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曲阜孔家】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王梓鈞字數:3158更新時間:24/06/30 23:50:30
    “臣等拜見太子!”

    濟南城外十里,山東軍政大員皆來迎接。

    山東左布政使爲張叔夜,右布政使爲令孤許。

    當初跟朱銘一起進京科舉的故人,李含章官職最高是吏部尚書,其次就是令孤許擔任山東右布政。

    閔子順現在是河南按察使(下一步是升爲右布政),白崇彥則爲杭州知府(下一步是調回開封做知府)。

    北方各省,已改爲實行總兵制。

    山西總兵是張廣道,河北總兵是關勝,山東總兵是鄧春,陝西總兵是楊志。

    這些總兵職務都屬於過度,他們未來幾年將調回大元帥府,把總兵職務騰給其他的前線將領。如此做法,既給他們升了官職,又給別的將領增加提升空間。

    比如李寶,從福建回來之後,就直接進入大元帥府,只在大戰之時派出去統兵。

    朱銘把幾位文武大員叫上船,至於其他的省府縣三級官員,全都坐船跟在後面往濟南進發。

    這裏以前叫齊州,宋徽宗年間升爲濟南府。

    到了大明新朝,濟南府又把淄州、德州兼併,行政面積比以前大得多。

    “李成還聽話吧?”朱銘開口就問軍事。

    鄧春說道:“此人對上官頗不敬,對麾下將士卻極好。他手裏的部隊,軍紀又好又壞。”

    “又好又壞?”朱銘沒聽明白。

    鄧春解釋說:“一羣流民和逃兵,被他操練得如臂使指、令行禁止。但去年山東糧食不足,偶爾會拖欠糧餉,李成就帶兵勒索士紳商賈。不過,他們只勒索富戶,並不對貧苦百姓下手。今年糧餉足夠之後,其部就再也沒有違禁過。”

    “你沒處罰此人?也沒將他的部隊打散了混編?”朱銘問道。

    鄧春說道:“金人就在北邊,隨時可能大戰。李成舊部頗爲能打,若打散了再編等於削弱其戰力。而且,是朝廷拖欠糧餉在先,李成帶兵勒索富戶在後,拿這個處罰他多少會有失軍心。因此,臣只是遣散其老弱,精銳都給他留下了。”

    朱銘沒再表態,他對李成多少有些膈應。

    畢竟在歷史上,這老兄是僞齊第一大將,一直在給金國做狗腿子。

    非常復雜的一個人,他能做到愛兵如子,士卒吃了他才吃,士卒沒吃的他也餓着。

    他反叛南宋極有可能是被逼的,爲了獲取糧草而劫掠江南。這在南宋初年極爲常見,大量雜牌部隊缺乏後勤供應,只能四處劫掠殺人越貨,甚至兵臨城下逼迫縣令給糧。

    李成是因爲鬧得太大了,而且距離南宋核心區域太近,反覆多次劫掠才被朝廷定性爲“盜”。

    以上這些經歷,都情有可原。

    無法原諒的是,這貨叛宋投金之後,爲了立功表現得太過積極。他主動引導金兵南下,打得一堆南宋將領毫無脾氣,最後還得岳飛出馬才將他擊敗。

    “暫時用着吧,再有違紀須嚴肅處置,”朱銘又問張叔夜,“山東今年糧夠嗎?”

    張叔夜回答說:“不打仗勉強夠用,若是開赴河北大戰,還須淮南、浙江供應糧草才行。有宋一朝,對山東盤剝過度,這幾年又久經戰亂,至少要息兵十年才能恢復元氣。”

    “滅了金國就好辦了。”朱銘說道。

    張叔夜欲言又止,終於還是忍不住開口:“前朝衍聖公,這次也來拜見了,此刻就在後面的船上。我大明開國一年多,卻還沒給孔家封爵,此前請封一直沒有迴應。”

    “就快了,讓他們等着。”朱銘說道。

    父子倆早就商量過關於孔家的事情,還詳細瞭解過孔家在北宋的情況,決定先晾他個一年半載再說。

    北宋對於孔家的態度,是優待的同時進行防範,其地位遠遠不如明清兩朝。

    通常其待遇如下:封衍聖公,初授九品京官,初授州判、縣尉或縣主簿,可以憑政績正常升遷。

    而且,自宋英宗之後,衍聖公不可擔任仙源(曲阜)知縣。甚至在哲宗年間,衍聖公改爲奉聖公,專職祭祀孔廟,只給寄祿官而不給差遣,進一步削弱孔家的影響力。

    這是北宋朝廷在防範孔家,避免孔家壟斷控制仙源(曲阜)。

    但宋徽宗繼位之後,各種限制都被打破。不但恢復衍聖公封號,還可以擔任仙源知縣,也不知道這昏君是咋想的。

    張叔夜低聲說:“殿下,新舊朝交替,各派學說混亂,士子之心不定。當早日冊封孔氏,就算要壓制他們,也該明明白白給個說法。”

    朱銘笑問:“張公認爲該如何對待孔家?”

    張叔夜說:“恢復到哲宗朝的待遇。即,衍聖公改爲奉聖公,授予九品京官,專職祭祀孔聖,不得再擔任其他官職。主簿、縣尉的差遣都不能給,否則仙源縣遲早是孔家天下。”

    “好主意,”朱銘讚許說,“山東各級官員,還有民間士子,對此是否會有異議?”

    張叔夜不解道:“朝廷的政令,官員和士子能有什麼異議?”

    朱銘瞬間恍然,原來是他們父子倆多想了啊。

    在儒學沒有徹底教條化之前,讀書人對孔家還沒那麼無限崇拜。

    這種情況,在哲宗朝體現得最明顯,連主簿、縣尉的官職也不願給,老老實實祭祀孔子去吧。當然,這也證明孔家不怎麼規矩,他們對仙源縣的掌控力,已經嚴重到讓朝廷警覺的地步。

    朱銘又問道:“孔子如今是什麼封號?”

    張叔夜回答:“至聖文宣王。”

    朱銘再問:“周天子是什麼爵位?”

    張叔夜說:“周王。”

    朱銘又問:“孔子可是周臣?”

    “然也。”張叔夜道。

    朱銘嘆息:“封孔子爲文宣王,令君臣平起平坐,真是陷孔子於不忠也!吾欲還孔子清白,削其王號可乎?”

    張叔夜一愣,讚道:“理應如此。”

    宋真宗當年封禪泰山,就打算冊封孔子帝號。當時大臣們強烈反對,理由就是周天子只是周王,孔子稱帝實在過於僭越。

    朱銘又問:“仙源孔廟之中,可有孔子雕像?”

    張叔夜回答:“並無雕像,但有刻在木板上的畫像。據孔家人所言,此畫像已刻了百餘年,摹自唐代吳道子所畫佩劍像。”

    “摹自唐代畫像,又怎知那是孔子真容?”朱銘說道,“天下士子祭祀孔子,孔廟萬萬不可供奉雕像或畫像,誰曉得那到底畫的是誰?從今往後,孔廟之中只許供奉孔子神主(牌位)。”

    “理應如此。”張叔夜找不到任何理由反駁此事。

    “你是山東布政使,給朝廷奏請此事吧,”朱銘說道,“至聖文宣王,今後改爲至聖先師。衍聖公,今後改爲奉聖公,只管祭祀不得另給實職。令孤兄,你也在奏疏上一同署名。”

    “是!”

    張叔夜、令孤許齊聲應道。

    隨即,張叔夜又說:“孔子若去王號,另有兩人的王號也該去掉。”

    朱銘問道:“哪兩位?”

    張叔夜回答說:“一位是武廟裏的姜太公,一位是文廟裏的王臨川(王安石)。孔子沒了王號,他們兩個卻有王號,此事着實是不應該。”

    朱銘認真思索道:“這兩位,還是降爲公爵吧。王臨川在文廟的排名,也該往後再挪一挪。伱們一併寫進奏疏裏,不要害怕得罪誰。”

    事實上,對於祭祀的事情,父子倆打算滅了金國再說。

    由於北宋皇帝大肆冊封神靈,全國亂七八糟的法定神仙一大堆。僅海神就有一二十個,海商和漁民經常重複祭祀,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哪位。

    具體該怎麼做,朱元璋給出了示範,就是冊封一些神仙,其餘神仙全部取締。

    當然,今後的皇帝怎麼搞,朱銘是沒法去管的。

    比如朱元璋下令,只准在曲阜祭祀孔子,結果僅僅過了幾十年,全國各地都修起了孔廟。明代那些皇帝,可不管什麼祖宗之法。

    朱銘又說:“你們再給朝廷上一封奏疏,請把仙源縣改回曲阜縣。”

    “是!”

    張叔夜、令孤許二人再次應聲。

    這破名字是宋真宗封禪泰山時改的,他認爲那裏是黃帝故鄉,所以改名叫“仙源”。甚至強行把曲阜縣城和城內外百姓,集體遷徙到黃帝出生地壽丘,勞民傷財沒有半點實際價值。

    船隊行至濟南府城,從水門進入之後,朱銘直奔賓館下榻。

    各級官員奉命散去,該幹嘛幹嘛,只有衍聖公孔端友被召見。

    孔端友被太子侍衛帶進賓館,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因爲情況實在太過詭異,以爲是孔家把大明新朝給得罪了。

    南北孔分家之前,曲阜孔氏還是有基本操守的。

    大明新朝建立時,孔端友沒有第一時間獻表,而是還在觀望東南小朝廷。

    直至去年,李寶攻佔杭州,孔端友才正式獻表稱臣,可大明朝廷卻一直沒給出任何態度。

    他這個衍聖公,還沒得到新朝承認,今年連孔子都不敢祭祀。

    順便一提,北宋時期的曲阜孔廟,經常無法按時祭祀。因爲衍聖公有可能在別的地方當官,不能隨便離開任職地,缺了主祭官自然難以祭祀。

    北宋的孔夫子是真慘,連曲阜孔廟大祀都隔三差五中斷。

    “臣孔端友,拜見太子殿下!”

    “先生請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