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攻一守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一天寫三章字數:2253更新時間:24/07/15 11:00:40
以前關中的老秦人,願意跟着秦王抵禦強敵、開疆拓土、征戰天下。
可現在關中的漢人,還願意爲了漢室那麼做嗎?
其實那篇《六韜·文韜·守土篇》後續還有內容。
姜尚又對周文王說:“君主一定要讓國家富裕。因爲國家不富裕,就無法施展仁惠。沒有仁惠,也就無法團結百姓。百姓疏遠了國君,與國君離心離德,就會使得國家敗亡。”
漢室窮的太久了。
因爲那羣碩鼠的蠶食,大漢百姓已經太久沒有感受過大漢的恩惠。
如果大漢都沒有對百姓施展恩惠,那百姓又如何會與大漢站在一起呢?
現在關中這個所謂的朝廷,不過就是個一捅就爛的破篩子。
若是再有大軍圍困關中,時日一長,說不定還真的有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只不過,這“王”,怕是不大可能還是劉協。
其實若是其他人,劉協也就認了。
但偏偏,王允找來的人是匈奴。
漢家的冠,絕不可能戴在胡人的頭上!
這,是劉協的逆鱗!
觸之,必死!
所以,劉協要想盡一切辦法,努力將漢人的冠護在頭頂,贏下這場跨越百年的漢匈之戰!
董旻倒是不懂劉協的心情。
但他能聽出來,劉協似乎是在支持呂布,而否決他。
董旻當即搖頭:“陛下,行軍打仗不是於書冊上默寫兵書。”
“《六韜》成書已有千年,其中不少內容都已過時。拿着千年前的兵書來打現在的仗,這不是令人貽笑大方嗎?”
這殿中,幾乎所有人都聽出來了董旻的輕視。
不是對《六韜》的輕視,而是對劉協的輕視。
董旻現在就差把“陛下不知兵”五個大字寫在臉上了。
“道理就是道理。方法會過時,可道理卻永遠不會過時。”
劉協失去了與董旻交談的興致,而是順着呂布的話往下說道:
“若僅僅是修築塢堡,是無法打消別人的覬覦之心的。相反,他們反而會以爲這塢堡中盡是奇珍異寶,會費盡心力將這塢堡攻破。”
“唯有犁庭掃穴。再不濟,也要給予敵人迎頭痛擊,讓他們心懷畏懼,這才能夠保全自己的財物。”
“以堅實的牆壁爲防禦,遠遠不如以敵人的畏懼爲防禦。”
“上一次,關東諸侯得到了洛陽,逼迫大漢遷都,使漢室失去了對關東的控制,這已經算是奪取了極大的利好。若是這一次,還繼續蟄伏,只怕他們會更加變本加厲,威逼朝廷!”
“所以,此次必然要先取得一場大勝,以警告關東士人,打消他們的覬覦之心!”
劉協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再沒有解釋的必要。
董旻自己也沒有什麼言語能夠辯駁,便下意識的看向董卓。
按照董旻的經驗,以往這個時候,董卓都會選擇支持他。
畢竟,外人來的再怎麼親切,又如何能比的上骨肉呢?
董卓見董旻看向自己,沉思一陣後,又擡頭看向自己上首的劉協。
“陛下,此言有理!”
董旻還以爲自己聽錯了。
“奉先也說的沒錯,若是不能給予對方迎頭痛擊,那對方很有可能再起覬覦之心,而關中的百姓也會心生恐慌,名聲鼎沸。”
朝廷,此刻其實極不健全。
名義上朝廷是在關中生根,但其實朝廷一沒有得到關中百姓的支持,二沒有得到關中士人的支持。
之所以能夠在表面上維持穩定,不過是因爲漢室曾經的威望,以及董卓兵力的強盛。
可威望總有耗完的一天。
若是再失去兵力強盛的優勢,關中怕是立刻就會失控。
董卓雖在某些事情上看的不夠透徹,但對這一點卻是有着明確的認知。
劉協這名大漢天子的威望。
董卓手中西涼騎兵的強盛。
一左一右,共同撐起來了關中這個殘缺的小朝廷。
若是這兩者缺失其一,那漢室的存亡可就真的危在旦夕了!
“兄長!”
董旻聽董卓不支持自己,頓時有些急躁。
“此乃朝會!還望左將軍恪守規矩!”
董卓的呵斥讓董旻臉色青一陣白一陣,卻又不敢發作。
呂布見對方吃癟,臉上立刻洋溢出笑容。
“太師,還請予臣三千騎兵,臣保證先破河東,再平關東!”
……
劉協沒好氣的瞪了呂布一眼。
請戰,請戰,還請戰!感情呂布是壓根沒聽懂自己的意思!
好在董卓卻是聽明白了,揮揮手讓呂布稍安勿躁。
“奉先,陛下之意,是取得一場勝利,震懾關東。而不是將對方全部殲滅。”
“大軍作戰,首先要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想辦法擊潰敵軍。”
“隨意出擊,便是一時勇猛,也難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沒錯。
這才是劉協的意思。
守,肯定要守。
但絕不能和董旻、牛輔說的那樣,徹底當一個縮頭烏龜,將主動權讓給敵人,白白消耗關中的積蓄,動搖關中的人心。
可打,也不能和呂布說的一樣,直接將大軍開過去,與敵軍一決勝負。
董卓此刻看向劉協,而劉協的目光也對上了董卓。
多日來一起研習兵法,讓他們在這件事上居然難得的保持着心有靈犀——
“攻一路,守一路!”
只要能夠擊潰一部分敵人,就會讓另一部分敵人心生畏懼,丟掉覬覦之心,主動退兵。
而且,兵事上的勝利,也可以安穩關中的民心。
先不管天子賢德與否,董卓殘暴與否,至少要讓關中百姓知道,朝廷是有能力保護他們的,不會出現被敵軍堵在家門口這種事情。
“攻哪一路,守哪一路?”
劉協舉起一枚竹簡:“不如朕與太師同時將思路寫出,全當是一次兵事推演。”
“善。”
劉協提筆,在竹簡上用隸書洋洋灑灑寫下六個大字。
另一邊,董卓也提筆,在竹簡上寫下什麼。
二人花費的時間幾乎一樣,同時收筆。
劉協命宮人將自己的竹簡拿下交予董卓,同時將董卓的竹簡拿來放在自己案几上。
“看來這一次,朕和太師又想到一塊去了。”
董卓的竹簡上,赫然也是六個大字——
“攻河東,守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