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田畝產量和火炮廠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兇名赫赫字數:4613更新時間:24/06/30 23:04:45
    這兩年的時間。

    溫越救回來的幾十萬百姓總算是安置完畢。

    建立了屯堡許多處,才算解決。

    光是靠着寧遠到山海關這條狹窄的通道,是安置不完這些百姓的。

    所以在能利用的田地都利用完畢之後。

    溫越的目光放在了關內,靠近山海關的撫寧衛。

    撫寧衛由祖季鎮守着,也逐漸學着關外的辦法,在周邊屯堡,安置災民難民。

    同時溫越也和永平府兵備道馬溪國好一陣的溝通。

    也有幾萬百姓安置在永平府內。

    不過這些人的戶籍,未來開墾的屯堡屯田該如何分配,好一番扯皮還沒有定下。

    溫越也沒有催促,反正現在如何定下。

    未來這永平府還不是由他掌管,到那時,現在定下的都不作數了。

    安置這些百姓,耗費了溫越不少錢財。

    銀子就不用說了。

    銀子不值錢,花起來不心疼。

    只是朝外買糧越來越難,沒有辦法,只能動用庫存內的糧米。

    根據後勤局的報告,原本庫房內有米糧將近五十萬石,現在就只剩下三十多萬了。

    發展到現在。

    各屯堡能有餘糧徵收的,只有青牙堡。

    從開墾田地到現在。

    青牙堡有軍田四十萬畝了,每年可以徵收糧食七萬石左右。

    而其他屯堡,能自給自足已然不錯。

    有些田地少的,遭了災的,還要溫越撥下米糧救濟。

    雖然這兩年的時間。

    在中前所、前屯衛、杏山堡、寧遠城、塔山堡等地,算是新開墾了田地一百多萬畝。

    可相比於未來要分下田地的數量,還是相差百萬畝之多。

    而將以往的幾十萬百姓剛剛安頓好,還沒有鬆口氣。

    這又來了幾萬災民……

    老天可見啊。

    安置原來幾十萬百姓,已經花費了溫越許多心思了。

    到現在這些百姓還沒有能夠轉成應有的效益。

    而又因爲災害的原因,新開墾的田地今年能自給自足就已經不錯,算是甩掉了一個大包袱。

    可這樣下去不行的。

    明末天災不斷,不能每年都只能自給自足。

    所以溫越思來想去,一個好的辦法,就是提高田地的產量。

    當然,弄出雜交水稻那是不用想了。

    現在田地的普遍收成在一石左右。

    換算成後世的單位,也就是一百七八十斤左右。

    溫越要求不高,只要田地產量能夠超過一石或者到兩石,田地產量增加一倍。

    那養活的人,便可更加多了。

    在溫越看來,這不是異想天開,是可以實現的。

    幾年來。

    民政局已經收集全了徐光啓的《農政全書》,其他農書也被收集。

    而關外又大規模修建了許多水力,以及各種基建,足以保障農田的水力灌溉,精耕細作下,將田畝翻上一倍並不是不可能。

    自然,兩三百斤的田畝產量,放在後世上千斤的產量,是根本看不上的。

    另外溫越很是想念後世的高產作物。

    現在雖然也有玉米、紅薯土豆等作物,但是產量非常小。

    沒有適合的種植的良種,種出來的產量連小麥都不如。

    要知道玉米在民國時期,在東北的產量也不過七十斤。

    若是碰見早霜天氣,更有可能是顆粒無收。

    最近,溫越還聽聞一個消息。

    洪承疇不知道從哪裏弄到了紅薯種子,可在陝西那裏推廣的時候,直接被當地農民拒絕,差點弄出民變。

    情報局也通過各種手段收容了一些紅薯和玉米種子。

    不過到現在他們還是半死不活,看來至少十幾年內都無法指望這些“高產作物”了。

    提高田畝產量不是一天一日的事情。

    現在關外已經無地可墾,想要繼續收納災民,保障治下百姓的口糧。

    除了後方的永平府外,溫越更是將目光放在塞外。

    不過這中間有着層層山脈阻擋,也只能等日後收回這些土地後,再做打算。

    ……

    崇禎二年,十月下。

    山海關西邊的山中的一片空曠地中。

    青牙堡的面積只有那麼大。

    已經容納不了太多的工廠了。

    所以,新建的工廠便建在了山海關旁,一是這裏離着鎮國將軍府近,二是也東邊北面都是變成了耕田,只有往西邊擴展地方,容納工廠了。

    現在,這裏一帶密佈着大大小小的作坊,數量有數十上百,幾千名工匠都這裏認真做事。

    溫越此時正在視察火藥廠的生產情況。

    幾年的時間過去。

    這邊也建設了一個巨大的火藥廠。

    關外許多城池都設立了集硝處。

    所收集上來的硝石,可以配置好幾噸的黑火藥。

    雖然看上去也不過後世幾個煙花廠的產量。

    但放在明末的生產力,這是一個極其驚人的成就。

    此時的火藥是非常昂貴的。

    大明常見的提硝法,是靠着挖來硝土後,再加入許多的灰水,雞蛋清,蘿蔔等物品後,這才可以去除硝土裏面的雜質。

    其中光是雞蛋清的成本,就註定了火藥的昂貴。

    大明許多將領不喜歡使用火器的原因,這就是其中一個。

    但對溫越來說。

    他收集來的硝石雖然味道不咋地,但卻是純天然的,提純硝石的難度大大減少。

    產量上是大明第一的。

    不但如此。

    火藥廠另外還建造了許多配套設施,有着諸多精良的磨坊和篩坊,將提純好的硝石經過磨粉,溶解,過濾,乾燥,直接一條龍,降低了大量的時間。

    看過了火藥廠後。

    再令溫越最關注的工廠,便是鑄跑場了。

    在去年年末的時候。

    山海關外終於是建設起了一個火炮廠。

    至於之前缺少的圖紙。

    是在去年的時候,情報局花了重金通過各種手段竊取獲得。

    然後又從其他地方,用重金請來了一批火炮工匠。

    連着原來的五門六磅紅衣大炮,以及朝廷撥下來的十門紅衣大炮,以及各種中大型弗朗機炮。

    溫越手上的火炮數量有六七十門。

    但這遠遠不夠的。

    根據情報,溫越已經得知建虜已經在加緊時間打造火炮。

    歷史上也記載過。

    在鬆山之戰的時候,清朝的火炮就已經超過百門,等入關之後,火炮規模更是超過兩百門。

    而且後金那邊還掌握了一種失蠟法,打造火炮時,能夠對火炮不同位置進行退火處理,減少火炮報廢的可能,也提高火炮的性能。

    想來,這一定是投靠建虜的那些漢奸所弄出來的。

    但溫越也不畏懼。

    建虜有鑄造火炮的失蠟法。

    溫越也直接拿出了,鑄造火炮的鐵模法。

    鐵模法,指的是用熟鐵代替生鐵鑄造火炮。

    這是一種非常優良的技術,是一戰時候的技術。

    泥模法與失蠟法,打造一門火炮都需要兩個月。

    其中失蠟法,雖然不受季節限制,但成功率不行,十門炮最多有三門炮才合格。

    而用鐵模法,十門炮可有五門炮成功。

    打造一門火炮,需要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不受天氣影響。

    去年年末火炮廠成立後。

    由羅田森爲管事,炮兵千總王鉤也掛了一個府管事的虛職。

    以表示他炮兵總,對打造火炮的重視。

    在工廠成立之後,又從其他相關各廠選了一百多個技藝精湛的工匠進入廠內任職。

    此時,溫越視察火炮廠。

    進入之後,便是一股熱浪涌出,到處可見鐵漿在滾燙。

    所有工匠都在認真做事。

    火炮廠的副管事,叫周洛祥,是個年紀五十的老人。

    他世代都是匠戶,爲朝廷做事,在鑄造紅衣大炮上有着極高的造詣。

    情報局將他弄過來,還費了老大的力氣。

    溫越見他的時候。

    周洛祥正帶着一副眼鏡,注意力全在一門剛剛打造好的火炮上。

    看到他戴着的眼鏡,溫越總感覺古怪。

    這眼鏡只有一塊鏡片,兩邊用着精緻的銅料固定住,然後用一根細繩綁在腦後。

    在明代,眼鏡雖然存在但並不普遍,人們更習慣稱之爲靉靆。

    許多人佩戴眼鏡主要是爲了圖個好兆頭或顯示身份,而非出於實際視力矯正的需求。

    然而,對於周洛祥來說,他確實眼睛不太方便,既有近視又有老花,這副眼鏡的確給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周象輅全神貫注於工作,以至於王鬥和其他人的到來都沒能察覺。

    直到羅田森叫了他一聲後,他才反應過來,匆忙將眼鏡推至一側,急忙過來行禮。

    王鬥親切地攙扶起周象輅,詢問道:“周管事,在火炮廠工作還不錯吧?”

    周洛祥道:“一切如意,這火炮廠正是小人夢寐以求的地方。”

    這是當然。

    他在火炮廠工作,不僅待遇優厚,地位尊崇,爲衆人的管事,管着上百工匠,王鬥還時常召見並設宴款待。

    對他而言,這裏簡直是理想中的烏托邦。

    周洛祥原先工作的作坊裏,他也曾是個管事。

    但那裏缺乏活力,遠不及這裏這般充滿生機,能夠讓他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

    “將軍,這火炮廠已經鑄造了紅衣大炮五門,每門都可以裝填六斤重炮子。”

    周洛祥一邊領着溫越等人在工廠內走動,一邊興奮道:“而去年時,小人依照將軍所說的,研究者鐵模鑄造之法,恰好打造了十門出來,正要勘驗質量是否合格。”

    越往火炮廠裏走,可以看得越清楚。

    火炮廠的工匠們都採用鐵模法鑄造火炮,場面熱鬧非凡,每個人都忙着各自的任務:有的調配漿料,有的傾倒熔化的金屬,還有的操作複雜的起重設備。

    鐵模鑄造的過程步驟不少。

    首先要在鐵模的內壁塗上兩層漿料,底層是由精細的稻殼灰和砂泥混合而成,表層則是精選的極細煤粉與水的混合物。

    接着將兩個半模結合,用鐵箍固定並加熱,逐步組裝,最終注入熔融的金屬。

    待金屬凝固成型後,像剝竹筍一樣去除鐵模,就能取出光滑無瑕的炮身,整個過程迅速高效,大幅縮短了製作時間。

    儘管王鬥只是提供了鐵模鑄炮法的基本概念。

    具體鐵模法打造火炮的細節,還需要周洛祥他們這些工匠自己探索研究。

    不過他們這些技藝精湛的工匠來說,技術上的挑戰並不大,關鍵這一點的通透。

    周洛祥對鐵模法的讚譽有加:“將軍,這鐵模法打造火炮極其簡單,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同時炮口的光滑度也有保障,以往存在的瑕疵都能不見,真是萬利之法也。”

    作爲一名經驗豐富的鑄炮匠,周洛祥打造過無數次火炮,紅衣大炮,弗朗機炮不知打造過多少。

    傳統的鑄造方法通常耗時費力,而溫越給出的鐵模法不僅打造火炮迅速。

    還解決了炮膛內部粗糙的問題,減少了火炮爆炸的機率。

    因爲每次都能提出“新想法”,給出關鍵的那點“通透”。

    對於工匠們的稱讚溫越早已麻木。

    溫越擺了擺手,又問起另外一事:“周管事,教習工匠打造火炮的事情,如何了?”

    溫越關注的是有關工匠人才培養。

    周洛祥回道:“將軍,小人得了您的吩咐,已經帶了好些個工匠,他們原本就有基礎,也用心學習,估計再過一年,便可自己打造各大小火炮了。”

    火炮廠的主事羅田森,掌管多個工廠,日常事務繁雜。

    所以火炮廠的具體運作主要還是由周洛祥負責。

    他被情報局請來山海關時候,還帶來了一些圖紙和親傳弟子。

    溫越便想着是讓他教習選入廠內的近百工匠如何鑄炮。

    以便未來大規模生產火炮,提供人手,做好準備。

    當時,周洛祥的表現是非常猶豫。

    他這種猶豫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的鑄炮技藝不僅是他的謀生手段,也是他家族傳承的根本。

    在這個時代,許多工匠都會嚴格保密自己的技術,只會將其傳授給長子。

    即使是招收學徒,也會經過長時間的考驗和磨鍊後,再考慮傳授,而且還不是全部傳授。

    然而,當溫越提出了“專利”這個東西。

    並拿羅田森等工匠例子。

    他們發明的火門裝置,讓所有製造火銃的工匠,都需要向他們支付一定的銀錢。

    而如果周洛祥的技術能夠傳授開來,不僅可以立刻有收入,而且這種收益還可以持續幾十年,惠及他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