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3【朱金州又回來了】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王梓鈞字數:3216更新時間:24/06/30 23:50:30
    襄陽。

    城內城外,人口激增。

    因爲鄉下日子不好過了,特別是家裏的半大小子,雖然也能幹農活,但發育年齡吃得真多。

    家裏但凡不缺勞動力的,少年人就去城裏討生活。有親戚的投奔親戚,沒親戚的結伴去打工,多半會變成乞丐或混混,又或者被人拉去當賊寇。

    京畿、京東、京西、淮東、淮西、河北、陝西……遍地賊寇!

    準確來說,全國都這鬼樣子。

    比如岳飛,目前就在河北真定剿賊。

    童貫伐遼之初,讓河北各州府徵兵,招募敢戰士以御遼。岳飛不但順利入伍,還直接當上了小隊長。

    這些敢戰士還未開赴前線,本地賊寇就開始作亂,因爲官府徵稅實在太狠。

    陶俊、賈進和兩個賊頭子,最初只是小打小鬧,流竄洗劫鄉下富戶。卻沒成想,主動入夥者越來越多,旬月間就聚集數千人,多次擊敗官軍,直奔府城而去。

    賊訊傳來,無人敢戰。

    岳飛主動請纓,全權負責行動。

    他先派人扮做商賈,故意讓賊寇抓了從賊。

    接着,岳飛率領數十騎出城,攻打賊營佯裝敗逃,繼而殺個回馬槍。賊寇潰敗逃回營寨,那些混入賊軍的士兵,趁機從內部製造混亂。

    裏應外合之下,岳飛生擒賊首陶俊、賈進和。

    這是嶽武穆的第一戰!

    襄陽周邊,也賊寇衆多,嘯聚山林難以剿滅。

    張鏜說道:“相公,一路恐怕多有危險,須得好生防備才行。”

    “不怕,我們去金州。”朱銘說道。

    “金州?”

    親隨和學生都很驚訝他們本以爲朱銘要去東京叩闕。

    “前往金州,欲辦要事。”朱銘沒有過多解釋,而是直奔襄陽城外的客棧。

    衆人都穿着襴衫,這種衣服樣式,如果嚴格按照禮制,只有進士、國子監生、太學生、州縣官學生能穿。

    但管理得比較疏鬆,閒居或罷職的官員,甚至是普通胥吏,也喜歡把襴衫作爲常服。

    客棧掌櫃掃視一眼,態度比較恭敬,說道:“請給憑由。”

    估計是賊寇太多,住店變得更加嚴格,必須先進行身份登記。

    朱銘卻說:“我來找人,樑異何在?”

    “原來是找樑官人,請稍等。”掌櫃的立即叫來夥計。

    朱國祥的大弟子樑異,當初隨朱銘離開東京,半路折道回洋州報信。前段時間,來襄陽客棧等待,已經等候一個多月,還給錢讓客棧掌櫃幫忙留意“貴客”。

    不多時,樑異帶着一個隨從下樓,見到朱銘立即作揖:“郎君安好。”

    朱銘拱手問道:“船備好了嗎?”

    “已備好了,”樑異轉身對掌櫃說,“請結算房錢。”

    付清住宿費,樑異走出客棧,帶着朱銘往碼頭行去。

    那裏停靠着大明鄉最大的船隻,頭尾長達28米,已經裝好了一些貨物。

    運貨只是順帶的,爲了掩人耳目。

    船上有村勇二十五人,雖然都沒着甲,卻個個攜帶弓箭。

    撐離河岸,升起船帆,還掛上大大的“大明號”旗幟。

    正是東南順風,航行速度極快。

    過了武當,水匪開始變多。

    但那些水匪,見到“大明號”旗幟,都不敢前來劫掠。

    這是大明村走私船隊,幾年下來打出的威名,百人以內的水匪團伙,即便敢來搶劫也是送死。

    張鏜和李寶愈發疑惑,開始私下討論情況。

    “相公到底要作甚?神神祕祕,也不明說。”張鏜一頭霧水。

    李寶也想不明白:“船上有村勇押運貨物,可能是在防備匪寇。但怎就這般巧合,剛好在襄陽碰上?”

    張鏜說道:“必是等了相公許久,他們早知道相公要回去。”

    二人還是沒往造反那方面想,因爲太過驚世駭俗。

    李寶說道:“俺在嶽州打聽過,便連長江也生出水匪,各路漕船不派幾百綱軍押送,根本就不敢在長江上來往。好端端的大宋,怎就變得這般模樣?”

    張鏜毫無顧忌的說:“上有昏君奸臣,下有貪官污吏,如今世道民不聊生,怎不盜賊衆多?”

    “都是伐遼害的!”李寶氣得用拳頭砸艙壁。

    張鏜卻搖頭:“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蔡京做宰相時,已將民力耗盡。否則王黼強徵免夫錢,不可能搞得盜賊遍地。”

    這話倒是真的,蔡京不但把財政搞崩了,還把無數百姓逼到破產邊緣。

    而王黼強徵免夫錢,成爲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甚至有小商人、小地主,破家逃亡爲盜,帶着夥計和佃戶去打家劫舍。

    盜賊變多,官府就得征討。

    越是征討賊寇,苛捐雜稅就越重。

    已經出現惡性循環!

    就連官府轉運財稅,成本也大大增加,須得加倍派遣綱軍押送。

    朱銘一路坐船回到金州城,金州五縣的夏糧,至今還沒有徵齊,各縣官吏正在催促。和糴錢、和買錢、免夫錢也有差額,官船以及徵調的商船一直停靠在碼頭等待。

    “朱太守回來了,朱太守回來了!”

    下船沒走多遠,就有百姓認出朱銘,隨即歡呼吶喊起來。

    這十年來,只有朱銘主持金州那兩年,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最好。治安非常良好,物價相對穩定,苛捐雜稅也徵得最少。

    附近百姓紛紛簇擁而來,熱情問候,揮手歡笑,就跟過年一樣。

    學生們極爲震撼,同時佩服不已,沒想到朱銘有如此官聲。

    朱銘問一個街邊小販:“今年糧價多少?”

    小販愁苦嘆息道:“唉,都吃不起飯了。太守在的時候,便遇到災荒,白米都沒漲到過1300文。今年夏糧豐收,麥子卻1200文起價,官府強徵糧食說要運出去。”

    “夏糧不是徵收布匹嗎?”朱銘問道。

    小販說:“今年的夏糧,絹和布都不要,官府只收糧食。還沒到秋收,金州到處是山,哪有恁多糧食上交?”

    另一個路人,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朱銘:“朱太守是不是回金州做官的?俺們都盼着太守回來。”

    “你們且安心,日子肯定會好過的。”朱銘安撫道。

    在城外跟百姓聊天就聊了半個時辰。

    漢江之上,樑異帶着朱銘的信件,卻是坐船直往大明村而去。

    在信裏,朱銘和老爸約好了,這個月三十日,金州和洋州同時起兵。如果遇到意外,就提前發動!

    當朱銘進城的時候,更多百姓聞訊趕來。

    而且不知是誰傳出謠言,說皇帝把朱銘調回來了,要重新在金州做知州。

    這真不是朱銘自導自演,它代表着百姓的一種願望。所以很多人都信了紛紛奔走相告,就連士紳商賈都欣喜不已。

    還來了近百個金州士子,他們都聽過朱銘講學,是第一批學習《大學章句疏義》的讀書人。

    “去年考上幾個?”朱銘問道。

    士子戴承嗣搖頭:“金州一個進士也沒有,大宋開國至今,也不曉得哪個能破天荒。”

    朱銘可沒教他們八股文,金州士子又底子太薄,非一朝一夕能夠提升。

    去年的狀元何渙,是前宰相何執中的孫子。

    榜眼叫王居正,太學生出身,還跟着陳東去擊鼓叩闕。

    授官安仁縣丞,王居正不接受。

    又改授荊州州學校長,王居正依舊拒絕。

    榜眼不接受官職,很快搞得宋徽宗都知道了。

    皇帝親自下令,讓王居正同時做大名府、鎮江府的府學校長。身兼兩府校長,這種任命前所未有,今後肯定升得更快。

    王居正依舊拒絕授官,並獲得面聖的機會。

    他對宋徽宗說,六賊爲禍,國家疲敝,須得整頓吏治、提拔賢臣、修養生息。不該再徵花石綱朱勔必須予以罷免。而朱銘雖然言語過激,但一片忠心爲國,應當召回朝堂擔任要職。

    宋徽宗大怒,讓王居正滾蛋!

    王居正求仁得仁,滾回揚州老家隱居去了,開創新科榜眼做隱士的奇葩佳話。(這位老兄,歷史上做了南宋兵部侍郎,因爲主張抗金被秦檜扔去海南島。)

    士子這邊還在聊,金州商賈又來了,紛紛打聽朱銘是否回來做太守。

    朱銘把學生們安排在客棧,孤身前往拜訪張根:“泰山在上,請受小婿一拜!”

    張根嘆息說:“你太急躁了,不該上疏時言辭那般激烈。”

    朱銘笑着說:“岳父被貶來金州做團練副使,不也是言辭激烈上疏所致嗎?”

    張根聽得哈哈大笑:“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也算沒選錯女婿。”

    “倒是連累岳父一直不能復官。”朱銘說道。

    張根問道:“你怎回來了?難道皇帝開恩,赦免了伱的罪名?”

    朱銘說道:“回鄉探親。”

    “唉,金州這兩年……不提也罷,天下皆如此,”張根搖頭感慨,“不幸被成功言中,皇帝果然一意孤行要聯金伐遼。如今盜賊四起,糧價已然飛漲,明年必有大亂!特別是山東河北,負擔最爲沉重,不知又要冒出幾個宋江與方臘。”

    朱銘問道:“岳父以爲,這大宋還能等到太子登基的那天嗎?”

    張根冷笑嘲諷:“就得看皇帝能活多久了。他要是再活二十年,恐怕海內皆反,必呈那隋末亂世之象。”

    這是把宋徽宗比作隋煬帝,一點面子也不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