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1【朱皇帝要辦神童班】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王梓鈞字數:3097更新時間:24/06/30 23:50:30
    大朝會。

    前幾排文武官員坐着,後面的官員集體站着,認認真真聽着皇帝發脾氣。

    朱國祥惱怒道:“去年有大臣上疏,請確立本朝德運。朕已講得很明白了,天人感應,乃虛無縹緲之事。”

    “趙佶當年享有國祚,每年都能天人感應,每月都有祥瑞降世,舊宋還不是亡於不修德政?前幾日五星連珠,再正常不過之天文奇觀,一百餘年就能見到一次。”

    “爾等皆爲大明重臣,爲何還是有人上表恭賀祥瑞?爲何又把天人感應遞到朕眼前?”

    羣臣低頭不語,心中惴惴不安。

    這次有三十多位大臣,上表恭賀天降祥瑞。其中一大半都不懂天文,根本沒有親自看到,只聽旁人說有五星連珠異象。

    他們的本意也非諂媚,純粹就是習慣性唱贊歌。

    萬一別人都唱了讚歌,而自己卻忘記了,豈不是要被皇帝給記在小本本上?

    “邵博!”朱國祥喊道。

    “臣在。”

    一個五十多歲的大臣,捧着笏板從座位上站起。

    他是大學問家邵雍的孫子,因爲父親邵伯溫在四川做官,全家都一起搬到果州(南充)。

    朱銘起兵造反殺向蜀中,邵伯溫棄城逃往成都,一家十餘口皆在成都被俘獲。

    邵伯溫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他見義軍在成都沒有大肆殺戮,反而取消了大宋朝廷的許多苛政,於是斷定朱家父子極有可能會成事。

    但依舊不敢胡亂抉擇,直至朱銘打退朝廷幾路圍剿,邵伯溫才讓三個兒子、七個孫子全都跑去漢中求官。

    至於邵伯溫自己,他已經年邁不堪,又要做樣子忠於大宋,於是選擇在南充做村塾先生。

    因此,眼前這個邵博,勉強也稱得上從龍功臣。

    邵博先在四川做縣令,很快又升爲知州、知府,繼而回漢中在朱國祥身邊做事。大明開國之時,邵博已是四川省左布政使,今年春天調到中央擔任禮部左侍郎。

    又一個資歷深厚的實權派!

    朱國祥問道:“安樂先生(邵雍)精通《易學》,熟知陰陽五行、圖書讖緯。你既是安樂先生之孫,對天人感應、五行德運有什麼看法?”

    邵博回答道:“天人感應、五行德運之說,源自先秦,盛於漢代。爲了誘人相信,還牽強附會漢高祖。然而,漢高祖劉邦能得天下,皆因其取之無一不義,雖上古湯武亦有愧也。史臣不知出此,但稱斷蛇著符、協於火德。此大謬矣!”

    邵博一開口,許多朝臣都面露驚色。

    沒辦法,邵雍對宋代儒學各派影響太深了。

    這麼說吧,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富弼、包拯、王安石、蘇洵、蘇軾、文彥博、沈括、二程、周敦頤、晏殊、狄青……他們都曾去拜訪過邵雍,或者是邵雍的好朋友,有人甚至還得執弟子禮!

    現在邵雍的孫子邵博,卻說天人感應、五行德運是無稽之談,基本可以給這類事件定性了。

    當年宋徽宗遇到什麼異象,也得派人去詢問邵雍之子邵伯溫。

    邵伯溫回答得很委婉,趁機勸宋徽宗多行善政。連續好幾次,宋徽宗變得不高興了,奸臣趁機把邵伯溫彈劾貶去四川。

    朱國祥讚許道:“卿乃真學者也。”

    朱銘卻端坐着沒說話,他不喜歡這個邵博。

    邵博是類似司馬光的人物,私德高尚,學術精湛,缺點卻是因循守舊,一直瘋狂批判王安石。

    父子倆到了東京開創大明,卻讓邵博留守大本營四川,純粹是因爲此人名望極高,而且做官治民四平八穩。只要把四川交給他,肯定不會出亂子,但各種改革別想再繼續下去。

    現在將其召回朝堂,則是大局已定,不怕四川再生亂。

    一個禮部左侍郎,估計能幹到邵博退休,今後頂多升爲禮部尚書,死後再追贈其爲閣臣而已。

    朱國祥掃視衆臣:“此次上表恭賀五星連珠的大臣,朕就不公開點名了,全部罰俸一月以爲懲戒!”

    “陛下聖明!”

    羣臣齊聲大呼。

    李邦彥坐在第一排,此刻也鬆了一口氣,只要不公開點名批評就好。

    他純屬習慣性拍皇帝馬匹,認爲皇帝就算口頭不喜歡,但被稱頌時心裏肯定是很舒服的。

    卻沒成想,馬屁拍到馬腿上。

    秦檜卻面露微笑,認爲上表稱頌者都是傻子。去年皇帝爲了駁斥五行德運說,甚至把內閣成員從五人增加到七人,這已經足夠表明皇帝的強烈態度了。

    翟汝文此時卻在犯嘀咕,他已經做了首相,總想着乾點事情,慢慢確立自己的威信。

    今年是大明開國以來,各省第一次舉行縣試,也是創立科舉以來第一次舉行縣試。

    以前沒有縣試的,士子直接參加州試,過關者即可進京考進士。

    如今卻是縣試取童生、府試取秀才、鄉試取舉人,每一級考試取得的稱號,都可以保留三屆科舉。

    三屆還沒往上考中,舉人降爲秀才,秀才降爲童生,不像以前那樣沒中進士就得重考——朱家父子反覆商量,還是決定不讓舉人秀才一勞永逸,連續三屆考不上就得降級。至於舉人秀才的特殊優待,抱歉,跟宋朝一樣啥都沒有,只能進京考試時免費坐車坐船。

    秋天即將舉行縣試,翟汝文打算趁此機會,請求大明重開童子科,也就是所謂的神童試。

    但神童試的附帶含義,其實跟天人感應有關,現在還能不能再提呢?

    翟汝文有些拿不準,於是在散朝之後,請求私下覲見皇帝。

    “童子科是什麼流程?”朱國祥對此真不明白。

    翟汝文詳細解釋道:“前宋的童子科,由地方官舉薦神童,再由轉運使或提學使進行考覈。若是考覈通過,則送入京城由中書省復考。一般而言,前宋皇帝會親自考神童。屢次考覈皆通過的神童,則立即授予寄祿官,令其繼續認真讀書,待年齡稍大些授予差遣。”

    朱國祥點頭道:“如此做法,倒是沒有什麼漏洞。”

    神童試這種玩意兒,最早出現於漢代的舉薦制,而且當時的評價標準是道德。

    舉個例子,俺老王家屬於世家門閥。我有一個兒子,七八歲的年紀,這小子一看就孝順啊。小孩就有如此高尚的品德,得趕緊找個朋友幫忙舉薦。朋友正好在做刺史,見到我兒子立即驚歎,直呼是百年不遇的神童。

    然後,我兒子就嶄露頭角了。等年齡稍大些,再找個名家點評一下,輕輕鬆鬆以品德名揚天下。

    舉薦神童發展到宋代,取消又恢復好幾次,漸漸變得成熟起來。

    因爲,宋代皇帝也喜歡神童,經常親自進行考覈。

    蒙誰也不能蒙皇帝啊,否則要吃掛落的,地方官從此不敢胡亂推薦,送到京城的基本都屬於真神童。

    最知名者,便是晏殊。

    見自己提拔的新任首相,對恢復神童試非常積極,朱國祥決定給些面子:“可讓州縣官員舉薦神童,由各省的提學使進行初試。通過初試的神童,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複試。但是……”

    翟汝文擡頭看向皇帝,不曉得又要怎麼改革童子科。

    朱國祥說道:“皇帝親自複試通過的神童,不能直接授予官職。可在太學開設神童班,擇名師進行教導。這些神童學問精進之後,可參加太學舍試,也可參加禮部會試。如何?”

    “陛下聖明。”翟汝文聽明白了,就是不立即給官做。

    朱國祥又說:“如果地方提學使,多次推薦神童不合格,其政績是要大打折扣的!”

    翟汝文說:“應當如此,可防止提學使爲求政績濫竽充數。敢問神童年齡定爲幾何?”

    朱國祥問:“宋朝是多少歲?”

    翟汝文道:“漢唐的神童,在十歲以下。唐中期改爲十二歲以下,前宋則定爲十五歲以下。”

    朱國祥說道:“十三歲以下吧,都十五歲了還神童什麼?讓他去考科舉就行。”

    “是!”翟汝文拱手應諾。

    朱國祥心裏卻在琢磨別的,今年全國估計會送來第一批神童。到時候他親自進行複試,稍微聰明者就予以錄取,然後扔到太學的神童班,重點教授他們數學和物理知識。

    一大羣神童,他們的儒學基礎已經過硬,又全部認真學習數學物理。

    嘿嘿,有點意思。

    等十年、二十年之後,一批又一批的神童,經過了自然科學的洗禮,不知道會出現多少妖孽天才般的人物。

    朱國祥越想越得意,跑去給兒子炫耀:“怎麼樣,我這想法有搞頭吧?”

    朱銘豎起大拇指:“陛下真牛逼!”

    朱國祥聽得有點不爽,數落道:“你好歹也是當世大儒,能不能用一點別的形容詞來夸人?”

    “別人不曉得,朱院長你還不知道?牛逼是夸人的最高評價,”朱銘也開始暢想,“只須二十年,就算每年只錄十個神童,那也有兩百個天才少年。他們的學習能力超強,又精通物理數學,恐怕會開啓真正的科學時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