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一十九章 無價之寶
類別:
都市言情
作者:
二子從周字數:2226更新時間:24/07/01 04:50:44
雖然如此,周至內心裏只有感激,不說別的,光是安宅將藤原家有意出手六手卷的消息提前告知周至,這都已經是天大的人情了。
安宅英一雖然今天見到周至很高興,但是畢竟老病纏身,說了這麼多話已經很累,貼身祕書和醫院的護士已經進出了好幾次,最後乾脆站在門口不走,不住地給周至翻白眼提示他探視時間已過,做人要懂自覺。
「那你就抓緊安排吧。」安宅英一說道:「然後讓祕書帶你去找阪本,等待藝術品到來這幾天,正好可以鑑定。」
「是,我立刻開始。」周至對着安宅英一鞠了一躬:「萬分感謝先生,更請先生保重。」
從安宅病房中退出來,周至立馬拿起大哥大,撥了一個號碼:「馬爺,來活了,來大活了!」
安宅英一的收藏存放在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除了已經捐贈出來的那一部分,安宅剩下的藏品,在這裏也有專用的藝術品庫房。
來到這裏,周至就算是老鼠掉進米缸裏了。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成立於一九八二年。除了安宅英一舊藏的一千多件中韓瓷器以外,還有另一位藏家李秉昌收藏的韓國陶瓷,以及濱田莊司的諸多作品,各界捐贈的波斯陶器、鼻菸壺等等,最終成爲中韓瓷器的重要藏地。
周至自己目前的唐瓷,五代瓷,宋瓷藏品也不少了,除了着名的五大窯口精品,只差宋代鈞窯瓷器以外,還有大量的次一等窯口的瓷器如耀州窯,邢窯,湖田窯,大邑窯,隆昌窯,龍泉窯等精品瓷器。
如定窯這樣的着名窯口,周至的收藏甚至可以說天下獨步,白定,黑定,白底黑花定,甚至極度罕見的紫定大器,都有。
即便是非常罕見的鈞窯,他也有清三代官窯仿品,明代仿品,金代紫斑鈞窯碗,離兩宋的時代已經極近了。
但是有一個宋代瓷器着名的窯口,卻是他的短板,非但沒有收藏,就連接觸都是極少,那就是建州窯。
建州窯瓷器是配合宋代茶道的產物,胎體爲紫土燒造的鐵胎,釉體很厚,底色很深,多爲黑色,其上分佈着各種色彩的具有金屬光澤的窯變斑點和紋理。
島國的茶道承於兩宋,後來的抹茶,其實就源於這道茶藝,湯色泡沫濃厚,發白,富於變化,在宋代士大夫侍女們間非常流行,以泡沫圖紋變化奇幻爲勝,稱之爲「鬥茶」。
因爲茶色淺白,因此用深色,厚重保溫的茶器爲上佳,建窯就是最好的茶器。
據島國室町幕府時代,也就是中國明朝前中期成書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斑建盞乃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斑建盞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在當時,就已經是富可敵國者,如大名和將軍等金字塔頂端的貴族,才有資格擁有。
到現在島國頂級爲國寶的建盞只有四隻,其中三隻是曜變,分別存於日本靜嘉堂、大阪藤田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另一只是油滴,就在這裏。
所謂曜變,是指斑紋形態以空心的圓形爲主,兼帶彩色毫狀物,隨着光線、角度變化,盞體呈現不一樣的彩色光暈。
從裏到外共分四層,最裏是類似雪花球的斑紋,這些斑紋也不是整體,而是由許多大小不一的銀色小斑鬆散地聚攏到一起構成的;其外是如黑漆一般的底色,底色如油斑一般又被藍白色的斑紋所包圍,將之於最外層的深色釉底分開。
每一層中間都夾雜着肉眼不可見的晶質,在光線下看,能夠見到一種金屬底的彩虹光澤,而且這個光澤還可以隨着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就如同動態的星光一般,故而被稱作「曜變」。
曜變天目盞極度珍貴,珍貴到什麼程度呢?珍貴到除了島國這三只全品以外,全世界就在杭州博物館
有一件殘品。
那件殘品僅僅因爲底部窯變斑保持得完好,就成爲國內極度珍貴的標本孤品,等閒人還見不着。
油滴相比曜變,是指在黑色底釉上由無數均勻散佈的金黃色或者銀灰色金屬光澤小斑,如沸騰油滴一般。因而得名。
不過所形成油滴斑點外廓層次比曜變斑少了一層,結晶釉星光的變化區域,也比曜變斑區域要狹窄得多。
即便如此,也是極度難得的珍品,存世的宋代油滴完整器同樣極爲少見。
島國將重要文物劃分爲三個等級,第一個等級的叫國寶,第二個叫重要文化財,或者叫重要文化遺產,第三種叫重要美術品。
全世界的油滴盞也不過三十件,其中島國着名的有三件,唯一的一件被定爲「國寶」的油滴盞,現在就在周至的手上。
這件珍品完全不用周至做什麼鑑定,現在也壓根不屬於安宅英一,而是大阪市的財富,但是就憑安宅在美術館中的面子,周至拿着他的VIp卡,想要上手看看館裏的珍品,館內工作人員不但同意,還非常熱情地將藏品送到鑑定室,讓他看個通透。
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大阪市立東洋瓷器美術館裏,光油滴盞就有三件給他觀摩,其中一件國寶,兩件重要文化財。
油滴盞其實是島國的叫法,國內管這個花色的建盞叫「鷓鴣斑」。
而周至到現在才發現,建盞的難仿還不僅僅在釉色上,連胎骨也極具特色,幾乎無法仿造。
「開眼了,當真是開眼了……」已經是深夜了,周至卻依舊不知疲倦的待在條件極好的鑑定室裏,就着燈光和放大鏡,翻看着手裏的寶貝。
宋代建盞的胎骨太特殊了,濃厚的釉料好像一件小薄襖子一樣包裹在杯子的胎足以上,甚至在胎足上方形成類似岩漿一樣的堆積,卻將底部的胎骨完全暴露在外。
胎骨顯得很粗糙,由歲月形成的爆漿,讓其變得如同一件爆漿鐵器一般,這是周至見過最像鐵器的胎骨。
鈞窯的胎骨其實也是鐵色,但是相比手裏這只杯子,明顯偏幹,不如建盞包漿之後具備的那種「瑩潤」感。
同樣的,定窯其實也常常在底部施加一種紫褐色的「保護釉」,然而相比建盞胎骨,卻是「油而不潤」,「浮而不沉」,沒法具備建盞的效果。
這就是傳世品的巨大魅力,從宋代傳入島國,在一代代人手裏鑑賞,摩挲,保養,一直流傳到千年後的今天,這樣的物件兒,如鐵器一般的胎底,在周至的眼裏,其美麗的程度,一點都不亞於其如油滴般斑斕的釉面。
千年萬人雙手的加持,造就這無從仿造的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