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宮廷歲月011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三春景字數:3134更新時間:24/07/15 11:19:12
    “聽說了嗎,此次替尚淑妃攢造首飾冠子,咱們司珍司貼補了好多金銀。”一個小宮女遮遮掩掩地與素娥說。

    素娥因爲受上輩子宮鬥劇的影響,對皇宮裏的‘流言蜚語’總是如臨大敵,覺得‘禍從口出’,所以不太願意背後傳這些。但這時候人家都八卦到跟前了,一點兒迴應不給也太不近人情了。

    所以她只是順着道:“大約是謠言罷了,淑妃娘娘多尊貴的人,還會少下面這麼點兒?”

    這話不算壞話,說說也無妨。而且這也是素娥的真實想法,古代生產力低下沒錯,可皇宮裏的一品夫人誒,怎麼可能少錢、在乎錢?特別是這種小錢。

    價值幾百貫一顆的珍珠都自己準備了,還會少打首飾用的金子銀子?

    別看那些金銀首飾光燦燦、體積龐大,但其實用不了多少金銀,大多都是空心的,又或者就是薄薄的金片銀片鏨刻,看着寬大而已。

    這倒不是省錢,主要是滿頭的金銀珠翠,要是都是寬厚實心的,別說脖子要壓斷了,那也是頭髮的不能承受之重啊!

    說起來,那些金銀做的首飾,很大一部分成本還在工費上。而宮廷裏攢造那些,等於是白嫖司珍司的工,只需要支付成本,就很便宜——當然,這是表面上的理想狀態,實際上小妃妾要讓司珍司打造份例以外的首飾,總要給好處塞錢,倒比宮外更貴。

    至於高位嬪妃麼,她們不用塞好處。可司珍司做得好了,她們自矜身份,也要給打賞就是了。

    “是真的、是真的!”小宮女似乎怕素娥不信,信誓旦旦地說:“別說是做胎的金銀了,就是做配器的瑪瑙水晶、藥玉象牙,欽明殿那邊也沒言語。你才來不知道,這就是要司珍司孝敬的意思——聽說這是欽明殿一貫以來的做法,若是前頭沒給的物料,就是叫下面人貼補。”

    “不只是對咱們司珍司如此,別的局司也一樣。”

    這是素娥真沒想到的,那麼一個正一品的妃,還能吝嗇算計這一點兒......

    那小宮女還在往下說:“宮裏貴人們有錢,俸祿挺高的,只是花錢的地方也多...當然,到了尚淑妃那般,正一品,還養着皇子,肯定是不缺錢的。但不缺錢不代表不愛錢啊...都說姚貴妃大方吧,可要是下面人主動送孝敬,她也從沒有退回的。那等沒給她送過孝敬的,聽說得不了好!”

    尚淑妃先不說,姚貴妃這種情況,素娥猜測可能是爲了面子吧,就喜歡下面的人捧着,而且這也涉及到宮廷中的‘站隊表態’呢。

    不是素娥真就對姚貴妃有好感一些...好吧,就是比較有好感,她進宮以來,第一個月學規矩,沒有月錢。昨天才第一次拿到月錢,發的東西不算,錢總共是兩千(宮女隨資歷、職務不同,月錢也不一樣)——這個錢不能說多,也不能說少。

    宮外老百姓做工,普遍也就是幾十錢、百錢一天。如果是她這樣人小力弱的孩子,正經做工又要少不少,很多就是只管飯而已。

    不過宮內到底不是宮外能比的,皇家大方一些也不足爲奇。

    素娥之所以對姚貴妃有好感,是姚貴妃前些天過生日,官家給了她‘作劇錢’。這個錢不多,就是十幾貫而已,關鍵是給了這個錢,就是許她叫宮外藝人進宮搞大型表演慶生的意思。

    宮裏也養着女樂,都在‘仙韶院’那邊,她們一般只能表演歌舞,而且還都是‘雅樂’。要論詼諧有趣、熱鬧炫耀,還是得讓民間藝人來,還能演戲呢!這個時候也有戲劇了......

    姚貴妃一高興,就給宮人們放賞。她生日當天,凡是去她宮裏恭賀說吉祥話的,都有賞錢。那一天素娥和司珍司的小宮女結伴去了,當然,沒見到姚貴妃,她們這些宮女都是在姚貴妃的殿閣前,對着宮殿賀了一賀而已。

    不過錢是很實在的,素娥那封紅紙包裏有一枚小銀錢、一對藥玉耳墜...似乎大家拿到的紅紙包內容都不同,素娥這封算不上不下的那種吧。

    藥玉就是玻璃,此時已經算很常見了,不值錢,算是個玩意兒。但那枚小銀錢重也有半兩(此時的一兩有三十大幾克,半兩就是十好幾克,其實也挺有分量的),此時一兩銀子能換七八百文錢,半兩銀子有三四百文呢,這接近於她現在一個星期的工資吧。

    對於一個能大方給自己錢的人,素娥真實地覺得要給予一些尊敬...日子人就是這麼現實的。

    畢竟就算是在宮裏,想過得好一些,也是要花錢的......

    素娥不願意背後說那些宮妃的不是,還是那句話,禍從口出嘛。所以她也引導着那小宮女說些別的。就說:“那些先不論,總歸是司裏貼補,又不難爲我們這些沒錢的小宮女...我聽說首飾和冠子都得了,要送去欽明殿了?”

    “真想看看給淑妃娘娘精工細作的首飾是什麼樣。”

    雖然嚴彩鳳參與到了攢造尚淑妃首飾一事裏,但素娥每天有穿不完的珠眼,還偶爾有機會在一些不重要妃妾的首飾上,實踐拋光、扭結之類的活兒,根本沒有機會看尚淑妃首飾的成品。

    “這有什麼的?我帶你去看就是了。”這個小宮女顯然無法理解素娥的‘謹小慎微’,大包大攬起來。

    過了一會兒她就又來找素娥,對她說:“成了,你隨我去吧...這會兒再不看,東西就要送到欽明殿去了。”

    素娥見到了擺在一張黑漆方桌上的幾隻漆盤,盤中盛的就是首飾和冠子。乍一看都金光閃耀,美不勝收,不愧是宮廷造作。不過等素娥仔細看,又有一種大失所望的感覺。

    工藝都很精湛,但還是那句話,品味堪憂......

    黃金珠翠堆砌,這沒什麼不好,大漢大唐,但凡盛世,黃金珠玉都不吝使用,看起來也是煊赫雍容、氣度非凡。但人家是休養生息、民風開放後,自然而然積累出的,自有道理。可眼下麼,說村氣不至於,可也確實‘亂七八糟’。

    在唐風、五代之風和本朝初生風氣之間,混亂扭捏。

    這也沒什麼奇怪的,都說三代才會穿衣吃飯,意思是一個家族到了第三代才真正有穿衣吃飯上的講究,此前不過是吃飯吃飽、遮身蔽體而已。而現在開國後皇帝都才傳到第二代,穿戴上審美不夠也很正常。

    素娥看的雜書很多,就知道很多古裝劇在做服化道的時候就算講究符合歷史,往往也會以那個朝代王朝末期的風尚復原。因爲越到王朝後期,越豪華精美,這似乎是古今中外通用的——這一點,清宮劇大概是表現最明顯的。畢竟清王朝的統治集團底子太薄,前期服飾是真的不好看。

    王朝初年的風氣,大都是簡樸粗糙...而皇室就算簡樸也不能荊釵布裙,若品味不夠,金玉來湊就是必然了。

    “太精緻,太美好了!”小宮女不是第一次看這些,但還是有感而發。

    素娥見她是真心的,就沒有說多餘的話(也不可能說真實想法,這可是司珍司的勞動成果),只是順着說:“是啊,是很美好...希望淑妃娘娘能喜歡。”

    東西很快就被送去欽明殿尚淑妃那裏了,素娥也將這件事拋到了腦後。然而令她沒想到的是,一個時辰不到,親自帶人捧着首飾冠子去欽明殿的羅司珍回來了,還是滿面愁容帶着冠子回來的——正如當初‘碧螺娘子’說的那樣,首飾還不打緊,就照現在流行的,搞些新鮮別緻的款式就行。唯有冠子,那可是尚淑妃要拿來找回場子的!

    之前司珍司做的那冠子,就很‘普通’,是一頂在素娥看來,形狀有些像枕頭的頭冠,號‘堆枕冠’。

    體積足夠大,也很華麗光耀,絕對符合奪人眼球、壓倒其他人的要求...呃,從素娥的審美來看,不怎麼好看也是真的。

    此時女子流行戴冠,素娥自己是現代人的審美,覺得那些小巧的冠比較好看,特別高大的冠就太誇張了。不過就算不喜歡,如果是真的好看,也能以欣賞的角度品味...而這個堆枕冠,實在不在素娥的欣賞範圍內了。

    當然,她欣不欣賞不是問題,問題是尚淑妃不滿意,叫司珍司重做。

    沒多久司珍司就拿出了新設計,然後又是趕工細做,只是這回依舊沒什麼用,尚淑妃還是不滿。不只是不滿,似乎連耐心也磨沒了,給司珍司規定了時間,讓在冬至節前一定要送上令她滿意的作品。

    “這可不是我們娘娘爲難你們,而是你們這也太不像話了!難道往常與聖人、貴妃她們攢造首飾,也是這般?”碧螺娘子來傳話說:“冬至節時,我們娘娘一定要戴上這頂冠子,你們看着辦吧!”

    她的話語氣也不算重,素娥作爲一個小宮女,天塌下來有司珍、典珍、掌珍等人撐着,還感覺不到什麼。但再看以羅司珍爲首的一干人,表情全變了,先是誠惶誠恐,然後又對碧螺娘子百般奉承,只想從她口中知道一點兒尚淑妃的想法。

    素娥這才明白這一句‘看着辦’的份量。

    這可和現代社會,不能讓甲方爸爸滿意不是一個概念。那時候不外乎就是來回重做磨耐性,乙方這邊心裏罵人,還要和甲方好聲好氣地說。而實在受不了這個氣,也就是不幹這單了,最多離職而已。

    現在的話...即使尚淑妃不是後宮當家人,無法直接號令司珍司,可真要作怪爲難,上下尊卑之下,司珍司可就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