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重新解讀《》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寶寶小蠻腰字數:4598更新時間:24/07/01 03:27:16
    在王東來的帶領下,安水中學的操場上響起了《送東陽馬生序》的文章。

    剛開始稀稀拉拉,聲音也並不大。

    畢竟這篇文章不屬於全文背誦,所以能夠完全背下來的人並不多。

    直到最後,更是只有王東來一個人的聲音。

    吐字清晰,抑揚頓挫。

    這篇文章並不算多長,王東來只是用了幾分鐘的時間,就全部背誦下來。

    “大家知道我爲什麼要背誦這篇文章嗎?”

    握着話筒,王東來看着下面的學弟學妹們,眼裏帶着一絲懷念,還有一絲感慨。

    他想到了自己,如果在自己的前世,如果能夠早點明白這篇文章的真正意思,恐怕自己多少也能改變一些。

    “我以前也是一個學渣,一個老師眼中的差生,所以我很明白這些想法。”

    在孟芳身邊,正好圍着幾個老師,都看向了她,想從孟芳嘴裏知道些什麼。

    “我們受過唯一的苦就是學習的苦,感受不到社會艱辛,體會不到比學習還要苦的苦。”

    眼神更是流露出一絲吃驚的神色,看着臺上的王東來。

    這是能在臺面上說的東西?

    高中的學生,雖然年紀小,但也不是傻子。

    “這篇《送東陽馬生序》,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當時的語文老師是如何給你們講解的,在這裏我想手說的我的理解。”

    隨着王東來低沉的話語響起,操場的氣氛變得有些低沉下來。

    因爲他們確實不知道,而且在場的老師們,也是一臉的疑惑不解。

    在開口的時候,王東來就開啓了【傳道授業】,所以效果極爲不錯。

    可是孟芳又哪裏知道這些我,露出一絲苦笑,對幾位同事示意自己也不知道。

    “相信很多同學和我一樣,年少無知的時候,始終認爲學習是世界上最無趣的事情,一天到晚,腦海裏都是想着下課了去哪兒玩,放學了去哪兒玩?放假了玩什麼?”

    “以前,我認爲是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如果不瞭解人生,其實是看不懂書的。”

    王東來這句話一出,頓時就像是在操場上放了一個驚雷一樣。

    “初讀《送東陽馬生序》的時候,我還不太明白學習的苦,理解不了宋濂苦讀學習的意義,就像是我們上學的時候,父母總是會不厭其煩地給我們說讓我們好好學習一樣。”

    王東來的問題,下面並沒有人回答。

    “我說這些,不是爲了給大家灌雞湯,我只是擺事實,講講自己的心裏話。”

    這個時候,王東來的聲音再次響起。

    “那個時候,年紀小,不懂事,面對困難總是想要退縮,不懂苦讀學習的意義,也不明白父母爲什麼要勸我們去好好學習。”

    “回到《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上面,這篇文章不僅僅是在我們講述苦讀的深意,還把老師喜歡什麼樣的學生?領導喜歡什麼樣的下屬?普通家庭的孩子沒有資源,沒有背景,又是如何遇到貴人,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原本都已經坐不下去的衆人,聽到這個話,忽然一下子直起了腰。

    而不是那樣的渾渾噩噩,不明所以。

    自然是知道有些話不能在臺面上說,就像是王東來說的內容一樣。

    就連旁邊聽着的老師也都有些吃驚,站了起來,看了看王東來,再看看學校領導。

    王玉華也下意識地走出一步,想要打斷王東來的演講。

    可是剛邁出一步,就反應了過來。

    猶豫了一下,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他決定再聽聽。

    不理會衆人的反應,王東來握着話筒,自顧自地講了起來。

    “讀書是窮人家的孩子最有力也是實用的敲門磚,拓展人脈的最大利器。宋濂在文章的第一句,就說了出來‘餘幼時即嗜學’,從古至今,只要你想學習,整個社會都會爲你大開方便之門,不過是一定要注意‘嗜學’兩個字,只有真正做到這一點,才算是走好了第一步。”

    “接着,文章說道‘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這裏很多人看了,覺得不會有什麼,可是我們需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書籍貴重,窮人家根本不可能有書,就算是有,也只是一般的書籍,想學到高深的知識,就只能去大戶家裏,藏書之家。”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借東西的經歷,小東西,不值錢的東西可能會借給你,但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可能連看都不會讓你看,更不會借給你。”

    “那麼,宋濂是如何借到書呢?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這是關鍵,講信用,不會弄壞別人家的書,懂事。”

    “說到這裏,大家想到了什麼?”

    王東來特意停了一下,讓衆人消化思索。

    “宋濂通過借書,通過打造‘嗜學’的形象,給那些高門大戶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把自己的名頭打了出去,讓那些有權勢的人知道有宋濂這麼一號人,記住了他。”

    “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大家覺得什麼樣的家庭會有書,會有很多書,有很多珍貴的書?”

    “在這些人面前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一個好的印象,所付出的只是‘嗜學’而已。”

    “緊接着,文章說道‘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這更是體現了宋濂的學習態度認真,堅持學習,毫不鬆懈,重點是,他依舊守約,還讓其他人知道這一點。”

    “大家應該經常會聽到自家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學,怎麼認真,學習態度,學習成績多好多好的,那麼在古代,宋濂表現出來的形象,也會成爲這些權貴士紳去教育自家孩子的榜樣。”

    “一來二去的,誰還會不知道宋濂的名聲呢?”

    “下一句,就立馬體現出來了,‘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羣書。’形象立起來之後,宋濂就得到了好處,更多的人都願意把自己的書借給他,他也看到了很多的書。”

    在王東來說到這裏的時候,操場下面的衆多學生都是一臉的恍然大悟,這篇文章他們都學過,可是從來沒有這樣的理解過。

    經過王東來這樣一句一句的講解,他們就像是跨越了幾百年的時間,看到了宋濂的成長。

    在潛移默化之中,他們的心裏就像是有一扇門被打開了一個縫隙一樣。

    王東來也注意到不少學生流露出思索之色,便接着說道:“到了這裏,還遠遠沒有結束。”

    “窮人家的孩子,受困於家庭情況,沒有人脈,沒有厲害親戚,更不會遇到貴人,但是卻又想改變自己的階級,想要看到更好的風景,去更高的平臺,應該怎麼做?”

    “幾百年前,宋濂就做到了,還寫出來了給大家看。”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能明白了,想學更多的知識,想去更高的平臺,應該怎麼辦,就和宋濂說的一樣,自己去爭取機會,不要怕苦,不要怕累,上門求教,不丟臉。”

    “名師貴人,自家村裏沒有,那就擴大範圍,去縣裏,去市裏,去省裏,這下總該有了吧!作爲晚輩,不要擔心丟臉,把心態放好,自己是去求學,是爲了知識,這不丟人,那些名師貴人知道了,也不會把你拒之門外,古代的宋濂如此,現在也會是這樣。”

    “假如說,咱們學校的學弟學妹,有一天到了唐都交大,說自己想要考唐都交大,但是不太懂得這些,我肯定不會坐視不管,我會帶你好好在學校轉一轉,瞭解伱的成績,瞭解你的想法,給你一個最爲合適的建議。”

    “如果你確實有數學天賦,想和我一樣學習數學,我也會很樂意地指點你,傳授你一些知識。我不會覺得你冒失,只會覺得你很棒,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

    “古代更是如此,見到有出息的老鄉,都會心生親切之感,這篇文章是宋濂已經功成名就了,送給一個叫做馬生的人。爲什麼送,就是因爲馬生是他的老鄉,他也看到了馬生求學的認真態度,所以才會寫這篇文章激勵。”

    “作爲窮人家的孩子,應該怎麼爲人處事呢?”

    “大家應該也都知道,在我考上大學之前,我家其實很貧困的,一座土房,一層樓房,家裏連個摩托車都沒有,只有一個我爺爺留下來的老式二八大槓自行車。”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懂事早,我們只是很早的明白了家裏的貧困,能夠體諒父母幫忙做農活,知道有些東西我們就是喜歡,父母也不會給我們買,也沒有錢給我們買而已。”

    “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看似成熟,看似懂事,可是對於人情世故真的瞭解嗎?父母被生活壓彎了腰,給不了我們需要的精神思想上的教育,我們做不到自信、勇敢,在內心深處總是會藏着一絲貧窮帶來的自卑感。”

    “情商、口才、心理素質、勇氣,我們很多地方都不如那些家庭情況比較好的孩子。”

    “很多人覺得不服氣,那麼你回想一下自我介紹,當着很多人講話的時候,你自己的表現是什麼樣的?那些家庭情況比較好的孩子又是什麼樣的?”

    “這個世界赤裸裸,扯下外衣一看,滿是現實。”

    “回到文章,我們繼續說宋濂是如何做的。”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這句話,大家可能覺得宋濂有些受委屈了,自己不願意這麼做,但是我要告訴你們,實際並不是這樣。”

    “你們現在高中,馬上就要上大學,等到了大學之後,你就會發現和你一個學校的人,實際上學習成績和你都差不多,水平相差無幾,這個時候你主動找到老師請教,那麼自然就能得到老師的提攜幫助,提升你自己。但你要是應付了事,不願意的話,老師自然也不會上趕着來教你,指導你。這是一個雙向的選擇!”

    “我也從這個年紀過來,很明白大家臉皮薄,不喜歡被人訓斥,覺得丟了面子。可是社會不是圍繞着我們而轉,我們也不是世界的主角,不會所有人都愛你,都會對你有耐心,所以長大了,就收起自己的玻璃心,薄臉皮,求學,不丟人。”

    “《西遊記》裏面,孫悟空被菩提老祖打了三下後腦勺,要是它也是個臉皮薄的,直接下山去了,那不就學不到七十二變和筋斗雲了。有時候,老師訓斥你,何嘗又不是爲你好。”

    當聽到這裏的時候,操場上的學生都沉浸了進去。

    一旁的老師,有的面露思索之色,有的則是連連點頭,也有老師恍然大悟。

    “教書了這麼多年,我居然第一次這麼頭腦清晰,這篇《東陽馬生序》從來也沒想過裏面會有這麼多的深意,難怪王東來能考全國卷狀元,取得這麼大的成績。”

    “是啊,他的思想深度可要比我們這些老師深的太多了!”

    “要是其他的學生,也能領悟到一點,不用多,哪怕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我覺得都夠他們用了。”

    “他要是當老師,哪怕是給學習最差的學生,估計都能把成績帶起來!”

    幾位語文老師受到的衝擊最大,一時間感慨了起來。

    原本,他們還擔心王東來的演講內容會有些不合適。

    可是,聽到這裏的時候,他們才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做天才的思維角度。

    憑什麼王東來能夠一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數學難題他們不懂,可是這一番演講,也讓他們管中窺豹,看到了一點。

    演講並沒有結束,王東來這一次是放開了。

    安水縣是貧困縣,家境好的孩子並不多,真正好的都送去了唐都或者市裏上學,高考考試了才會回來。

    留下的,其實都是農村的,以及少部分縣城的孩子。

    這些話,他前世沒有人講給他聽,現在,他想講給他們聽。

    淋過雨的人,會爲別人撐傘!

    這個時候,王東來接着說道:“接下來,面對世界的不公平,窮人家的孩子,應該如何自處?”

    “自卑又敏感,脆弱又倔強,大家是不是有一種照鏡子的感覺?”

    “我以前也是這樣,初中的時候,不敢擡頭,生怕被老師,被同學嘲笑自己身上的衣服髒了,大了,小了,不合身。也害怕被人孤立,沒有人和自己玩。”

    “如果你們有認識我同屆同學的話,就能知道,我說的這些並不是假話,新聞記者不會說這些,他們只會說我好學,說我認真,說我勤奮,說我努力。”

    “在這裏,我和大家說實話,說真話,說真心話!”

    “讀書,真的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承受的最簡單的苦,上學讀書確實苦,我很清楚,但是它是我們超越別人,跨越階層,走向人生大舞臺的臺階。”

    “我國有豐富的人口資源紅利,大家在寫這個答案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個人口資源紅利是誰呢?是我們的父母,被稱之爲農民工,也是以後不好好讀書的你們,風裏來雨裏去,只爲了餬口。”

    “所以,大家還是要珍惜讀書機會的,有些機會錯過就沒有了,不要在失去了之後才會後悔。”

    以往,聽到這樣苦口婆心的勸學的話,總會有學生不屑一顧,要麼是爲了博人眼球,要麼就是真的不理解。

    現在,操場上鴉雀無聲,衆人安靜沉默不語,似是有所觸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