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上兵伐謀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一天寫三章字數:2176更新時間:24/07/15 11:00:40
    《孫子兵法·虛實篇》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用兵的規律像水,水流動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人堅實之處而攻擊其虛弱的地方。

    現在敵人的最虛弱的地方在哪裏?

    必然就是距離關中最近,僅有一條大河阻絕的河東。

    而且,河東盆地相比起函谷、藍田,地勢都要平坦許多,最適合董卓麾下的騎兵發揮。

    以己之鋒芒,刺敵之軟穴,這就是能取得戰爭勝利的方法!

    “河東雖有十萬兵馬,但大都是匈奴騎士和河東羣寇。論精銳,怕是遠遠比不過袁紹、袁術麾下的鄉勇武士。”

    “而且,河東地形孤立,不與中原相通,就算是從河北派兵,也是道路艱難,難以得到支援。”

    河東,還有河東北面的晉陽,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本就與關中一體。

    關中與河東的聯繫,甚至比關中和洛陽的聯繫還要緊密。

    通往河東的渡口,比如夏陽、龍門、蒲津,這些渡口的水流遠遠要比大河、渭水匯流之後的渡口更加平緩。

    河水平緩,就意味着易於用兵,行動方便。

    相比於東面過函谷,南面通武關,前往河東無疑是對己方最有利的佈置。

    而且,河東,就好像是山川大河以鬼斧神工之勢雕琢的一塊天然戰場。

    西有大河,北有呂梁,南有王屋,東有太行!

    地形的封閉,意味着一旦在河東作戰失敗,必然是最恐怖的兵敗如山倒,連喘息的時機,逃跑的機會都沒有。

    所以,無論是劉協還是董卓,都將河東視作對己方戰事最爲有利的戰場。

    “如此,便定下此戰基調。在河東方向進攻,而駐守函谷、武關的軍隊則採用守勢!”

    董卓此刻決定了戰略。

    見狀,即便是董旻,也不敢在此事上忤逆董卓,只得悻悻低頭。

    就在董卓準備進行戰術上的議題,比如調動兵馬、任命將領時,劉協的聲音再次響起。

    “太師,廟算能夠做到的,並不止這些。”

    這下,便是董卓都微微有些驚異,看向劉協的眼神中有股青出於藍勝於藍的驚喜。

    “孫武曾經說過——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能百戰百勝,並不是最好的方式。

    真正最上等的方式,應當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句話,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是真正以實際行爲,給後世上了生動的一課。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劉協指出敵軍最大的弱點——

    “雖爲盟軍,實則各懷鬼胎。”

    “袁紹、袁術兄弟二人之間的齷齪已爲天下所知,現在又如何能夠合力攻伐?”

    “於夫羅、韓暹、李樂,皆不過散兵遊勇,又如何能夠如臂使指,齊心協力?”

    劉協的話惹得衆將,特別是曾經參與了第一次聯軍討董之戰的將領都深以爲然。

    聯軍雖然勢衆,卻缺少統一的指揮。

    甚至,還鬧出袁術剋扣自己部下孫堅糧草輜重的鬧劇。

    這樣的敵人,若是不想着分化瓦解,確實是有些愚蠢。

    “陛下此言謬矣!”

    又是董旻。

    董旻站起身來詢問:“關東雖爲聯軍,卻並非於一處設立大營。”

    “上一次,就有三路大軍,分別自酸棗、河內,魯陽合力進攻洛陽。三方兵馬雖不能統一調動,卻也威力不減,聲勢浩大!”

    “如今,河東、中原、南陽三個方向若是合力來攻,自然也會和上次一樣,各自爲軍。故此,伐謀與否,其實並不重要!”

    董旻的意思,是說對面雖然被稱爲聯軍,但其實各自爲軍,統帥將領皆不一致,根本沒有分化的必要。

    除非是出現上一次,袁術與孫堅那樣上下猜忌的場面,不然所謂的“伐謀”其實沒有半點意義。

    “朕明白。”

    劉協所指的“伐謀”並非僅僅如此。

    “左將軍不如眼界放寬一些。”

    “朕說的,又何止聯軍內部?”

    “聯軍所顧忌的,又何止關中一地?”

    董旻還不解其意,但董卓、賈詡兩人都是精神一振!

    眼界放寬、何止關中一地?

    他們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當今天下的格局。

    袁紹,雖據河北,又有着汝南袁氏聲望的加持,使得河北士人紛紛投靠於他。但袁紹也並非高枕無憂。

    公孫瓚!

    張燕!

    白馬義從,威震天下!

    黑山飛燕,雄踞太行!

    這兩人一北一西,幾乎是懸在袁紹頭頂的利劍!

    也不需要將其刺下,只要輕輕揮動,上面的寒光就足以讓袁紹不敢輕舉妄動。

    袁術,坐擁天下最富裕的南陽郡,還憑藉家族的門生故吏控制着汝南、江淮等富饒之地。看似風光無限。

    但如今坐鎮荊州的,可是八駿之一,漢室宗親的劉表劉景升。

    劉表對於大漢朝廷來說,完全是個意料之外的驚喜。

    昔日,孫堅因爲個人恩怨,設計逼死了荊州刺史王濬(不是西晉時期滅亡孫吳的那位荊州刺史),致使荊州失去了主官,令朝廷不得不派遣一名刺史上任。

    但當時局勢是怎樣?

    帝都洛陽與荊州之間的道路被佔據南陽的袁術阻斷,根本不可能有人帶着部曲或者幕僚前去上任。荊州對於袁術來說,完全就是一個熟透了的桃子,隨時可以不廢一兵一卒收入囊中。

    可劉表,卻硬生生單騎入了荊州,並且穩定了荊州的局面,成爲了一名掌控實權的刺史!

    而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荊州北部的上庸出兵,可以輕鬆堵住南陽前往關中的通道。

    從襄陽出兵,則可以直接切斷南陽與汝南的聯繫,切斷袁術的糧道。

    現在袁術就好似是一個騎在荊州身上的大漢。看似孔武有力,但只要劉表稍微動胯往上一頂,那就完全可以令袁術生不如死。

    只要運用伐謀之術,就可以輕鬆限制袁紹、袁術這兩股最大的勢力。有這麼好的辦法,爲什麼卻不使用,爲自己取得先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