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海上坦途千帆航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義凱司令字數:3060更新時間:24/07/15 11:37:47
    我要自海上出兵。

    此前航海赴大小仙島時,由於目前的船航行速度限制,無法在一個白天抵達。因此,大聖山盟沿海的一個海灣變成了“海軍”的臨時停泊點——就是我曾經呆過一晚的那個地方。後來,我們又多次派船出海,每次均停在此處過夜。於是,此地被出海的船隊長期作爲臨時停靠點,搭建了不少帳篷,甚至還修築了一座木屋子……膽子真大!

    即便如此,歷次出海的小隊也從未遇見過一個智人——哪怕是到海邊挖鹽的平民隊伍也沒見過,否則一旦被一個人發現,就會引來大軍征討。

    此次,我決定用大船運送騎兵、小船運送武器和給養至該停泊點,用6天的時間將500名全副武裝的騎兵海運至大聖山盟的領地上,然後自其領土背後向腹地發動突擊,爭取一擊掏心,破壞大聖山盟的指揮系統——能抓到或殺掉統帥弗比斯最好。

    這6天的運輸是此行的關鍵,若第一天便被發現,則戰略目標無法達成,先期登陸的騎兵會迅速被敵人淹沒——最好的情況也是損失全部馬匹和物資,僅人員逃走海上。

    但願此前的經驗依舊有效,在我們登錄之時,不會有智人到海邊來“溜達”。

    300名騎兵很快湊齊了,我令全軍帶上武器、藤甲以及……神祕馬具,隨即向東出發,一路匯合林盟、古盟的騎兵,於數日後抵達海盟。

    傳令兵送來情報,3日前,嚴青眼已率主力部隊抵達林盟,同林秉率領的步兵匯合後立即穿越咸寧陘向北進攻,嚴鋼和林秉手下大將林少作爲先鋒,已經同大聖山盟南部邊境的軍隊交手。

    此外,古新也於我離開後次日向北進發,預計目前已進入敵境內。古新打仗腦子靈活且謹慎,雖然是第一次到大神山以北作戰,但我相信他能夠從容應對。

    我同海寧簡單交待了幾句,便率全體部隊——連帶海盟的全部騎兵一同前往海邊。

    數十艘船隻靜靜地躺在海灘上,彷彿期待了我們很久。我向海寧道:“兄弟保重,在大神山以北千萬小心!若遇上超過兩倍於我們的敵人,則不要硬拼,慢慢退回來即可!”

    海寧道:“應當小心的是你,盟主大人!我們有充足的藤甲和武器,不會怕大聖山人的。”

    道別後,海寧立即率軍北上,他也明白,他同林秉、古新這三支部隊同智人交戰越早,吸引的大聖山軍數量越多,我在敵後的行動就越安全。

    我隨即下令,全軍登船!

    第一批100名騎兵牽馬登上海中的船,船丁們已經全部就位。海邊有數處水淺之地可供登船——還是簡陋了點,但我知道海盟的人力已經壓榨到極致了,分不出人手修建伸入海中的碼頭,只能等戰爭勝利後再籌劃了。

    船隻在正午溫暖的海水中起伏,騎兵的坐騎們順從地步入水中,然後躍至船上,船隻驀地一沉,旋即左右搖擺幾下,便恢復平衡。在另一邊,不少勞動力開始往小船上搬運食物、淡水、帳篷和武器——第一批登岸的人既要負責警戒、乃至同可能的敵人接戰,又要負責搭建大軍的營地,任務最爲繁重。人、馬、物資的登船和下船,海盟的人已經演練過多次,整個登船過程十分順利,在太陽仍當頭時,船隻便陸續離開岸邊,駛入深邃的大海,運兵船(大船)與補給船(小船)自海岸邊至海中連成了一條線——如此大規模的出海這還是第一次,岸上的人紛紛感嘆於眼前“千帆競航”的壯觀景象。

    我在最前頭的船上向後觀望,船隊上的鼓聲響徹海面,船員們有節奏地滑動着槳,帶動小船不斷向前、再向前。

    我在心裏默唸:將來一定要擴大船隊規模,繼續改良船隻,讓大海成爲尼國人的坦途,讓“千帆競航”變成現實場景!

    在古代,陸運的效率相比水運來說效率極低,即便到了農業時代,人們發明了馬車、修築了平坦寬闊的道路,陸運的成本仍然是水運的十倍。因此,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商路、運輸路線主要沿水路而建,大多數軍事行動也均沿着水路開展。以華夏爲例,洛陽位於函谷關以東各條水系的黃金點上,匯聚了黃河、汴水、泗水等主要河流,因此經常被當做中原大一統王朝的首都或陪都;而大量有名的軍事行動,尤其是東部的戰爭,如三國時期關羽北攻樊城、水淹七軍,亦或是東吳北伐合肥、桓溫北伐、劉裕北征等著名軍事行動,均完全沿着大江大河開展,而水運的低成本,也使作戰雙方都能動員超過10萬人參與軍事行動——這是諸葛丞相北伐、東漢西征隴西等純陸路軍事行動的規模無論如何也比不了的。至於更北邊乾旱地區的軍事行動,如漢武帝北伐匈奴,光騎兵部隊就數萬人,這個龐大的成本消耗,代價便是“天下戶口幾亡其半”了。

    我們現在地處歐洲大陸,其比華夏大地的一大優勢便是地中海的存在。無論是統一的羅馬帝國,還是後續支離破碎的西方世界,無不是利用地中海和多瑙河、萊茵河等陸上主要河流,來儘可能降低物流成本。因此,雖然羅馬人的農業技術遠遜於華夏,畝產幾乎長期只有華夏的一半左右,但仍能靠着水運的低成本養活兩到三千萬人,成爲領土面積(含地中海)和人口不亞於兩漢的龐大世界帝國。

    況且,充足的水道和海路,使西方人心中“以海爲牆”的觀念十分淡薄,各國均視大海爲坦途,視海爲商路、兵路——當然敵國也這麼認爲,因此當波斯人、維京人、鄂圖曼人自海上而來時,歐洲國家並未驚慌失措,而是同樣組織起海軍、沿海防禦力量進行抵抗。

    這樣的觀念,在農耕時代優勢還不明顯,因此華夏諸王朝作爲最璀璨的古代農業帝國,乃是實至名歸。但航海時代開啓後,西方各國陸續開始利用並不陌生的海路擴大勢力範圍,最終形成大量跨海的國家,乃至橫跨大洋的諸多“日不落帝國”(不僅僅是英國)。而此時,重農輕工商的華夏,觀念仍被束縛在土地上,因此在一千餘年內,各個王朝(或者王朝組合)的領土始終未有顯著擴大,仍被北面的沙漠、西面的高原、南面的雨林和東面的大海所限制。

    海路的運輸成本僅有陸路的十分之一,例如,若一個國家國都在南京,那麼它走陸路控制蘭州的成本和自海路控制加利福尼亞的成本差不多,更遑論東南亞的諸多島嶼了。因此,若華夏同樣誕生海洋文明,我們的領土形狀可能大不一樣,類似明朝的領土加上整個中南半島、馬來羣島、澳大利亞北部和美洲西部一長條——沒有北面和西面領土,因爲北面、西面受制於降水和冷兵器時代的軍事特點,只能等到工業時代的公路和機槍發明後才能順利回到華夏懷抱了。

    既然在地中海邊上,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怎能不充分利用起來!若無海路思維,我們的發展路徑便只能先整合西班牙半島,爾後向北進入大神山先拿下蘭國,再向東兼併聖山一線的翡國,最後是巴爾幹半島和北面的哥方等純遊牧部落,而想要進入北非,則需要征服東方的斯拉夫草原—高加索—中亞一線,再從迦南地區進入尼羅河下游,兜一個大圈子才能實現了。但是一旦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同步發展,我便有可能先將北非草原的空曠之地拿在手裏,同時,東面意大利半島上的翡國也無需吞併蘭國後再謀取,而是通過海路直接接壤。而在海軍的影響下,翡國的軍事力量也將進退失據,不得不沿海環島一圈進行佈防,則北面聖山一線的軍事力量將大大削弱。

    收復聖山,可是尼安德特人幾個世紀的夢想啊……

    ……

    在我神遊之際,不知不覺太陽已漸漸接近海平線,由於今日正午才起航,時間較往昔略顯緊張,但七月的日頭正長,左手邊陸地的形狀也開始熟悉起來——應該快到停泊點了。水手們鉚足了力氣划槳,同太陽公公的比賽進行到白熱化階段。

    終於,當太陽開始沒入海平面之際,天邊的一絲餘暉仍在頑強地堅持,我腳下的船隻沒入了海水下柔軟的沙子裏……終於到了!

    我下令立即登岸,並率先在海灘上點起三個篝火堆,指引後續船隊登岸。

    入夜,天邊的微明終於熄滅時,已經有三十幾條船靠岸了。無論大陸和大海,在這一刻都沒入黑暗,而我們還有一多半的船隻尚未靠岸!好在我們也提前準備了應急措施,各條船上紛紛打起備用火把,朝着岸上的三個篝火堆的方向駛來。靠近岸邊時,船員們用竹竿反覆測試水深,當深度約摸齊胸時,所有船員下船,舉着火把、用繩子拉着船隻向着篝火方向的岸邊緩緩走去,同時探查前進路上有無礁石,防止船隻撞上石頭側翻。

    終於,一艘又一艘船隻在黑暗中撞入沙灘,隨即船上的士兵開始牽馬下船,而船員們則繫好船隻,同士兵和戰馬們一起進入我們剛剛搭好的臨時營地。

    尼國二年七月,時隔數百年,乃至上千年後,尼安德特人的軍隊終於再一次踏上這片祖先的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