,乃至超過王朝中央後的“主弱臣強”風險……

    腦中不斷閃現華夏歷朝歷代的解決方案,在地圖邊足足守了數日後,我終於有了定計——

    對於第一個困局,我決定按照西周的方式,在封國之後,令所有侯國國君們全體到尼國中央“上班”,出任尼國的高級官員,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以及丞相和御史大夫下轄的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大司農、大司商、大司禮、大司工、大司寇、大司法等“九卿”和太尉下轄的北軍、南軍和海軍“三軍統帥”及高級將領,而各個侯國的日常事務則主要由國君指定的“監國”會同貴族們處理,大事則遣人報告尼國國都的國君定奪。這便對尼國的交通狀況提出了更高要求,我決定在建城池的工作告一段落之後,開始派遣工程隊整修道路和碼頭,並發明馬車、牛車(船已經發明了),配齊交通工具,進一步提升交通和通信效率,令國君“遙控”各侯國變得可行。

    至於第二個困局……也不難,無非就是周厲王、周宣王他們沒有做成的事情,即將土地和人民從各諸侯國奪過來一部分,繼續維持王畿對諸侯國的體量優勢。這個可以形成制度,規定各侯國未來擴張的方向和面積,當增長到一定地步時(具體可以定得很細,並在侯國尚弱之時便敲定,不怕他反悔),需要將原本靠近王畿的土地、人民和城池貢獻給王畿一部分——當然面積要小於侯國新開發、佔據的土地,否則他們便沒有動力向外擴張了。雖然隨着時間推移,部分侯國的勢力還是會緩慢增長到同中央平齊,但過程會被拉長很多,且勢力強大的國家會大大減少,屆時真要出現一個……王朝中央也能聯合其他小諸侯國戰勝它,從而吞掉或瓜分這個新出現的威脅,直到郡縣制、行省制這類非分封制出現。

    國家的統治架構既定,我便擇日再次召開大同盟會盟,各部落聯盟統帥全體到場。

    上一次大會盟,我們組建了大同盟,劃分了各盟土地和權利義務,拉起了一波建設高潮,令尼安德特族羣的實力上了一個大臺階,並擊敗了北方大敵,爭取了短暫的和平。這次,我們將徹底迎來一個成熟的、能夠稱之爲國家的組織誕生。

    上次會盟的高臺被拓寬了,位置仍在大神山南麓靠近元城的地方。統帥們跟在我身後祭祀尼國諸神和祖先後便分散站立,聽着站在我身後的牛飛宣讀此次會盟內容:

    正式成立尼王國,元甲盟主爲國王,組建尼國中央,指導尼國的發展、建設、對外戰爭等。

    各部落聯盟成立侯國,按照目前控制的區域建國,承擔繁衍人民、鼓勵農耕、生息畜產、積蓄物資等職責,努力擴張和建設整個尼國。

    尼王國爲各侯國共主,需承擔規劃各國發展、調解各國糾紛等職責,不得欺壓凌替侯國。

    各侯國重要事務要定期報告中央,國君更迭需尼王國冊封、高級官員任命需報中央報備。

    其中,侯建的國家爲便於區分,統一改爲“後”姓——這讓我想起了戰國時代齊國末代太后的典故,普通的太后都是“後”字直接冠姓,如趙太后、羋太后、呂后、武后等,齊國太后由於姓“後”(其弟名“後勝”),沒法稱“後後”或者“後太后”,只能取了專屬的“君王後”。蒙多部吸收了大聖山盟加入的子民,也單獨成立一國,並按照尼安德特姓氏特點改爲“蒙”姓,成立蒙國。

    最終,新成立的尼國分爲嚴、首、佘、寇、古、海、林、秦、後、崔、盧、山、胡、陽、扈、蒙等16個侯國。元盟的土地和人民成爲尼國王畿,元姓成爲尼國王族姓氏。

    現在,站在會盟臺上的便是尼國的國王和全部“諸侯”了,“大同盟”正式成爲歷史,而尼國這個這個稱謂,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和全部場合,與新生的原始國家同始終。此後,無論斗轉星移、日月變遷,大地上輪換了多少國家,尼國的大旗始終如圖騰般飄揚在了各大洲新建立的國家、新開發的土地上——就從眼前的木製高臺上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