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勝敗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熱情與痛苦字數:2485更新時間:24/07/06 00:27:49
    王起輸得徹底,也輸得心甘情願。

    或許用心甘情願去形容勝負並不恰當。

    但是在最後楊錚落子的那一刻,王起終於開始思考着,她這三十年來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是金錢?是認同?還是榮譽?又或者是網絡上那讓人沉醉的讚美?

    她很想在和楊錚下第三盤棋。

    但當她的手指觸摸在象棋棋子時,她才猛然發現,那本來看上去應該是自己“唯一”的象棋,居然會“躲開”她的指尖。

    她望着那顆從她三歲起就認識的象棋,她好像覺得,自己這三十年來,從未下好過一盤棋。

    春天最美麗的花是梅花。

    那自己的春天又在哪裏呢?

    ……

    楊錚覺得自己開始變得多管閒事起來。

    本來只是一場拒絕就能解決的問題。他卻用了整整兩盤棋才告訴了王起她欠缺的是什麼。

    他走在大街上,不由自嘲的笑了起來。

    或許是因爲現在上了年紀的原因,他也變得越來越愛說大道理。

    但他並不後悔,也不懊悔。

    因爲二十九歲這個歲數大概是人生最完美的歲數。

    畢竟,他前進一步就是三十而立。

    他後退一步就是就是二十歲充滿着希望與信仰的年紀。

    二十不惑?或許對於楊錚來說,二十多歲這個年紀不可能出現着不惑,因爲他正是一個年輕人可以幼稚,可以爲了理想與嚮往,拼命奔跑的時代。

    他想趁着二十九歲這個還有着激情、理想、正義、希望的年紀,去做些他想做的事情。

    他也知道,自己的微不足道。

    但,螢火之光,卻也能像太陽一樣照亮着迷茫的前方,螢火之光,依然也可以讓迷途的人,找尋到方向。

    ……

    人活着是爲了什麼呢?

    是爲了金錢?還是爲了別人?

    有人說人活着是爲了柴米油鹽醬醋茶。

    也有人說人活着是爲了家庭,是爲了生活。

    但很少有人說,人活着是其實是爲了自己。

    若是有人說人活着是爲了自己,那他肯定是一個自私的人,也說不定會是個不道德的俗人。

    但是,人活着本來就是爲了自己。

    他會因爲家庭而忍辱負重,他也會爲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放棄理想。

    但人本來就是人。

    他也需要爲自己活一次。

    他也更需要理想。

    當一個人失去理想,徹徹底底一輩子爲別人或是在別人眼光底下而活的話,那他還算人嗎?

    他應該不算人吧。

    王起想起這三十年的歲月,她走在冷風中,第一次感覺到春天其實比冬天還要更加寒冷。

    ……

    楊錚似乎在第二天忘記了昨天的勝敗,他仍然做着自己本職的工作,也按照自己的本心活着。

    他依然每次在上課時,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維持着課堂秩序,也依舊的和往常一樣,聽着棋呆子、王起還有王富貴的課,認真的學習着他感興趣的一切。

    他的認真還有好學,也深深感染了那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們。

    他們本就是一張白紙,本會因爲身邊的環境不同,去染上五顏六色的顏色。他們到了最後也會因爲這些色彩斑斕的顏色,去認識着對於每個人來說,不一樣的世界。

    他們的世界,大概就是和楊錚一樣,永遠保持着希望。

    他們雖然也是爲了“別人”活着。但是在這一刻,他們卻因爲被楊錚的刻苦所感染,而徹徹底底爲了自己去活。

    ……

    “你的棋力這麼高,爲什麼還要記着我上課的筆記。”王起在課後,忍不住問着昨天連贏她兩把的楊錚。

    楊錚望着王起,他笑了笑。

    “因爲,我的第一步遠沒有你走的踏實啊。”

    “也因爲,象棋這項運動,本來就是學無止境的運動。”

    楊錚說的很自然,也說的理所應當。

    他似乎也在自己的話語中,帶着王起早已失去的熱情。

    他好像在此時,比起王起更像是一個職業棋手。

    “可惜,你自己二十九了…若是你二十五六,或許棋壇上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二十九怎麼了?”楊錚似乎忘記了棋壇上的規則。

    他合上了筆記本又認真地說道:“難道不是職業棋手,就不允許下棋了嗎?”

    “又或者說,職業這兩個字,真的能代表一切嗎?”

    “當你的熱愛,超越了職業,超越了勝負,你每次落子起子時,其實都是一種樂趣。”

    “一種爲了自己而活的樂趣。”

    “樂趣?”王起琢磨着這兩個字,她不知爲何握緊了拳頭。

    她好像很久都沒有體驗到下棋的樂趣,也很久沒有體驗到挑戰的樂趣。

    上一次下棋的樂趣的在哪呢?

    她已經記不清了,但是她卻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沒有晉升到象棋大師時,自己流下的是悔恨的眼淚。

    她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麻木的?

    開始去不計較沒有利益的勝負呢?

    難道真的是,當興趣變成職業後,人就會失去本該有的樂趣嗎?

    “我認識一位老人,他德高望重,棋力也相當精湛。”

    “他的人生精彩又充滿着波瀾,他也曾試想過他這輩子應該如他的名字一樣人生無悔,但是現實生活卻告訴他,人只要活着,就不可能一輩子無悔。”

    “他也慢慢習慣着後悔,習慣着爲了家庭,爲了生活,爲了那些熟悉的、陌生的棋手去做着讓他後悔很多的事情。”

    “他好像也學不會快樂,因爲他總是考慮的太多。”

    “他也會抱怨,抱怨着爲什麼他認識的那些自幼下棋二三十年的年輕棋士,到頭來卻不如網紅擺拍幾十秒的象棋視頻,更能贏的鮮花與鈔票。”

    “他也會埋怨,埋怨着自己能力不夠,不能給他熱愛的象棋帶來更多的美好。他也開始重視棋盤上的勝負,開始變得懦弱,開始畏懼着自己唯一熱愛的象棋會被人和人工智能所擊敗。”

    “但他到了最後,還是放下了。”

    “因爲,他覺得,所謂的勝負不該是在棋盤上,而是在棋盤外。”

    “他也覺得,時間會告訴所有人真正的答案。”

    “他最後一盤棋,大概落下的是當頭炮。一直以來,他都是精修《橘中祕》的強硬型棋手。是生活讓他學會了畏懼,也讓他不停的後悔,不停的悔棋。”

    “但,就算後悔,就算悔棋,人的結局並不會因爲你這半分後悔和猶豫,而有所改變。”

    “因爲人就是人。”

    “人就該去爲自己想做的事情,義無反顧一次。”

    “哪怕明知道結局無法改變。但,當頭炮就是當頭炮。”

    “幾百年前,他叫當頭炮。”

    “幾百年後,他依然會叫當頭炮。”

    “這其實就是象棋的魅力與樂趣。他會猶豫,會徘徊,會後悔。”

    “但到了最後,他們的結局永遠就是將軍二字。”

    “你…學會了將軍嗎?”

    “去將人生的軍,去見生活的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