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峯路山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兇名赫赫字數:4582更新時間:24/07/20 17:16:18
    長嶺山防線因其堅固,而受到廣泛讚譽。

    無論是文官員還是武將,均對其堅不可摧的地位給予高度評價,視其爲保衛後方安全的關鍵屏障。

    因此,五道嶺等地亦可借鑑長嶺山的防禦策略,建立類似的城寨防線。

    在十九日這一天。

    馬世龍與滿桂的新軍被留駐於五道嶺。

    與此同時,總兵劉繼虎、遊擊都獵城、副將鄭林義等人,連同兩萬餘名官軍,駐紮在杏山堡、大興堡、東青堡及其周邊地區。

    與長嶺山的青牙軍輜兵,共同守護着大軍的退路。

    馬世龍和滿桂兩位總兵,在五道嶺積極動員民夫軍壯挖掘壕溝、修築城牆。

    他們模仿長嶺山的做法,充分利用地形地勢。

    爲了支持他們,青牙軍輜重營提供了專業人才,協助進行地形勘測和圖紙繪製等事宜。

    隨着大量民夫軍壯的到來,五道嶺各地開始了一系列的建設工程。

    不過這時,清軍似乎已經察覺到了明軍的行動。

    頻繁派遣偵騎進行干擾。

    雙方陷入了一場偵察與反偵察的較量。

    明軍的哨探報告稱,建虜在距離五道嶺十幾裏遠的女兒河北岸,似乎也在進行大規模建設,可能隱藏着重大的戰略意圖。

    但由於敵方哨探遍佈河岸兩側,己方哨探難以接近,因此無法獲取確切的情報。

    ……

    崇禎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後方穩妥。

    這日,北上明軍,步騎炮軍交加,浩浩蕩蕩逼向鬆山。

    明軍軍容極盛,大軍數量超過十五萬之多。

    人馬聲勢,望不到頭。

    而在明軍從杏山出發,向鬆山挺進的那一天。

    錦州南面,峯路山。

    峯路山由衆多高低不一的丘陵和山嶺組成,面向錦州的一側地勢較爲平坦,而面向松山的一側則是連綿不斷的丘陵和山嶺。

    在接近主峯的地方,山勢變得陡峭起來,且嶺前遍佈荒草和山石。

    這樣的地形只適合精銳步兵通行,不適合騎兵和戰車通過。

    在峯路山東側數百米的山脊上,有三塊險峻的巨石巍峨聳立。

    宛如擎天之柱,屹立不倒。

    在這些巨石旁邊,一頂高大的大傘被高高撐起。

    傘下站立着一個肥胖的清朝男子,正是清朝的皇帝皇太極。

    明朝人稱他爲黃臺吉,或者洪太。

    此刻的皇太極正凝視着山下的鬆山堡,沉思着。

    在他的周圍,聚集了許多清國的王公貴族、旗主額真、貝勒等重要人物。

    儘管烈日炎炎,衆人汗流浹背。

    但他們都不敢有絲毫懈怠,都像他們的皇帝,一起凝視着山下的景象。

    沿着山脊,清國精銳的白甲兵和葛布什嚴陣以待。

    旌旗招展,氣勢磅礴。

    長時間的凝視後,皇太極冷冷地問道:“溫越,洪承疇他們開始從杏山進軍了?”

    鑲紅旗主嶽託從人羣中走出,跪在皇太極身邊,回答道:“回稟皇上,確實如此。”

    他繼續說道:“據哨探所報,明朝軍隊陣容強大,步騎炮兵交織,人數有十數萬人。”

    “終於是來了。”

    皇太極的眼中閃過一絲寒光。

    片刻之後,他又淡淡地說道:“回去吧,商討下該如何對付他們。”

    在激昂的鼓聲伴隨下,皇太極起程前往峯路山的東側。

    在這裏,有一個原明軍的軍事屯堡,名叫山城。

    其完全由石頭建造,巧妙地順應了山勢。

    內部平坦開闊,外部則是陡峭的山崖。

    站在山城之上,北望可見錦州,南眺松山。

    附近的鬆山堡和杏山堡,以及各個瞭望臺都一覽無餘。

    峯路山作爲錦州的天然屏障,而這座屯堡又是峯路山的防線,其地理位置極爲關鍵。

    然而,這座城池有一個弱點。

    如果敵軍從峯路山北面發起攻擊,堡壘將難以堅守。

    由於清國軍隊圍困住了錦州,這座山城早已落入清軍手中。

    現在成爲清軍的戰略要地。

    數日前,皇太極率領精銳部隊迅速抵達錦州。

    在巡視錦州和松山地區後。

    便決定將這座山城作爲自己的行轅駐地。

    沿途所見,峯路山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原本山上樹木稀疏、雜草叢生。

    如今所有樹木和雜草已被徹底清除或焚燒殆盡。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是擴大了山上守軍的視野,有利於防禦作戰;

    另一方面也防止了明軍,可能採取的放火燒山策略。

    邊境的明軍每年都有出塞燒荒的習慣,經常在草原上縱火。

    對於他們來說,放火燒山是一種熟悉的戰術。

    如果不清理山上的雜草,明軍在攻山之前放火。

    如此乾燥的天氣下,己方在山上,極有可能會遭受嚴重損失。

    在這片山嶺之間,大都是裸露的土地。

    南面的鬆山堡周圍,沿着起伏的山丘,圍繞着主峯。

    挖掘了無數的淺溝、深溝和壕溝,築起了大量的土牆和石牆。

    這些防禦工事在各個山嶺的高低起伏之處都有所佈局。

    主要採用了“兩溝三牆”的結構。

    這種結構主要是在一堵牆前面挖有兩道壕溝。

    然後,每堵牆之間的距離不超過兩百步,以便於相互支援。

    許多石牆和土牆都是利用當地的石塊和黏土就地建造。

    有的石牆甚至延伸了十幾裏長。

    經過清軍的精心打造,整個峯路山變成了一座堅不可摧的戰爭堡壘。

    從遠處看去,旗幟飄揚,哨兵傳遞信號,戰馬嘶鳴。

    密集的帳篷和營寨彷彿覆蓋了整片山脈。

    清軍控制了峯路山,就等於佔據了戰略優勢。

    北面依靠險峻的山脈,南面俯瞰平原和丘陵。

    宛如一頭古老的巨獸冷漠地俯視着一切。

    清軍牢牢佔據着通往錦州的要衝。

    如果不攻克峯路山,就別想踏入錦州一步。

    而憑藉這樣的地形,明軍如果要進攻這座山,只會遭受慘重的損失。

    皇太極騎着馬緩緩前行。

    他的眼神冷漠,掃過了峯路山的南北兩面。

    南面是堅固的要塞,北面山下的丘陵和平緩地帶則是屯兵的地方。

    這一片軍營和旗幟連綿不斷。

    視線再向東移動,可以看到石門山等地。

    這些山地的東側,小凌河流淌而過。

    小凌河的北岸是紫荊、磨盤等地。

    此時,那些地方也駐紮了清軍。

    以防備明軍對大凌河堡等重要地點的攻擊。

    隨着步伐移動。

    清國的君臣們來到了山城的所在地。

    這座山城規模並不算大。

    東西長度大約一百多步,南北寬度約七十多步。

    城牆全部由堅固的石塊堆砌而成,唯一的城門位於東面。

    在城中央,一杆高達十數丈的大旗高高飄揚,隨着風勢,獵獵作響。

    由於這座山城被選定爲清國皇帝的臨時行宮。

    因此城內也已經煥然一新。

    原本的守備大廳,如今變成了皇帝的寢宮。

    房間內擺放着許多桌椅,地板上鋪着厚實的羊毛地毯,四面牆壁懸掛着色彩斑斕的掛毯,整個空間顯得極爲奢華。

    皇太極步入行宮,坐在鑲嵌着寶石和黃金的華麗寶座上。

    他的眼神犀利,宛如神明般俯瞰着站在下方兩側的清國羣臣。

    這次大戰,除了極少數留守盛京的人員外,餘者都隨皇太極出征。

    可以說,清國的力量幾乎傾巢而出。

    皇太極穩坐寶座之上,目光掃過屋內肅穆站立的羣臣。

    最終將視線聚焦在鑲紅旗主嶽託身上:“成親王,錦州戰事的部署由你負責,現在你向衆臣詳細說明一下目前的戰況吧。”

    話音剛落,皇太極突然咳嗽了幾聲。

    實際上,皇太極一直患有疾病,歷史上記載說是高血壓。

    而上位之後,國勢日微。

    他日夜操勞,身體不堪。

    這次明軍北上,他又不得不傾全國之力。

    而自從全國總動員以來,皇太極對前線的憂慮使他不顧一切地騎馬疾馳。

    抵達前線後,他甚至來不及休息,立刻開始巡視各地的戰況。

    這使得他的身體狀況進一步惡化。

    嶽託關切地看了皇太極一眼。

    隨即恭敬地迴應:“奴才遵旨。”

    他接着說道:“各位大臣和王公,此次針對明國之戰,我們大清國總共動員了二十五萬之數,包括八旗軍、外藩蒙古以及朝鮮諸兵等等。

    “此外,又有十二萬的僕役阿哈等,以及其他各旗甲兵和旗丁,共計十三萬餘人。

    “目前,我們已經圍繞錦州城建立了八座大營,挖掘了三道長壕。

    “部署的主要兵力包括正紅鑲紅旗兩部分,以及其他各旗的一些甲兵。

    “總計有一萬五千名旗丁,其中一萬二千名爲披甲兵,另外兩萬是雜役和阿哈。

    “這錦州城雖約有三萬明軍,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以往遼東駐軍,以及附近各個屯堡軍壯,真正有戰鬥力,不過幾千人馬。

    “因此,我等正紅鑲紅兩部一萬五旗兵,另外兩萬名僕雜役,共計三萬五千人,圍困錦州綽綽有餘。”

    聽到這話,衆人都點頭表示認同。

    在天啓六年那連番大戰後,正紅旗與鑲紅旗俱是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儘管歸國後,許多旗下的等餘丁以及衆多家奴被提升爲旗丁。

    各牛錄的人口也得以補充。

    但真正的精兵強將並非輕易能夠替代,因此戰鬥力減弱不少。

    因此,在接下來的主戰中。

    這兩旗基本上不再參與,而是專注於錦州圍困之事。

    此外,兩旗剩餘的旗丁與一部分八旗兵馬駐紮在義州等地。

    他們的任務是監督役夫的屯田和物資運輸。

    同時也承擔着保護後方安全的職責。

    成親王嶽託接着闡述:“目前,我們在峯路山及其周邊地區,包括鬆山堡東側的黃土嶺、東南方的松山、石門山、紫荊山和大勝堡等地。

    “部署了八旗滿洲的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和鑲藍的部分兵力,以及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的大數,還有外藩蒙古和朝鮮的一部分力量。

    “總計約有七萬名旗丁,五萬八千名披甲兵,另外還有大約五萬名雜僕,用於正面對決明軍。”

    “其餘三萬名旗丁,兩萬多名披甲兵和三萬名雜僕,隨時準備渡過女兒河,攻擊杏山,切斷明朝軍隊的補給。”

    “然而,哨探報告稱,明軍在五道嶺等地加強了防禦,對後方的保護非常嚴密,要切斷他們的後路並不容易。”

    他嘆息道:“明軍主將乃是溫越,其乃是我國心頭大患,一向謹慎,並且,不說青牙軍,這次明軍總體的戰鬥力也比以往有了顯著提升。

    “我們幾次設伏,比如在杏山和松山設伏,但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這次明朝軍隊氣勢洶洶,陛下,此戰恐怕不好打啊。”

    聽完嶽託的話,衆人都露出了憂慮的表情。

    這場戰爭確實不易,錦州之戰關乎清國的存亡。

    他們已經幾乎傾巢而出了。

    清國內所有旗的牛錄下的旗丁都被徵召上了戰場,許多餘丁也隨軍出征。

    同時還有大量俘獲的漢族奴隸隨軍出征。

    幾乎青壯年全部被抽調一空。

    如果此戰失敗,明國或許是傷些元氣,對清國來說,則無疑將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皇太極對嶽託的話,點了點頭。

    這嶽託行事謹慎,性格穩重,對戰局的安排沒有明顯的漏洞。

    皇太極在巡視峯路山各處後,也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皇太極說道:“成親王身先士卒,決策謹慎有序,實然不錯,深得我心。”

    他誇獎了嶽託一句後,又看向其他人,道:“各位大臣也說說吧,我等該如何應對明軍。”

    這時。

    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走上一步道:“陛下,我認爲成親王之話太過喪人志氣了!

    “這明軍確實比以往更加強大,但在我大清面前,不過也只有敗局而已,只要他們一到,我們結陣迎敵便可,我大清勇士,以一敵十,明軍絕不是我們之對手。”

    豪格年少輕狂,且也有不少戰績。

    又是皇太極的長子,氣勢不小。

    雖然他也知道明軍最近兵力有所增強,不像是幾年前那樣,看到己方就落荒而逃。

    但當聽到嶽託的言論後,他心裏本能的不服。

    而嶽託聽到豪格此話,又見他這傲氣樣子。

    便只是笑笑,沒有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