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六章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幹這一行——我行,你就不行!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羈中馬字數:4317更新時間:24/07/15 11:02:16
    李龍在石城老街賣完魚後,拐到了百貨大樓那裏,打算看看裏面有啥好東西。

    轉了一圈,李龍在衣帽區停了下來。

    這裏進了一批新的太陽帽,看着挺漂亮的,李龍給顧曉霞挑了一個,又給李娟和李強各挑了一個。

    至於其他人,包括自己,李龍直接買了五頂草帽,進入夏天了,快要割麥割胡麻了,這玩意兒性價比比較高。

    他又去食品區買了六包鬆軟的雞蛋糕,打包提出來,系在自行車的前把上。

    石城百貨大樓有自行車棚,有人專門看自行車。李龍的槍背在背上,等出來後綁在了自行車的大梁上。

    今天賣魚並沒有碰到不長眼的,還讓他有點失望。有看着流裏流氣的人,但因爲聯防員在,這些人只是在老街裏轉悠着,倒也沒發現有什麼過分的行爲。

    上一世轟轟烈烈的嚴打,其實在北疆這邊的影響不是特別大。最主要的一個,李龍上一世和別人一起分析過,因爲這裏大都是新興城市,什麼二代之類的階層沒有形成。

    當然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這裏目前的人大都是從全國各地過來的,大家身份都差不多,而目前剛好又是改開時期,大家都忙着解決溫飽和發家致富的大事,遊手好閒的畢竟是少數。

    買了東西,李龍騎自行車沿着百貨大樓往東走,這條路也能走出石城。

    路上能看到有人閒逛,但並不算多,更多的還是匆匆來去的忙碌人們。

    回到縣城大院,李龍放下秤和盆子,簡單沖洗了一下,休息了一會兒,便去大肉食堂吃飯。

    去石城賣魚,魚賣的挺快,但來回多兩個小時的時間,等搞完到縣城,也快到吃飯時間了。

    回家吃來不及,所以李龍索性就在食堂吃了,這樣也省事。

    大肉食堂的鍾經理看到李龍,還是在問他魚的事情,李龍其實每次過來的時候都會想起來,但在家裏分魚的時候就忘記了。

    嘴裏說着下次,鍾經理倒也不是特別急,和李龍聊了幾句便去忙了。

    明天一定要給這邊送幾條大鯉魚過來。

    吃完飯,李龍又去了市場看看,發現有賣魚的,但並沒有王財迷和孟志強,他們兩個應該是已經賣完了。

    市場裏賣古董的不在,其他攤子再沒啥古董,李龍看了看,感覺沒啥要買的,便騎着車子去了大院子,休息了一會兒,回家。

    到了鄉中學的時候,學生們已經快上課了,李龍去了顧曉霞的宿舍,門鎖着,他便打開門,把太陽帽和兩包雞蛋糕放了進去。

    宿舍裏面東西比原來多了一些,但收拾的很整齊。李龍看了看,笑了笑,便轉身出來。

    出來剛準備鎖門的時候,顧曉霞氣喘吁吁的跑了過來。

    “我看你不在,就把東西放下了。”李龍解釋了一句,“你這是準備上課了?”

    “下午第二節有我的課,剛纔在辦公室裏準備資料呢。”顧曉霞捋了捋耳邊的頭髮,說道:“你今天賣魚去了?”

    “嗯。”李龍扶了扶頭頂的草帽說,“去石城那邊賣魚。看百貨大樓裏有賣帽子的,就買了一些,有伱一頂,放在宿舍了。”

    “那你……現在……”顧曉霞猶豫着問道。

    “先回了。”李龍說道,“你還要備課,現在學生這麼多……等下次過來我再坐會兒。”

    “行,”顧曉霞也知道這時候其實都不方便,便爽快的說道,“等你下次過來,我給你做飯。”

    “好哩。”李龍笑了,明天他怎麼也得趕到中午飯的時候過來。

    李龍騎車離開,顧曉霞往教室走了兩步,又轉回來,拿鑰匙打開了門。

    原本她是想着李龍給自己買的是和他戴的一樣的草帽,其實這草帽也沒啥。前兩年顧曉霞在地裏幹活,還沒這帽子呢,只能戴個頭巾。

    只是沒想到是那種時興的硬塑料帽檐,布料子的太陽帽,這種太陽帽她也只是在畫報上見過。

    真漂亮!

    還有兩包雞蛋糕放在桌邊上,顧曉霞沒管,把帽子戴在頭上試了試,又照了照鏡子,感覺很滿意。

    她笑了。

    李龍路過小學的時候看小學還沒放學,便直接騎回了家。

    家裏沒人,李龍猜測李建國和樑月梅都到地裏幹活去了,李青俠和杜春芳應該是跟着一起去看地了。

    在老家一個人幾分地,但人多。在這裏人少地多,就這地邊上還有許多地荒着,這對於李青俠來說,也是莫大的誘惑。

    畢竟他自己明白,像他這樣的老農民想進城吃商品糧幾乎不可能。但要是自己有幾百畝地,那日子能過得比過去的地主舒坦多了。

    不對,在李青俠和杜春芳感覺裏,現在他們就比過去的地主過的舒坦。

    過去他們那個年代的地主,哪能天天吃肉?那上個城趕個集還步行,最多坐個馬車。

    現在他都能坐自行車了。

    李青俠甚至還有個想法,他得在離開北疆之前,把自行車學會。

    以後騎着自行車帶着老伴趕大集,那多美!

    初夏的北疆還不是那麼熱,曠野有風,地裏的李建國對杜春芳說:

    “老孃,你去那地頭的楊樹底下坐着。那裏涼快。”

    “那能有多涼快……”杜春芳是不太習慣這種大田地裏的活,拔草太細緻,很快就落在了後面,手還被蘆葦給割了個口子,所以李建國就讓她去地頭樹下坐會兒。

    杜春芳有點羞愧,活沒幹多少還得讓別人叮囑着照顧自己。

    她也有點委屈,這地裏的葦子咋那麼厲害呢?只是扯了一下,就把自己的手利了一道口子,還不小哩。

    李建國直接從馬車座墊裏摳出一團老來,用火柴點着,把那灰摁在了杜春芳的傷口上,算是止了血。

    杜春芳原本熱的冒汗,結果到了樹蔭下,一下子就涼快起來。“這還真怪涼快哩。”杜春芳感覺有些驚奇。在院子裏的時候沒那麼大的感覺,畢竟院子裏就算熱,還有個草棚子,上面用蘆葦架着,杜春芳反倒是喜歡曬太陽的人,因此經常曬太陽。

    這北疆的太陽也太喜人了。畢竟老家那邊已經開始有污染,太陽時不時陰沉沉的,就像蒙了一層紗,看不真切。

    這裏晴天就是太陽,雨天就是大雨,完了就晴了,讓人很舒服。

    所以和李龍聊天的時候,李龍說讓他們在這裏長住下去,杜春芳是暗自同意的。

    回家有啥好?吃吃不好,住住不好,老家的那兒女自己也過不怎麼好,時不時的還有矛盾,有些時候也挺煩。

    她悄悄給李青俠說過,想在這裏長住,李青俠一開始也想,後來說不行。

    老家還有地,還有祖墳。人老了要落葉歸根,還是得回老家,不過可以在這裏多住一些。

    杜春芳雖然有些遺憾,但能多住一段時間,也挺好。

    看着李建國三人在那麼大的地塊裏幹活,杜春芳突然覺得,其實自己大兒子大兒媳也挺厲害的。兩口子就把這大地塊管過來了,家裏還有好幾頭豬,還有馬,真厲害!

    李龍在把東西放屋子裏,槍放好,沒過多一會兒陶大強就過來了。

    李龍抽出一張五塊的遞給他:

    “大強,拿着。”

    “龍哥,我不要……王財迷他們上午就賣魚回來了,他們賣了好幾塊錢,一個人還又買了一條網……”陶大強依然憂心沖沖的,“隊裏好些人聽說了,不少人都想着也去買網哩。”

    “那就買唄。”李龍知道這種事情是必然的,“現在地裏活不是很忙,拔草嘛,幹多幹少影響不大,那有掙錢的路子,隊裏人肯定是要跟上的。一條網幾塊錢,要是一天就能回本,那肯定幹啊!”

    “那人多了,小海子裏的魚……”

    “那個你別擔心,小海子裏魚多着哩。”李龍笑笑,把錢塞進了陶大強衣兜裏,“逮不完。再說了,就他們這種逮法,逮一個月,不頂澆水放水那幾天跑的魚多。”

    “可是那魚價……”

    “我在石城賣魚,他們最多就在縣裏的早市賣,降就降唄,對咱沒啥影響。”

    聽着沒影響,陶大強就放心了。

    太陽還挺熱,陶大強問李龍啥時候去下網,李龍說等等。

    “現在太熱了,等會兒再去。”李龍說道,“地裏活也不好幹。”

    “俺爹不讓我下地,讓我趕緊過來看看,問你啥時候去。他說跟着你逮魚掙錢比在地裏幹活重要,那幾畝地活他一個人都幹完了。”

    “再過段時間隊裏的麥子要收了,那時候出工就比較麻煩。”李龍說。

    “那時候……”陶大強也有點爲難。

    “我進山去,你呢?”李龍又問。

    “那我也進山。”陶大強倒是不怕苦,但苦着沒有收穫,那就讓人絕望。地裏幹一天一個工,現在一個工已經漲到三毛錢了,但那三毛錢在其他人眼裏還很,但跟着李龍算是見識了更大的世界的陶大強,覺得幹一天的活,就掙一個包子,實在是划不來。

    兩個人去小海子的時候,太陽已經西斜,風吹在身上已經不那麼熱了。陶大強扛着輪胎,李龍提着網和盆子。去石城,小溝魚同樣受歡迎,他覺得老爹還是老薑,這一招真不錯。

    小海子那裏,王財迷和孟志強已經在水裏了。李龍路過的時候,笑着提醒了一句:

    “大路哥,你得小心,那鴨鱉子可厲害,下完趕緊出來。”

    “哎哎,我知道我知道。”王財迷一邊下着網一邊說道。

    李龍和陶大強走過去,王財迷才急忙伸手往大腿內側抓了一把——他已經被鴨鱉子給咬了。現在真是又癢又疼,忍不住要撓的那種。

    王財迷下網的時候還在奇怪,爲什麼沒在早市看到李龍賣魚。回去打聽了人他才知道,李龍去了石城。王財迷還覺得挺不錯,李龍是出力不落好,跑那麼遠賣魚,划得來嗎?

    後來他才知道李龍去石城,完美的避開了他們這些隊裏人窩裏鬥一起降價惡意競爭的麻煩,而他們最後落得一地雞毛。

    第二天早市還是王財迷和孟志強兩個人賣魚,第三天就多了隊裏其他兩個人。

    一開始他們都和王財迷一樣,一個搪瓷盆,魚價也不低——但後一天,有人逮魚去晚了,看其他人都賣了一半了,他擔心賣不掉,直接半價賣。他這麼一降價,他的錢賣掉了,其他人的魚就賣不動了。

    這幾天隊裏許多人都喜氣洋洋的。一天不多,掙個三四塊五六塊的,有那懂下網的直接能逮個七八公斤上十公斤,那掙的就更多一些。

    雖然多走一些路,但來的是現錢,而且來錢快啊。這不少人立刻就覺得錢原來掙的是這麼容易!

    惡意降價的不止一個,雖然降價錢掙的少了,但至少還是有錢在手裏的。

    但是瑪縣的人口不如石城多,吃魚的人基本上是固定的,就那麼多點兒,到後來最多的時候,全隊有十幾個人去賣魚,最後的結果是這十幾個人,除了一開始就降價賣的兩個,剩下的魚都沒賣完——別忘記了,市場裏原本就是有攤位的。

    再說誰家也不可能天天吃魚啊。

    哪怕是李龍,也是去幾天會中斷着去石城的。

    這魚一賣不掉,緊接着就是更大的惡性循環,有人第二天去市場,一開始就是四毛錢一盆!

    而後面來的人就三毛一盆。買魚的可開心了,這麼便宜的魚,和以前相比,不跟白撿的一樣嗎?

    但剩下的賣魚的就尷尬了。有人爲了多逮魚多賣魚多掙錢,借錢買了幾條網,這至少得把網錢掙回來吧?

    結果沒車,等去了早市,太陽出來,人已經開始慢慢要散了,而他們的魚才開始擺攤叫賣。

    賣不掉。

    扔掉可惜,就有人專門等着看他們扔,扔了那些人再撿,但就是不買。

    爲了這個,隊裏好幾個人開始有矛盾了。

    陶大強把這事告訴李龍的時候,還有些擔心:

    “有兩家婦女在院門口吵起來了,罵得可難聽了。一家說另一家先降的價,讓大家都賺不到錢。另一家說自家賣魚,那想賣多少錢就賣多少錢,別人管不着……”

    李龍就相當於一個旁觀者,聽完這些事情後,問道:

    “那王財迷哩?前天還看着有不少人下網,昨天就剩下一半了,也不知道今天能有多少人堅持。”

    他相信還是會有人堅持下來的,畢竟逮魚掙錢雖然辛苦,但比地裏幹活拿錢方便。誰家裏有個困難,想要急用錢,這魚逮出來,拿到市場裏去賣,那錢就來了。

    能堅持下來的,都成了後世不少人羨慕的“漁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