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3【兼併問題】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王梓鈞字數:3206更新時間:24/06/30 23:50:30
    聽說魏總督要答疑解惑,周圍士子紛紛聚攏過來。

    而且呼朋引伴,消息越傳越遠。

    傳到雷塘書院時,已經變成魏總督要在此講學明義!

    魏良臣選了一個小土丘,士子們以他爲中心席地而坐。一排又一排,一圈又一圈,人擠人依次坐好,組成許多不規則的同心圓。

    不多時,洪氏子弟也聞訊趕來,繼續坐在最外圍聽講。

    甚至,洪氏族長、族老們都來了。

    魏良臣站立土丘之上,靜靜等待許久,終於開口問道:“有誰讀過柳河東的《封建論》?讀過之人,請舉起右手。”

    這是比較生僻的文章,但居然有數十人舉手。

    魏良臣又問:“誰能背誦《封建論》?”

    手臂全都放下,沒有人能夠背誦。

    科舉不考,背這玩意兒幹啥?花費時間讀幾遍已是極限。

    魏良臣卻早有準備,拿出一張紙來,對坐在他面前的張良佑說:“你來朗誦。”

    “是!”

    張良佑站起來接過文章,大聲朗讀道:“天地果無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則孰爲近?曰:有初爲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文章大意如下:

    自然界有沒有初始階段?我不知道。人類有初始階段嗎?我也不知道。我認爲,應該是有的。

    上古之時,人類與萬物共存。荊棘叢生,野獸成羣,茹毛飲血。

    人沒有野獸那樣的尖牙利爪,也沒有羽毛抵禦嚴寒,人只能藉助外物求得生存。但資源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爭鬥。想要調解糾紛、平息爭鬥,就必須明辨是非的賢者來領導。

    漸漸的,就有了君長、刑法、政令。

    人越聚越多形成族羣,族羣之外又有族羣。彼此的爭鬥規模變得更大,於是就出現了軍隊和戰爭。

    這個時候,就必須更有威望的賢者來領導,各個族羣的首領都聽他的。

    這種賢者就是諸侯,他們的地盤就是方國。

    但諸侯讓戰爭規模變得更大,還需要更有威望的賢者來領導。

    天子誕生!

    接下來的內容,是詳細闡述封建制度。又論述封建制爲何被郡縣制取代,並認爲封建制是以國爲私,而秦朝開創了天下爲公的郡縣制。

    柳宗元還說,這些變化並非什麼聖人之意,而是大勢所趨自然衍化的結果。

    等張良佑把文章朗誦完畢,魏良臣說道:“陛下大致同意柳宗元的觀點,並且還進行了修改和補充。”

    “西南和東北,那裏還有許多蠻夷部落。他們茹毛飲血、刀耕火種,是因爲沒有獲得教化。他們的生活,跟華夏上古之時大同小異。”

    “人與野獸爭鬥,學會了製作弓箭長矛。人與自然抗爭,學會了生火取暖,學會了穿衣禦寒,學會了修築水利,學會了耕種養殖。”

    “人變多了,就要有首領。否則難以平息內部紛爭,否則難以抵禦外族侵擾。於是就有了部落首領,諸多部落又有了大首領。炎黃二帝,還有蚩尤,便是當時的大首領!”

    “大首領們互相征戰,不斷兼併異族,便有了華夏。有了夏商周!”

    “周朝裂土分疆,諸侯封建治國。許多諸侯,都位於蠻夷之地,他們征服教化蠻夷。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皆同化爲諸夏。”

    “諸侯漸漸起勢興盛,周天子大權旁落,便出現春秋戰國……”

    這種數百年後的基礎知識,此時還非常新穎獨到,在場大部分人都聽得很認真。

    魏良臣朝着北面拱手:“當今聖天子,通曉天地造化。這些,都是天子在經筵大會上講的。歷朝歷代,都是大儒爲皇帝講經。而我大明,卻是皇帝給大儒講學。”

    突然,魏良臣指着旁邊一個士子:“炎黃二帝兼併蚩尤部落,蚩尤會老老實實聽話?”

    “不會。”那士子回答。

    魏良臣又問:“那蚩尤部落是如何被吞併的?”

    那士子說道:“征伐。”

    “不錯,征伐,”魏良臣說道,“不論是炎黃兼併蚩尤,還是諸侯同化夷狄,都必須先靠武力征伐。把異族打敗了,把異族打服了。再去教化他們,把蠻夷也變成諸夏。所以最初華夏只有一隅,現在卻廣有天下。”

    魏良臣又指向另一位士子:“打仗靠什麼獲勝?”

    這士子回答:“有賢臣運籌帷幄,有猛將衝鋒陷陣。”

    魏良臣搖頭:“這些都要有,但更重要的是錢糧。有了錢糧,才能養活三軍將士,才能打造精良兵甲。前宋之時,童貫伐遼爲何大敗?因爲缺錢少糧。將士發不足軍餉,哪還有什麼士氣可言?甚至出兵倉促,兵甲都不齊備。”

    “那麼錢糧從何而來?”魏良臣又問一個士子。

    那士子說:“來自稅賦。”

    “不錯,稅賦,”魏良臣說道,“陛下曾與衆臣講述。炎黃之時,百工初立,甚至還用木頭農具,銅材稀缺只能拿來造禮器,種地也不得其法收穫甚微。那個時候,徵不到太多賦稅,也養不起太多軍隊。都是一些脫產的部落貴族,帶領一羣還需要種地的國人打仗。”

    “後來銅器普及,可以用來做農具,耕種之法也更成熟。收穫的糧食越來越多,能供養的軍隊也越來越多。由此崛起的方伯諸侯也越來越多,周天子得以統治天下。”

    “再後來,有了鐵器。有了鐵做的農具,能開墾更堅硬的土地。”

    “十人、二十人、三十人,使用銅製農具耕作一塊良田。這就是井田制。”

    “如果一家三五口,使用鐵製農具就能耕作一塊良田。那麼井田制便沒有存在的必要。同樣的人口,能耕種更多的土地。諸侯有充足的錢糧,那麼多餘的人口,就可以徵兵打仗。這就是戰國!”

    士子們聽得目瞪口呆。

    前面的歷史知識,只是讓他們眼前一亮,畢竟柳宗元就有類似觀點。

    但現在用銅鐵、耕作、賦稅來闡述夏商周演變,卻是自古以來聞所未聞。

    在三觀受到強烈衝擊的同時,仔細思考似乎又有點道理。

    魏良臣繼續說道:“秦滅六國,以秦始皇之殘暴,爲何柳宗元卻說開創了天下爲公?因爲周朝層層封建,從諸侯到大夫,人人皆私,周天子無法徵得錢糧賦稅。一旦哪裏出現天災,其他諸侯是不會救助的,周天子也拿不出錢糧去賑濟。”

    “而秦朝實行郡縣制,秦始皇能統一徵調錢糧。漢承秦制,最初雖分封郡國,但大勢所趨怎能長久?最終還是推恩消滅諸侯王。漢武帝、漢宣帝統一徵調,才打出大漢天威。”

    “諸侯沒了,卻有世家豪強。因此漢代遷徙大族,聚陵而居。”

    “世家豪強漸不可制,他們兼併土地、隱匿人口、逃避賦役。國家無錢糧可徵,百姓無立錐之地,這便有了兩漢末年之亂。”

    “魏晉南北朝,世家更是變成門閥。修築鄔堡,控制人口,田連阡陌,累世卿相,左右朝政,宛如國中之國。”

    “隋唐租庸調,以均田制立國。五姓七望帶頭兼併土地,均田制敗壞,租庸調崩潰。朝廷不能供養軍隊,始有節度使,引發安史之亂。此禍延續至五代,前宋雖然統一,卻始終無法收復燕雲。”

    “宋代的冗官、冗兵、冗費從何而來?”

    “冗官是恩蔭氾濫,做宰相的能恩蔭幾個子孫,做知府的又能恩蔭幾個子孫。國公能恩蔭幾個子孫,縣侯又能恩蔭幾個子孫。就連皇帝生日,知州派兒子進京賀壽,這個兒子也能恩蔭爲官!”

    “冗兵是因爲要打仗嗎?朝廷賦稅日重,大族兼併無數,流民越來越多。只能不斷的招募流民爲廂軍,最後全國軍隊竟有百萬之衆!”

    “從範文正公,到王荊公,甚至是那奸臣蔡京。爲何一直要變法?”

    “就兩個字:錢糧!”

    “有士子問我,大明爲何要打壓義門?且拿江州義門陳氏來舉例。”

    “他們建書院和醫堂,讓族人都讀得起書,讓族人都看得起病。天災之年,還會賑濟鄉里,即便外姓之人也能得活。這確實值得稱道,不愧義門之名。但他們哪來的錢?哪來的糧食?”

    “他們仗着錢多兼併土地,把同鄉外姓變成客戶。自己卻免徵徭役。甚至是隱匿土地人口,導致官府難徵賦稅。”

    “地方官爲了交差,只能加徵當地其他百姓的稅額。這導致更多農民破產賣地,江州陳氏又趁機兼併。導致官府更難徵稅,當地外姓之人賦稅更重!”

    “前宋拆分陳氏,他們在五縣只剩47處田產。可僅僅過了百年,他們的田產又恢復到200多處。這些田產怎麼來的?靠損公肥私,靠壓逼外姓。”

    “如果全天下的大族,都搞義門這一套。朝廷還怎麼徵稅?剩下的小戶小民,賦稅該有多重?”

    “到時候,再來一個方臘,再來一個鐘相,朝廷哪還有錢糧出兵鎮壓?恐五代亂世再起!”

    “現在,你們明白爲何朝廷要打壓義門嗎?”

    這個問題是張良佑提出的,他站起來端正作揖:“多謝先生教誨,晚生已知其中道理。”

    陸陸續續,有數百學生站起,朝着魏良臣作揖。

    剩下之人,有些不認可此理。尤其是對歷史的闡述,他們認爲漢唐亂世,並非土地兼併而起,而是因爲昏君和奸臣作祟。

    還有一些沒啥反應的,純粹是因爲坐得太遠,聽不清楚魏良臣在講啥……

    魏良臣說道:“此番道理,陛下已寫成《歷史論》,正交給翰林院學者潤色。今後科舉的策論題,極有可能會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