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時代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熱情與痛苦字數:2187更新時間:24/07/06 00:27:49
    09年,算是國產ai技術迸發的一年,也是國內外智能新時代的開端。

    無數跨時代的智能產品席捲了整個世界,最出名的還屬於水果四手機。

    那時候你只要有一個水果四的手機,無疑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兒。

    甚至那時候,還有新聞媒體宣揚,有年輕人賣腎去買水果四手機。

    09年也是國內象棋手最絕望的一年,因爲從09年開始,國內象棋手已經無法從正面擊敗人工智能棋手。

    很多人望着這近乎無敵的人工智能棋手,紛紛猜測,到底需要幾年,人工智能棋手便能戰勝更爲複雜的圍棋。

    大部分樂觀的猜想是10-20年,但實際上短短五到七年,人類圍棋手便被阿爾法貓擊敗。

    溫特是阿爾法貓的前身,而颶風這個國產人工智能棋手,也算得上是09年國內算力最高的人工智能棋手。

    單從紙面上的數據來看,二者並沒太大的差距,似乎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因素,是由誰先手而決定的。

    可那場比賽,卻顛覆了很多人的猜測,後手的溫特不僅大殺四方連勝三把颶風,還在最後一把對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棋友展示出反邏輯棋。

    當時國內外棋友看完這場人工智能大戰除了無力以外,也驚豔着溫特的反邏輯棋的騷操作,更是第一次感覺到國內科技與國外科技的差距。

    楊錚還依稀記得,那時候的他處於高考的關鍵時期,對於二者的比賽僅有媒體的報告,那時候的媒體只鼓吹着國內科技的差距,並沒有深刻的意識到模型算法的重要性。

    不過也不怪國內媒體沒有重視模型的重要性,因爲在幾年後,溫特的設計者加入了阿爾法貓的團隊,第一次公佈他模型的算法,那獨具魅力的不停挑戰自己的模型設計,也讓剛大學畢業的楊錚意識到科學與科學的差距,其實就是想象力大小的差距。

    而之所以觀看這盤棋的視頻,除了第一次反邏輯棋面世的特殊性以外,很多人都覺得這盤棋也代表着現實,代表着那些死記硬背人工智能棋譜的普通棋手與真正ai的一次交鋒。

    ……

    葉凡,是楊錚的初中同學,也是魔都賽區的冠軍。

    今年三十四歲的他,隱約多了些中年人的富態,這次奪冠,對於他自己來說,算不上意外。

    因爲他是一個努力的人。

    沒錯,就是努力。

    葉凡從小時候記事起,就被他的老師,他的父母要求每天都要進行大量棋譜背誦與對弈,直到現在已有三十年。

    這三十年來,他從未休息過哪怕一天。

    但他的堅持與努力似乎也沒換來多少回報。

    除了少年時,憑藉着先入門的優勢拿到過幾次區級市級少年組比賽的冠亞軍之外,其他大型比賽中,他一直都是墊腳石般的存在。

    畢竟,象棋還是需要一定天賦的。

    而他的天賦卻很有限,這是許多象棋評論員所評價的,也是一位知名的象棋大師,在評價他與自己徒弟比賽時,當衆評定的。

    當年的他,聽着這些評價,心裏很是不甘,少年人,心中總會藏着一股怒氣。

    他不相信自己天賦有限,也不相信自己多年的努力會得不到收穫。

    少年時的他就像是一頭倔驢,對於一次又一次失敗與打擊,他只會認爲是自己努力不夠,從不會懷疑自己的天賦不行。

    哪怕他的父母,他的老師再得知象棋大師專業評定後,放棄了他,他也從來沒有放棄自己。

    現在回想起來,他最難的日子,大概也就是那段被所有人放棄的高三。

    本來想走專業特長考上大學的他,被那位象棋大師公開評定後,許多學校的自主招生老師看到他,都婉言拒絕了他。

    本來打算換個思路走職業棋手道路,卻也因爲象棋大師還有媒體評價,在那年職業棋手考覈上,安排了最強的對手,惜敗於三十二強。

    可就算這樣,他也沒有放棄。

    學校自主招生不通過,那就和其他同學一起,主攻文化課參加高考,職業棋手考覈失敗,那就明年繼續。

    高三無疑是最有壓力的一年,但同樣也是每個人最難忘的一年,那一年葉凡每天只睡四個小時,除去每天一個小時練習象棋的時間,他幾乎將所有精力都放在考學上。

    他也的確不夠聰明,只能靠着題海戰術去提升自己的成績,他的高考成績更是沒有創造奇蹟,只是勉強過了二本線。

    但他卻也在這一年,意識到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

    他原本以爲自己想要的是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有天賦的,證明別人對他的評價是錯的。

    實際上,別人如何評價是別人的事兒,自己有沒有下棋天賦也不需要別人評價,天賦這東西能決定一個棋手上下限,但是卻不能完全決定一個棋手的職業生涯。

    努力,專注,不質疑,其實這些也是一種種天賦,甚至這些天賦要遠超於那些天才的原有天賦!

    葉凡出乎意料的選擇復讀一年,他努力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努力查缺補漏,在第二年,他成功的考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理想院校。

    在他復讀的那一年,互聯網上也有不少對他的負面評價,不過那些負面評價不再影響他。

    也畢竟,他終於從一個憤怒的男孩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大人。

    在同年暑假,他也成功成爲了職業棋手,在所有媒體都以爲他會在職業賽場上洗刷別人對他的負面評價時,他卻不在乎輸贏,與更多人交手,提升自己的眼界與實戰實力。

    這也導致媒體對他的評價更低了。

    可他早已不在乎,他依舊和以前一樣每天刻苦訓練,終於,他等來了屬於他的時代。

    一個名爲人工智能棋譜混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他靠着死記硬背在一年打出了二十連勝的成績。

    雖然他的這份成績不被主流媒體人與象棋評論家所認可,也雖然他的這份成績也讓他獲得一個“做題家”,略帶嘲諷意味的綽號。

    但象棋,始終還是競技遊戲。

    成王敗寇,能走上巔峯的人,往往也正是他這種堅持又順應時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