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文明之暉顯雛形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義凱司令字數:1753更新時間:24/07/15 11:37:47
    一個月的時間轉瞬即逝。元部草原工地。

    元城的修建已經接近尾聲,由於燒窯造磚技術還沒攻克,第一座城我採用了純木質的城牆,先在地上挖坑作地基,大約周長500米左右,然後組織人到附近林子裏砍伐粗細差不多的樹木,使用石斧砍樹效率很低,因此我同時帶人去河邊抓了一羣水牛,牛比較溫順,只要不惹它基本不犯牛脾氣,經過幾天的馴化已基本可以用,於是我們牽着牛來到伐木工地,將伐到一半的樹木繫上藤條繩套在牛身上,然後牽着牛向前拉,將樹拽倒,這樣能夠省下一半的砍樹時間。在第一次只用一頭牛拉導致倒下的樹把牛砸死後,我們一邊吃牛肉,一邊改進了拉拽方法,用兩頭牛呈一個銳角向前拉,才解決問題。

    靠着這些水牛幫忙,頭20天裏,我們100人就砍了2000棵樹,基本上能圍上東、西、南三面城牆了。我令人多砍些木柴,持續點燃燒石頭,得到大量石灰,再將石灰均勻撒在挖好的城牆地基裏殺菌殺蟲。又經過20天晾曬,最先砍下的一批木材已經趨於乾燥了,除留下十幾人繼續伐木,其餘衆人將根部和樹冠用石斧砍掉,使每根木材長度差不多,然後擡着木材放入城基中,再用土在兩邊夯實,然後一根一根接連向左右埋入新的樹木。理論上,樹木晾曬的時間越久越好,最好超過半年,但是我明顯等不了那麼久,先建好了再自然陰乾吧……

    又是十幾天的辛苦作業,整個城的東城牆和南城牆已經基本建好,衆人繼續去處理其他木材,並把新砍下來的樹木繼續晾曬。預計再過一個月,城牆就能完全竣工。

    我將建設城牆的工作交給首部的大長老首齊,然後奔向新建的窯場。

    在此前伐木工作如火如荼的同時,我帶人在城外不遠處挖了幾個坑,然後在坑內壁又挖了個“坑中坑”,記憶裏貌似以前農村簡陋的土窯就是這樣的。我們挖一些隨處可見的黏土,和上水用手捏成鍋、碗、罐兒等形狀,由於沒有旋轉輪盤,只能用手腳和木棍子不斷杵,導致鍋碗都極其醜,不管了!先燒出來再說。

    收集了足夠的木柴,我先讓他們放到窯裏,點燃之後封口,得到大量木炭。然後,我們把做好的土坯鍋碗盆罐全部放到窯裏,在外側放上木炭後點燃。木炭熊熊燃燒了一整天,等過了一晚上窯火漸漸熄滅,溫度降低之後,我們下窯查看——

    一地碎陶片……

    什麼情況?

    我拿起幾片碎片,敲了敲,在石頭上劃了劃,嗯,是陶,說明這個方法燒陶器沒錯,爲什麼會碎呢?

    其他人有的倒是挺興奮,有一個拿起碎陶片開始割隨身帶的肉乾,嗯,這陶刀還挺好用……

    沒出息的吃貨!

    你首領我燒這些鍋碗你以爲是幹啥的?真燒成了那才有好吃的!

    我又帶他們重新走一遍程序:和黏土、做土坯、燒木炭,一邊做一邊審視這三個環節有沒有問題——黏土長得都一樣;水的多少也問題不大,一燒就揮發了;做的土坯厚薄不均,嗯,可能是一個問題;燒的木炭都一個樣。最後一個環節——煅燒的時候用的木炭多少可能是第二個問題,因爲溫度可能有要求。

    說改進就改,我們這一次做土坯的時候精細無比,幾乎做出了輪盤製陶的工藝,導致一共就做成了8件土坯。開燒之前,我們放的木炭僅有上次的一半多,再少估計就提不上溫度了。

    一夜過去,第二天下窯查看——又是一地“陶刀”……

    靠!

    這麼難嗎?

    想前世我們的先祖,公元前上萬年就掌握了製陶工藝,現在估計都公元前3萬年左右了,也就還差兩萬年不到,爲啥我就造不出來?!(先祖:你禮貌嗎,老頭兒?)

    痛定思痛,我決定帶大家仔細檢查每個環節的細節,然後改變後再試。我們在重新製作土坯時,專門按照不同的方法做——一個鍋用剛剛的方法做,一個盆用反覆按揉n遍的黏土做,一個罐子做好之後先用火燒一下在燒製。

    把這三件“寶貝”再次小心翼翼燒製後,我驚奇地發現,第一個鍋全碎了,但第二個盆和第三個罐兒雖然也破掉了,但明顯破得程度輕很多,已經產生大塊的陶片了!

    有效果!

    說幹就幹,我們這次一連用反覆按揉(一羣大漢這次又按又踩,把土都揉細了)做了幾件土坯,然後一部分完全風乾,一部分用火燒一下,風乾的先放那晾着,火燒過的放到窯裏燒製——這次居然得到了兩件成型的罐子,但是稍微一碰,又裂了……

    最後的希望集中在那些風乾的鍋碗罐兒上了,隨着新一輪開窯,衆人都緊張地看着熊熊窯火,這已經是不知道第幾窯了,附近一個樹林裏的灌木都快被我們砍光了,不過,原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木頭,因此我倒是沒啥後世環保主義者的負罪感。

    火滅溫退,我們再一次下到窯底,幾件陶器完整地擺放着,彷彿在迎接我們的到來……

    我過去小心翼翼碰了碰,沒事;摸了摸,完好;拿起來近距離看看,粗糙的陶罐彷彿閃着一層金光,昭示着一個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