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一章 行業的歷史
類別:
都市言情
作者:
二子從周字數:2047更新時間:24/07/01 04:50:44
“高端是高端,就是還沒賣西瓜賺得多。”義兄倒是實事求是:“主要還是學習機會難得,直接同聲傳譯,宜姐說的,有壓力才有動力。”
“宜姐現在到底去哪兒了?”周至還是很關心衛宜的去向,但是好像這話題是個祕密一般,衛宜給家裏都沒有交代清楚,就連親弟弟衛非都不知道:“之前不是一會兒說外交部一會說新華社嗎?”
“現在是留學生,同時在倫敦一家律師事務所做助理,也算勤工儉學。”吳喬木說道:“之前在外交部和新華社,只是算實習。”
“真的?”周至感覺這不是真話,義兄這人他太瞭解,平日裏講究一個“事無不可對人言”,也就不善於說謊,現在表情就很不自然。
“真的。”吳喬木認真地點着頭。
“確定是倫敦?”周至已經可以確定義兄是在騙自己了,但是還是繼續問道:“倫敦的話我是可以找付霞幫我確認的喲……”
“真的就是倫敦!”義兄有些惱了。
嗯,這句話是真話。倫敦還是可以,只要不是戰亂的地方就行。
“義兄你可以呀,現在都能幹同聲翻譯了。”周至放下心來後才對義兄誇獎。
“那本來就是我的專業。”喬老爺嗆聲周至:“專業都幹不好,還敢幹別的?就好像你,我爸說你準備提前把本科修完?”
“那指定是聽我媽說的了。”周至一聽就知道咋回事:“那天我打電話告訴我媽瀚文大字庫完工,修復了蜀大博物館藏畫,準備兩年修完本科三件事兒,我媽聽了前兩件一點反應都沒有,就最後這件,卻感覺就跟我幹了什麼光宗耀祖的事兒一樣。”
“主要是前兩件離蘇幺嬢的能想到的預期高出了太多,把她鬧迷糊了,後面這件剛剛好,高出不太多,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驚喜。”喬老爺一聽也樂了,笑道:“有句老話叫做升米恩,鬥米仇,超出預期太多的結果,不見得是最讓人開心的結果。”
“靠!要不是看過你的錄取通知書,我都要以爲你是哲學系的了。”周至笑道。
“看畫看畫。”吳喬木現在也非吳下阿蒙,書法和繪畫技藝也很高明了,最起碼欣賞好賴是一點問題沒有的:“崔老師畫得真好啊,袁老,這些荷花的花莖骨幹是怎麼表現出來的?感覺哪種筆法都不行啊……”
“因爲這根本就不是用筆畫出來的。”袁先生指點着吳喬木:“這是小崔的絕技之一,指畫!那是他用手指畫出來的!”
“原來如此!”吳喬木知道這次袁先生帶他過來的原因了,除了見周至,還是難得欣賞國畫一種特殊技法的機會,對崔如拙拱手道:“失敬失敬!”
“肘子,你帶來的那十軸書畫,我們都鑑定過了……”王老爺子說道:“都是真跡!”
“是嗎?那太好了!”周至興奮地道。
“不過你明天得跟我們去一趟榮寶齋。”袁先生說道。
“榮寶齋就不用去了吧?”周至赧笑道:“那些畫我也沒打算賣……”
“不是賣畫,而是大事兒。”袁先生瞅了他一眼:“你那十軸古畫,其中陳淳的《柳池秋禽圖》,《芙蓉藻鴨圖》;徐渭的《墨荷圖》,《蕉石圖》,狀態都不行了,我和老啓的意思,是借榮寶齋的地面兒和工具,將京中同僚都請過來,鑑賞白陽青藤畫作的同時,也見識見識伱的揚工修復技藝。”
“榮寶齋那頭已經答應了,一應的材料,都由他們提供,只要你過去展示就行。”王老爺子說道。
周至搓着手:“嘿嘿嘿……那你們有沒有對他們說,我對材料的要求也挺高的?”
“瞧你這點兒拎不起來的心思!”王老爺子都給氣笑了:“你以爲他們吃虧了?就憑你這幾節裝裱課程,他們也都虧不到哪裏去!”
……
……
“揚派書畫裝裱最早起源於什麼年代,在能夠查到的歷史記載中,並無明確記錄。但是具備有深厚的歷史基礎,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周至在榮寶齋,一邊對自己的四幅古畫進行揭裱,一邊給自己身周的一干大佬們進行“彙報心得”。
榮寶齋這樣的地方對於周至來說屬於“聖地”,因爲周邊全是書畫界的大擘和裝修復原界的大師,在這些人審視的目光面前,周至一點都不敢嘚瑟,老老實實地掏着自己的底糟,還只敢說是彙報心得。
這地方其實周至倒是一點不陌生,袁先生曾經帶着周至到這裏來收購過一批近現代書畫家的畫作,雖然才過去兩三年,有些畫家的作品價值已經提升了一倍不止。
不過在這樣的陣仗裏接受考驗,倒是從來沒有過。
“早在晉代,揚州已經擅長造紙,稱爲‘六合紙’,因系揚州六合縣所產而得名,是一種品質優良的麻紙。李肇《國史補》中,就曾經提到過‘揚之六合牋’,而米芾《十紙說》中稱‘六合紙自晉已用,乃蔡侯漁網遺制也’,又說唐人用這種紙寫經‘明透歲久,入水不濡’。”
“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明透歲久,入水不濡’的紙張呢?是因爲唐人發明了‘熟紙法’,明人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載:‘唐人用紙有生、熟二種,熟者妍妙輝光,生者不經潢治,粗澀礙指,非喪中不敢用’。”
“生紙的二次加工叫‘熟紙’或叫‘箋’,生紙透水,熟紙不透水;生紙洇化,熟紙不洇化;熟紙上過膠礬,生紙沒上過膠礬;生紙畫寫意畫,熟紙畫工筆畫。這個說法,我們一直沿用到今天。”
“將紙張從生做熟,應該就是裝裱業這一行最初的起源。”
“宋代邵博《聞見後錄》也有雲:‘唐人有熟紙有生紙,熟紙謂妍妙輝光者,其法不一。’可見熟紙是當時社會用紙的主流,而其制作方法也有多種。”
“宋代歐陽修《新唐書》卷四十七《百官志》載:‘唐代門下省弘文館有熟紙匠八人、中書省國史館有熟紙匠六人、祕書省有熟紙匠十人、及裝潢匠十人、東宮下屬崇文館有熟紙匠及裝潢匠各一人’。”
“這些人的主要任務就是將生紙加工成熟紙,以供皇室及政府官員使用。其中還將熟紙匠和裝潢匠這兩種職業加以了區分,說明唐代已經正式出現了對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的職業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