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絹衣】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王梓鈞字數:3209更新時間:24/06/30 23:50:30
    清晨,洗漱。

    父子倆現在用的“牙膏”,比東京宮裏頭都更高級。宋徽宗刷牙只用青鹽、花椒,而他們還加了炮附子,具有補骨固牙的功效。

    牙刷在宋代已經很流行,除了材質差異外,外形跟幾百年後一模一樣。

    不過農民沒那麼講究,不刷牙的佔大多數。稍微愛乾淨些的,也是用柳條之類的植物纖維刷牙。

    “大哥,俺牙齒鬆了,刷牙碰着疼。”

    白祺也被教導着一起刷牙,此刻站在朱銘身旁,齜牙咧嘴仰起頭來。

    朱銘瞧了瞧,笑道:“你這是在換牙,刷牙時別太用力。”

    “換牙是什麼?”白祺問道。

    朱銘解釋說:“就是牙齒掉了,重新長出來,咬東西更有力氣。”

    “哦。”白祺有些恐慌。

    婆媳倆站在屋檐下看着,待父子刷牙完畢,立即回屋取來兩件衣裳。

    沈有容自是給朱國祥拿去,嚴大婆朝朱銘喊道:“大郎,進來試試新衣。”

    這是兩身絹布衣服,婆媳倆趕製出來的。

    看着朱銘換衣,嚴大婆笑着說:“讀書人該有兩身體面的,正好咱家今年不交夏糧,能夠省下來好多絹布。這幾天陪着提學使,莫要再穿麻衣,着實讓人笑話了。”

    沈有容一言不發,只是看着朱國祥換衣,雙眼水汪汪的含情脈脈。

    嚴大婆在高興的同時,又帶着幾分感傷:“俺那沒福氣的兒,去縣裏求學時十四歲,跟大郎差不多年紀,俺也是讓他穿着絹衣出門。”

    朱銘安慰道:“大婆莫要悲傷,今後我爹就是你的兒。”

    嚴大婆聞言轉身,看看換上絹衣的朱國祥,驀地樂呵道:“一表人才。”

    除了新衣裳,還有絹布幅巾。

    父子倆穿越三個多月,頭髮雖然長起來,但離束髮梳髻還早得很,平時都用葛布巾裹頭。

    幅巾樣式最適合他們,把頭頂裹得嚴嚴實實。

    以前裹的是葛布巾,也叫葛巾,多爲布衣庶人戴用。今天裹的是絹布巾,也叫縑巾,多爲貴人雅士戴用。

    白祺看得眼熱,這些衣服真漂亮,他也想要來一身。

    沈有容撫摸兒子頭頂,叮囑說:“祺哥兒要用功讀書,今後學問深了,也能穿這般衣裳。”

    “娘,俺一定用功。”白祺更有動力了。

    上午就待在家裏,下午去找陸提學,朱國祥要獻上農學文章。

    父子倆的身份再次提升,來到白家門口,都不用再通報,直接就被家僕帶進去。

    陸提學正忙着呢,而且是本職工作——點評士子經義。

    本縣的二十個隨行士子,不但帶了詩詞,還帶了經義文。此刻正在院中排隊,一個挨一個,送上經義文請提學評判。

    “成功來啦,過來幫我評文。”陸提學已把朱銘當成自家晚輩。

    朱銘拱手說:“才疏學淺,不敢評價經義文章。”

    “讓你評,伱就評,莫要推辭,”陸提學指着那羣士子,“排最後面的三個,把你們的經義文交給成功。”

    三位士子有些不情願,他們雖然承認朱銘有學問,但肯定比不上堂堂提學使啊。

    但提學使有令,不情願也得照做。

    朱銘拱手道:“冒昧了。”

    “無妨,互相切磋。”三位士子回禮。

    第一篇經義文,題目是: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朱銘先掃了一遍文章,發現不是八股格式。再看其破題,似乎有些平庸,後面的論述還算精彩,但有些地方顯得臃腫混亂。

    評價別人的文章,跟自己寫文章是不同的。

    朱銘或許不擅長寫,卻極擅長評!

    就像美食家,自己做菜普普通通,評價別人時頭頭是道。

    又如某位逐夢導演,影評寫得花團錦簇,自己拍電影拍出一坨屎。

    朱銘先在臃腫部分畫圈,意思是讓作者重寫。接着,直接更改破題部分,寫上一句:天下殊途而同歸,知其元,則衆善舉矣。

    寫這篇經義文的士子,看到破題愣了愣,驚訝道:“這是何平叔(何宴)對衛靈公篇的註釋,拿來破此句恰到好處,俺怎就沒有想到呢?”

    朱銘笑道:“何平叔也是在引用《易經·繫辭傳》,《論語》與《易經》在這幾處是通的。”

    這士子佩服之至,作揖行禮道:“受教了!難怪都說成功貫通三經。”

    就連在排隊等陸提學評文的士子,聞言都不禁轉身看來,非常想知道朱銘剛纔寫了啥。

    陸提學招手道:“拿過來。”

    不待朱銘動身,這士子就拿着文章過去。

    陸提學看完之後,讚許道:“成功若去科舉,必得高中進士!”

    朱銘只是笑笑,自家事自己知。讓他破題肯定牛逼,但要把整篇經義文寫得漂亮,至少還得苦苦訓練一年半載。

    接下來兩篇經義文,朱銘也迅速給出修改意見。

    見此情形,陸提學又分給他三篇。

    兩人合力把文章全部評完,陸提學告誡諸生:“《易》爲百經之祖,爾等就算兼經不治《易》,平時也該多去讀讀,對你們寫經義文大有好處。成功所判這六篇文章,有四篇破題他都用《易》,言簡而意賅,手法實屬上乘。”

    “吾等受教了!”

    士子們先是朝着陸提學作揖,又齊刷刷轉身向朱銘行禮。

    這關乎他們的科舉前程,學到了就是學到了,必須報以應有的敬意。

    又講了一陣做學問,陸提學拿起朱國祥的農學文章。

    第一篇:水稻油菜輪種之法。

    從控水旱育秧,講到油菜育苗移栽,中間各個環節的注意事項,都全部寫得清清楚楚。

    特別是那些精細管理,對水利發達地區極有幫助。用水不便的底層小民,反而不能胡亂照做,一不小心就要玩脫,朱國祥在文章裏反覆告誡。

    第二篇:套種十三法。

    通過如何套種作物,闡述植物對土壤、陽光、水分、空氣、肥力的需求。而且還把肥料分門別類,氮肥被他稱作豆肥,鉀肥被他稱作灰肥,磷肥被他稱作骨肥。還詳細論述這些肥料,在什麼情況下不能混合使用。

    第三篇:紅薯種植及食用。

    第四篇:玉米種植及食用。

    第五篇:花朵雌雄及人工授粉。

    暫時只寫了這些內容,陸提學看完大有收穫,對朱國祥說:“今後再補一些,吾將其編爲《元璋農書》。”

    “一定補上,等玉米收穫,一併送去興元府。”朱國祥道。

    陸提學忽然問:“元璋真不懂經義與辭章?”

    朱國祥說:“七竅通了六竅。”

    “哈哈哈哈!”陸提學被逗得大笑。

    陸提學帶着衆人,踱步到江邊去吹風,望着山水美景,不禁感嘆:“這西鄉縣,不愧爲秦嶺小江南。”

    “可惜山太多。”向知縣來一句。

    西鄉縣的氣候,非常適合居住和農耕,甚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爲“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唯一的缺點,就是山多,能種稻麥的地方太少。而且主要耕種區,聚集在縣城周邊,上白村和大明村都屬於窮鄉僻壤。

    接下來好幾天,陸提學都在遊山玩水。

    這位老兄都五十歲了,爬坡上坎健步如飛,把一衆士子搞得苦不堪言。

    聽說即將回縣裏,所有人都歡呼雀躍。

    臨行之前,陸提學問白宗望:“這幾日承蒙招待,令郎在洋州求學?”

    白宗望連忙回答:“犬子名叫白崇彥,字雋才,曾經中過舉人。”

    陸提學點頭表示記住了,白宗望大喜,這幾天的伺候終於沒有白費。

    父子倆終究還是決定送禮,朱國祥捧着湖筆說:“家貧無所有,聊贈一支筆。”

    陸提學也沒當回事,只讓隨從收下。

    他對朱銘說:“成功少年博學,才華橫溢。切記努力向學,莫要傷仲永。”

    “承蒙提學訓誡。”朱銘作揖道。

    衆人移步登船,士子們紛紛抱拳告別,他們已經徹底服氣。經文也罷,詩詞也好,這做不得假,更何況朱銘還幫忙點評文章,讓好幾個士子受益匪淺。

    這些都是本縣讀書人的代表,他們各自回家之後,朱銘的才學必定傳遍全縣。

    望着船隊遠去,白大郎一聲感慨:“總算走了,這提學使真難伺候。”

    白宗望說:“你過來。”

    白大郎連忙湊近,隨即“啊”的一聲痛呼:“爹,你打俺作甚?”

    白宗望怒道:“提學使再難伺候,俺也巴不得多留他幾日。這可是學官,利州路就數他最大。他在咱家住得越久,對你三弟就越有好處!”

    “俺……俺知道了。”白大郎捂着額頭,表情有些委屈。

    白宗望又對父子倆說:“這些天,多謝兩位相公幫襯,否則還真難把學官伺候好。”

    “應該的。”父子倆說。

    白宗望問道:“元璋兄與沈娘子的婚事,不如讓俺來幫忙操辦?”

    朱國祥說:“不必,擺幾桌就是了。”

    卻說陸提學回到縣城,又住了一日,這才折道返回洋州去。

    他過了湍急險要的黃金峽後,在船上拿出毛筆寫文章,終於想起父子倆送的湖筆。也沒當回事兒,潤開了便寫,一下筆就感覺不對勁。

    這是支羊毛筆,對書法造詣要求頗高。

    反覆書寫研究之後,陸提學不禁笑出聲來:“這大朱小朱,竟還藏着好貨送禮,我不幫忙都說不過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