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吾恐季孫之優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夏仲字數:3155更新時間:24/07/15 11:10:17
富順的冬天雨水不停。
頭晚青石板的路面水跡未乾,次日清晨淅淅瀝瀝的雨聲又漸次響起。李府中下等的僕役們最先醒來,着褐衣的僕役忙着將院中積水掃幹,又擰了帕子來擦濺了水的欄杆,身形小巧的小廝披了油布攀着長梯爬上屋頂,仔細地檢查有無碎瓦,以免漏雨溼了屋子。粗笨的婆子並低等丫鬟各司其職,雖然人來人往,卻低聲慢語,並無半點嘈雜。
李永仲早飯不過一碗白粥和幾碟小菜,他吃飯的時候大管事李三忠立在邊上,低聲同他說城外莊上的事情。
“你早上用過沒?”年輕人咽了口飯轉頭問管事,李三忠一愣——這是李齊活着時候的做派,他待得用的人從來親近。自從李齊病重,這種待遇就少了許多。
李永仲不待他回答就向旁邊的小廝吩咐:“再拿副碗筷來。”
李三忠很有些訕訕地推辭:“主人翁,我用過早飯方來的。”
“你早上用得太早,現下不用些,遭罪的還是自己。”李永仲自顧自地吃了口菜,才繼續說:“你是父親手上用過幾十年的老人了,我現在年輕,家裏現下也沒個主事的堂客,還得仰仗你幾年。”說到這兒倒是一笑:“我原本去找大哥,希望大嫂能主持中饋,結果大哥還是過於靦腆了些,給大嫂辭了,說大嫂現在身體不大好,我侄兒也小,要安心休養。”
他倒是說得輕鬆,可惜屋子裏立着的幾個人都恨不得伸手捂了耳朵只當沒聽到。李家大房這兩兄弟看似沒有分家,但也同此無甚差別了。前些天李永伯找了泥水匠將他那個院子同府裏相連的夾道一隔,關了門過自己的小日子,但該拿的錢一文不少,順便理直氣壯地將他那院子中的花銷全都掛到公中的賬上。
李三忠咽了口唾沫,他只敢坐了半拉凳子,實是比站着還辛苦。李永仲看他一眼,扭頭衝身後的貼身小廝梧桐說:“去,給你家大管事坐好了。他坐着舒服,我還看着難受。”
梧桐笑嘻嘻響亮地應了一聲是,兩步走過去連拖帶拉地硬是讓李三忠在椅子上坐實了,李永仲在上首看着,李三忠又不敢如何掙扎,最後忍不住瞪起眼睛小聲罵了一句:“小兔崽子,沒規矩!”
年輕的當家人看了半天好戲,這才慢悠悠地開口:“這算什麼規矩?這是糊弄人的,以爲站着的,跪着的,退着的,就是規矩,是對也不對。下人心裏頭有你這個主人家,哪怕同你一道坐着,一道走着,那也透着尊卑恭謙,反之,若他心裏頭沒有個轄制,沒有個章程,哪怕在主人家面前磕九十九個響頭呢,背主之時仍舊眼都不眨。”
大管事後背密密地沁出汗水來,李永仲先前發話叫他坐下,他不敢站起來,只好手扶着膝蓋略欠欠身,低聲道:“主人翁說得有理。”
“我尚年輕呢,”李永仲笑笑,歪頭漫不經心看着服務李家數十年的管事,他正是十六七的年紀,笑起來沒有一點奸猾商人的樣子,倒很有詩書大家子弟的做派,“父親那樣的年紀叫主人翁正好,我這個年歲,早了些罷。”
“仲官兒說的是。”李三忠立馬改了稱呼,他嘴巴發苦,心頭發慌。喪事結束,大管事看昔日的二少爺就多了幾分畏懼——他自詡是主人翁李齊的人馬,對兩個少爺都是客氣有餘,恭敬不足。當時的謹慎現在看起來就變成了傲慢。李三忠未到五十,還不想被年輕的家主打發到城外的莊子上養老。
想到這裏,他越發覺得自己同家主的距離實在是遠了些,正好要借些由頭同李永仲親近親近。他不敢妄想昔日裏與李齊那般主僕相得,但也要成爲李永仲的倚仗才好。
“今日我同王師爺去見劉老爺。”李永仲隨口吩咐,“你理一理家裏的事,這些天一直亂哄哄的沒得條理,今日之後規矩都要撿起來,不要自亂了陣腳。”
李三忠站起來恭謹地應了個是。想了想他又有些爲難,偷瞥了正由着小廝整理外袍的家主一眼,大管事試探着開口:“只是有個事實在爲難。”
“講。”
“是……大少爺的事。”
李永仲扭頭同梧桐玩笑道:“我以爲是什麼大事。”
梧桐機靈,不緊不慢地回了一句,輕拍了李永仲一記馬屁,順便幫大管事解圍:“於仲官兒當然是小事,伯哥兒是您兄弟,俗話說打爛了還連着筋,二少爺擡擡手就能把事情料理清爽。只是大少爺給仲官兒面子,大管事卻管不得。”
這句話實在回得聰明,逗得李永仲都笑了兩聲。
李三忠趁機說道:“前日裏大少爺隔了夾巷,仲官兒叫不用理會,但那條路實在是常用的,現下堵了,內外院便只得從左廂交通,這萬一有個什麼,內裏便給困死了,仲官兒你看……”
“你叫泥水匠來,把大哥那院子其他幾條路也砌牆堵上,尤其是東南角上的小門。記得,狗洞都給堵死了。”李永仲慢悠悠地說:“大哥一向謹慎,畢竟家裏還要守孝,確實門戶上要小心。”看收拾得差不多,李永仲擡腳要走,順便又說了一句:“也少進來些亂人。”
李三忠不敢擡頭,深深地躬身下去,應了一句曉得了。
王煥之在外院的書房已是等了一陣,李永仲方纔打了簾子進來,見師爺站起來迎他,忙道:“王叔太見外了。”
師爺卻要堅持,非要同李永仲行了個禮方纔坐下。他自有說法:“以前仲官兒是我看着長大的,自有情分,禮數上鬆懈些許並不妨事。但目下你已是李家家主,是我的東家,該做的還是要做,這樣你我才好自處。”
兩人這才分主次坐下。王煥之帶了賬本來,李永仲看了一回賬,又同王煥之說了三刻井上的事。師爺提到新開的那口井出滷並不太順暢,時有斷續,問是否找匠人來看一看,李永仲幾歲就在鹽井上跑,對井上的事如數家珍,這種情況也不算少見,略一沉吟道:“或許是火未燃盡,不妨事,明天叫工匠來。”師爺點點頭,記下這一條。
兩個人又算了算下月挑水工的菜錢和工錢,李永仲決意改一改吃飯的規矩,從五天一頓肉改爲三天一頓,王煥之有些猶豫:“這又是筆開支。”
“現在冬日裏,冷得緊。”李永仲擺擺手,道:“挑水工都是下死力的活路,吃不飽身上哪裏有氣力。倒是鹽井的事,上回我們議了議,後來我獨個兒又想了一回,我們開得還是少。”他壓低聲音,同王煥之道:“現在天時不好,前些日子,陳大傳消息回來,在成都見到了陝西的流民,我總想着,這味道不對。”
王煥之一凜,他往李永仲湊了湊,恨不得上半身都趴在桌子上,聲音低至耳語:“仲官兒這話,可對人說過?”
“不曾。”李永仲低聲道:“這種事,哪個不要命的敢胡說?”
師爺點點頭,舒了口氣,重新重回椅子上,語帶欣慰道:“我就知道仲官兒從來小心。這等消息,法不傳六耳,”他指指自己,又指指李永仲,“仲官兒說給我聽就是了,再不要說給旁人。”
他們的視線在空中碰了一碰,各有默契地低下頭去,捧了茶喝了一口。房間一時靜默下來。
天下已經顯出崩亂的跡象了。李永仲摩挲着瓷器光滑的表面,有些出神地想,從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開始,遼東事漸不可爲,到了天啓年間更是輸多贏少。而他更知道,從天啓七年開始,天災**將徹底拖垮陝西,大明腹心流血不止,而現在安穩度日的人們更不會曉得,國祚,只得十六年了。
想到這裏,李家年輕的新任當家忽地一笑,天下又同他這個川東鹽商有什麼相干?四百年之後,他看過那些慷慨激昂的熱血小說,也曾經幻想過自己一朝穿越,封王拜相,甚至帶十萬兵踏平九州,復華夏清平,但是冰冷的現實很快給了他迎頭一棒。李永仲曾聽奶孃拿數年前作亂的土司嚇唬孩子,而他也知道那並非完全的故事,貴陽圍城到最後靠吃人肉度日,一兩銀子四斤!
他自認沒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更沒有濟世救人的胸懷。他在宜賓見過衛所兵操練,衣不蔽體,以手量腰,簡直風吹倒一片,比他家的挑水工都不如!後來因緣際會,也見識了大名鼎鼎的白桿兵,還有傳說中兇狠彪悍的土司兵,但每見一次,失望就更深一層,他雖然不是什麼歷史達人,但也知道在明末正是火器大規模發展,開始取代冷兵器的時代,但他所見到能稱得上是火器的武器,不過是放在成都府城牆上頭的兩門不知道年代的火炮!
將凝望窗外的目光收回放到桌上以蘇州碼子寫就的賬本上,李永仲自失地一笑,想這麼多又有什麼用?這川東小鎮,日後註定歷經劫火,而他兩世爲人,又註定眼看世事傾頹。今日所做一切,不過是奢望能早離禍亂,平安度日。
正強自將心頭煩亂壓下去,忽然聽見王煥之說了一句:“伯哥兒……”
李永仲翹了翹嘴角,心情莫名地就好了起來。他站起來在師爺不贊同的視線中懶洋洋地伸了個懶腰,復又坐下,笑了笑,這才道:“大哥謹守門戶,又同父親父子情深,現在爲父親守孝,輕易不出大門半步。”
王煥之狐疑地看着他,他想跟李永仲說對李永伯多少還是需客氣些,但看仲哥兒眼下的神色,顯見是李永伯又作出甚來。罷罷罷,師爺暗道,他總算是對得起主人翁十年厚待,最後又提醒自己有些事莫要過了本分,兩個人說了會兒話,將近午時的光景便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