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李戰神問對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西湖遇雨字數:7045更新時間:24/06/29 16:54:33
而其他皇孫們所在的小旗也基本上都打出了自己的水平,有確實對軍事毫無天賦比較菜的,跟對面菜雞互啄,也有能看過眼的,比如秦王家的朱尚炳,就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他沉默寡言,但卻衝在最前面,指揮隊伍擊敗了對手。
整體看下來少年們表現還是令人滿意的,有能力的打出了表現,沒能力的也給了個態度出來,對於鴛鴦陣的實戰運用稱不上多嫺熟,但也沒有太大的岔子,一部分小旗官也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迅速做出決策。
對於這樣的結果,高臺上觀戰的人們已經很滿意了,畢竟這才訓練幾個月不是?而且,也確實不是要求所有皇孫都精通軍事,軍事訓練本身這個過程,就已經是對他們的一種鍛鍊了,訓練他們對上級的服從性和對士兵們的領導能力,這在他們以後的人生中顯然是很有幫助的朱元璋之所以同意讓在京的適齡皇孫們進入幼軍,很大原因就是自己這幫兒子就藩以後普遍行事荒誕不經,所以朱元璋認爲精神層面的東西還是從小抓起比較好。
演習結束後,先是梅殷和平安作爲府軍前衛的指揮官表揚了一下幼軍的表現,隨後則是五軍都督府的將領們講了講。
最後,朱元璋站起身來,目光在衆皇孫身上一一掃過,他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很好,你們都沒有讓咱失望。”
太子朱標也點頭稱讚道:“確實都不錯,各有千秋特色。”
皇帝和太子都認可了,梅殷和平安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欣慰,沒丟臉,就是最大的成功!
而且,沒有出現什麼重大傷亡,這是最重要的。
整場實兵對抗下來,因爲包括牛皮甲和護心鏡、鐵質兜鍪在內的護具包裹的比較嚴實,沒有出現死人或者重傷的情況,但骨折、崴腳、流鼻血的倒是有,問題卻都不大。
而由於不是晉級賽制,只是對抗賽,所以有一半的隊伍都是贏家,贏家的獎勵也很簡單,可以放假一天,同時今天的午飯全體加菜,灰頭土臉的少年們還是都挺滿意的。
其他明面上的獎勵肯定是沒有的,但所有隊伍和個人的表現,都被旁邊密密麻麻負責的裁判和觀戰的軍官記錄了下來,這將作爲他們以後的評定,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出路。
演習結束後,幼軍的少年們卸了甲冑先去乾飯,然後再去澡堂洗澡.熱水在這個時代也是一種資源,因爲普通人家爲了節省燃料,一般是不會頻繁燒熱水來每天洗臉洗澡的,而軍隊裏則是免費在固定時間供應的,用來洗澡和泡腳,舒緩訓練造成的疲勞。
衆將領則是齊聚一堂,進行演習後的總結與未來的規劃,皇帝和太子也跟着出席了。
指揮使梅殷率先站了出來,向五軍都督府的高層和皇帝、太子陳述了自己的想法:“今日之演習,火器的威力已然顯現,臣以爲我們可以將幼軍訓練成一支以火器爲主要裝備的實驗部隊,以此來進一步試驗。”
純火器部隊的提議,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場的很多將領,都清楚這是聖孫想要進行的,而駙馬梅殷既然也不反對,再加上演習效果確實看着不錯,那麼他們肯定也沒有反對的必要。
平安也迫不及待地補充道:“陛下,火器確實具有巨大的潛力,今日之戰便是明證,我們應當順應時勢,大力發展火器。”
不過,還是有人站出來適當潑一潑冷水的:“火器的確威力巨大,但梅指揮使是否考慮過其侷限?火器的製造和維護成本高昂,且易受天氣和環境影響,如果裝備太多火器,那老天爺不賞臉的時候怎麼辦?”
其他將領也跟着說道:“演習的時候步兵對衝尚可周旋,可如果是以步對騎呢?怕是還不如強弩好用,對面的騎兵一輪沒放完就衝到臉上了,到時候如何應對?”
“火器雖然威力大,但若是遇到雨天或者潮溼的環境,火藥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這一點確實還是要多考慮的。”
此時,曹國公李文忠站了出來:“梅指揮使和平同知的想法固然不錯,但我們不能忽視傳統兵器在實戰中的作用,火器雖強,但若是過於依賴,全員都裝備火器,一旦火藥供應不足或者遇到特殊環境,我們的軍隊便會陷入極大的被動。”
“不過.”李文忠話鋒一轉,“眼下一半一半就不錯嘛,不妨就先這麼用着,這樣火銃也可以插上銃刀當短槍,也不礙事。”
魏國公徐達也點頭道:“曹國公所言極是,這樣確實不錯,大明需要往前看,未來火器的發展會非常迅猛,我們不能抱殘守缺。”
徐達的發言非常有重量,基本上就是定調了,而明軍確實也不排斥火器,在元末亂世裏,明軍就裝備了大量各種類型的火器,從突火槍到碗口炮,可以說還是很有使用經驗的當然,也正因如此明軍的將領們才會對火器的缺點也很瞭解,並沒有盲目地去追捧火器。
朱元璋也認可了這一點。
“火器是未來戰場上的主流,咱也是這麼覺得,必須緊跟未來的趨勢,該試就得試,不成又有什麼損失?而且步子也可以邁的大一點,不是還有車陣和空心方陣嗎?一併加到幼軍的操演裏,練好了再繼續看效果,如果有效果,再從上十二衛親軍裏推廣。”
皇帝的一錘定音,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雖然仍有人持保留意見,但無人再出言反駁。
其實在場的人都明白,這種試驗,本質上是在試驗明軍的未來是否要轉向火器化,而這是一個需要時間和實戰來驗證的決策。
而在另一邊幼軍的食堂裏,朱雄英也在和李景隆交談。
兩人端着托盤上的食物,坐在了一個偏僻角落裏,周圍的少年們也很識趣,都隔了一段距離,沒有人來偷聽。
朱雄英用筷子攪和了一下野菜苗拌土豆泥,然後送進了嘴裏抿了一口,鹹口的味道說實話還不錯,湯則是自己盛的,豆芽雞蛋湯,灑了點不知道是什麼肉的肉碎,用料實在不算是清湯寡水。
主食是饅頭或者米飯自己選,米飯就是一大勺約莫四兩,饅頭則是兩個大的,朱雄英選的米飯今天肉菜比較豐盛,有紅燒肉,也有雞肉,對於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講算是難得美味了,而且幼軍食堂的打菜師傅不顛勺,好評。
總之,能在古代搞出初中食堂的水平給上千人供應,其實也是挺費心思的一件事情,跟明軍的普通士兵相比,幼軍這些少年的伙食待遇,明顯是要好不少的,除了年紀小需要長身體,皇孫們也被規定在這裏跟士兵一起吃飯,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俗話所‘爲將之道、一日三餐’,指揮使不容易啊。”李景隆夾了塊雞肉進嘴裏嚼了嚼,感嘆了一聲。
“姑父確實厲害。”
親身體驗了明代的軍旅生活以後,朱雄英對李景隆的評價已經高了不少了。
戰爭分爲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打仗,另一個部分是打仗之外的事情.這句話看起來像是廢話,其實不是,從《孫子兵法》開始,無數的古代兵書直到現代世界的諸多軍事理論,稍微對軍事有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打的就是組織度。
組織能力,對於一支軍隊來講至關重要,雖然歷史上的名場面,從來都不會記錄這一點,只會記錄某位名將在某場戰役中運籌帷幄,臨機制勝。
但要知道,戰爭是動輒數千、數萬、十幾萬、幾十萬人的集體行動,但凡是人就需要被組織、需要吃東西、需要訓練、需要住宿睡覺,而人數越多,對於組織者的管理難度來講,就越大。
所以通常來講,評價一個普通的將軍,先評價的不是他能不能帶着隊伍打勝仗,而是能不能帶着完整狀態的隊伍到戰場,到戰場的時候士氣沒有低落、士兵吃得飽穿得暖、有帳篷睡覺。
其次,才是這位將軍的打仗能力。
這個觀點在五軍都督府也是通用的,較爲和平的時期,在相同的條件下,一個具有優秀組織能力的將領,肯定比組織能力差的將領晉升的要快。
而梅殷和李景隆或許都稱不上什麼名將,因爲他們打仗的水平,都不是一流的,平安的打仗水平絕對能吊打他們,但論起組織能力,梅殷和李景隆卻都比平安強得多。
朱雄英略微舉起了盛着豆芽雞蛋湯的碗,跟李景隆滑稽地碰了碰。
“我打算先從如何帶好一個總旗、一個百戶開始鍛鍊,還需要向表哥多請教。”
李景隆略微遲疑,還是說道:“大明有這麼多將領,倒也不必自己學吧?”
名將,並非皇帝的必備副職業。
相反絕大多數皇帝一輩子都沒上過戰場才是常態,或許對於他們來說,接觸戰爭的唯一方式就是從軍隊將領送上來的奏章裏。
而名將對於皇帝來講,也絕非是什麼不可或缺的存在,相反,如果皇帝能力平庸威望不足,那麼手握兵權能征慣戰的名將,幾乎就等同於一個即將篡位的權臣,隔壁高麗國的李成桂、日本國的足利義滿、安南國的胡季犛例子簡直不要太多,除了足利義滿這老登是沒挺到自己篡位當天皇,李成桂和胡季犛當完權臣可是都篡位了,而這三個人,哪個不是打老了仗的?即便是作爲安南國儒學宗師的胡季犛,權力也是從軍功中獲取的,有點類似於司馬懿。
就都是現世的例子,要是再往前面數,那多的根本數不過來。
所以,一個治世的守成之君,如果讓人去選,大概率需要的是李景隆這種水平一般,但是不遇到高手也能穩紮穩打,同時沒有野心的將領,而不是還在草原上砍人的那位野心勃勃的四叔。
軍旅生涯對於皇帝的成長當然是有幫助的,但一個好的皇帝,也確實是不必親力親爲學習如何成爲一名將領的。
但是,但是,正所謂人各有志,擁有完整的軍事履歷並且掌握兵權這件事情,卻是朱雄英志在必得的。
原因也很簡單,就三點,其一,母親常氏給他留下了極爲寶貴的軍隊人脈資源,有常茂、藍玉等血親及其部下的幫助,比起其他皇孫,朱雄英更容易在軍隊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影響力,可以說是事半功倍;其二,朱雄英想要建立的,絕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王朝,而是需要開拓進取,要讓華夏擁有自己的大航海時代,那句話怎麼說來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北美五十州。而這種劇烈的對外擴張,必然伴隨着大量的軍事衝突,就更需要對軍事和戰爭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其三,對於自己本身,朱雄英也更希望能夠做到文武兼修,即便遠不如二鳳那種人中龍鳳,但也要有一個追求,他不想走朱標的路,成爲一個每天在宮殿裏批閱奏摺的頂級事務官。
而幼軍裏面,按照現在的趨勢,再過十年二十年,註定會走出大量的中低層軍官,這些人從現在開始讓其聚攏在自己的麾下,再加上以後隨着軍事方面的繼續歷練和接觸人脈,那麼隨着時間的流逝,以後如果能夠登基爲帝,就能將整個帝國的軍隊如臂使指,同時軍中建立的威望,也會讓任何將領都不敢有謀逆之心。
所以,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軍事這條道路上,是朱雄英必然要做出的抉擇。
朱雄英只道:“老一輩都是槍林箭雨裏廝殺出來的,到了我們這一輩,哪能廢弛武備呢?若是不習軍旅,難免文恬武嬉,此非我所願。”
“既然如此,知無不言。”
李景隆囫圇了兩口菜,自然是滿口答應,雖然在府軍前衛,他堂堂曹國公府小公爺只是一個千戶官,但是職位你也得分地方不是?
對於自己的職位,李景隆也很滿意,再怎麼講,梅殷和平安一個是老朱的女婿,一個是老朱的乾兒子,輩分都比他大一輩,李景隆又沒太大功勞,所以矮一頭也實屬正常,比同輩低一點無所謂,雖然其他勳貴二代,有人都幹到僉事了,但李景隆這個官職屬於低職高配。
要知道,現在府軍前衛的其他事情,指揮使梅殷和指揮同知平安可基本都不管了,都交由其他同知和僉事管理,他們兩人一心撲在幼軍上,而幼軍就是一個千戶所的規模,李景隆這個千戶,其實就是幼軍的頭頭,他上面雖然有梅殷和平安看着,但權力其實是不小的,前途也很光明,比他在家待着或者終日去秦淮河浪蕩可強多了。
“後勤方面,有什麼可看的書嗎?”朱雄英問道。
李景隆怔了怔,旋即回答道:“其實若是論起大軍後勤,不妨看看《李衛公問對》。”
隨後,李景隆如數家珍般說道:“太宗曰:兵貴爲主,不貴爲客;貴速,不貴久,何也?靖曰:兵不得已而用之,安在爲客且久哉。《孫子》曰:‘遠輸則百姓貧’爲此爲客之弊也。又曰:‘役不再籍,糧不三載。此不可久之驗也。臣較量主客之勢,則有變客爲主,變主爲客之術。’
太宗曰:何謂也?靖曰:“因糧於敵”,是變客爲主也;‘飽能飢之,佚能勞之’,是變主爲客也。故兵不拘主客遲速,惟發必中節,所以爲宜。
太宗曰:古人有諸?靖曰:昔越伐吳,以左右兩軍鳴鼓而進,吳分兵御之;越以中軍潛涉不鼓,襲取吳師。此變客爲主之驗也。石勒與姬澹戰,澹兵遠來,勒遣孔萇爲前鋒逆擊澹軍,孔萇退而澹來追,勒以伏兵夾擊之,澹軍大敗。此變勞爲佚之驗也。古人如此者多。”
朱雄英大概聽明白了,意思就是講關於戰爭和後勤的關係,打仗要速決而不能久拖,否則長途運輸後勤輜重會讓自己國內垮掉,而是否能因糧於敵則取決於具體情況,也就是雙方的主動和被動,並且李靖還舉了幾個例子。
這本書雖然叫《李衛公問對》,但其實大概率不是李靖寫的二鳳的軍事水平可是頂中頂,華夏歷史上除了霍去病以外很少有的少年天才,除了最爲人熟知的一戰擒兩王以外,收復河東討劉武周,徵涼州薛舉,很多戰役都能拿出來當教科書,怎麼可能去每天待着沒事問李靖一堆基礎入門的軍事問題?
實際上,自宋朝以來,大家都知道這本書是假託李靖的名字,可這並不妨礙這是一本很牛的兵書,幾乎每個將領的入門書,都是這本,而不是什麼六韜三略或者孫子兵法。
是因爲那些兵書講的不好嗎?也不是,原因就在於,上古兵書都是微言大義,其中很多東西,不是身經百戰過後回頭來看,根本就看不懂其中奧妙,所以徐達就很喜歡看這種書。
但對於一個剛剛開始學習怎麼領軍和作戰的將領來講,這些就太過深奧,或者說太過“簡單”了,眼睛看了,腦海裏過了,最後啥都沒留下。
因此,《李衛公問對》這類帶有明顯的問題、答案、實操案例的兵書,就顯得尤爲可貴,其中也有一些比較言簡意賅的東西,但大部分都能給你延伸出來解釋,就相當於是一個軍事百科詞典一樣,只要熟讀了,那麼很多實際面對的情況,根據其中的道理和面臨的具體情況,稍微琢磨琢磨,都能從中找到一個四平八穩的解決方案。
聽了李景隆的介紹,朱雄英決定回去看看這本書,若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再來問李景隆。
而後,朱雄英又問道:“表哥來看,幼軍要練到什麼程度,能上戰場?”
這其實是個僞命題,李景隆也不太好回答,一方面是他自己也沒多少實戰經驗,另一方面幼軍主要是起到訓練未來力量的作用,跟文官裏翰林院的性質差不多,都是培訓人才的機構,而不是作戰單位。
所以,如果皇帝不打算派幼軍上戰場,那麼幼軍永遠都無法上戰場,畢竟大明又不是大宋,只要不遷都,那未來很長很長的時間,肉眼可見地不可能面臨京城被人圍了的情況,黃河、淮河、長江三道防線可不是開玩笑的,而且大明周邊除了帖木兒汗國,也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進攻大明本土了。
“若是只論軍事素質,怕是還得全力練個一年半載,方能有普通地方守備衛所的水平。”
李景隆沉思過後給的答案倒是挺靠譜的,而這個標準主要是從兩方面來講的,一方面是身體素質,幼軍們的少年,再長大個一年半載,那基本就是平均十六歲的小夥子了,在古代征戰頻繁的亂世,這個年紀上戰場是很正常的,體能方面可能跟成年人略有差距,但差距不會太大;另一方面是從技戰術水平等角度來講,無論是武器的熟練度還是陣型和組織的執行力,其實都跟健身、練武之類的差不多,一開始零基礎都能猛猛提升,但是一旦到了瓶頸期,就需要漫長的水磨工夫,而在這個階段的提升就不大了,或者說訓練時間跟效果,是有邊際遞減效應的,因此普通士兵全力訓練個一年半載,跟三五年的老兵在戰場上的表現或許有差距,但絕非想象中的那麼大。
大明的地方衛所兵,每年訓練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個月,剩下的時間都得幹農活自己自足,所以再過個一年半載,還真不一定能跟天天訓練的幼軍有同樣的組織執行度。
當然了,邊軍衛所兵的水平肯定是遠高於地方衛所兵的,比如北部邊境線上的那些邊軍衛所,那可都是常年跟蒙古人真刀真槍幹仗的,而西南邊境上包括雲南、貴州、廣西三個都指揮使司編制下的軍隊,更是經常需要進山征討叛亂的土司。
所以,是否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其實是劃分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準,精兵強將都是打出來的,沒有哪個是單靠練就能練出來的,訓練跟實戰完全是兩回事。
而幼軍想要獲得實戰經驗,說實話,是挺難的一件事情,因爲太困難的戰鬥,肯定不會讓他們上,而周圍還真沒有什麼太簡單的戰鬥,連剿匪任務都沒有,江南地區或許有零散的剪徑強盜,但是要說成股盜匪,那真是寥寥無幾.當然,如果範圍擴大一些,大明國土上的其他地方,還是有不少嘯聚山林的土匪的,這些元末亂世的遺留產物依舊活躍着,不過距離京城實在是太遠了。
“現在大明的精銳邊軍,是什麼水平?就拿幼軍來比。”
“邊軍也分地區,若是在雪區作戰的松潘精騎,或是西北的甘涼騎兵,北平遼東的幽燕鐵騎,那都是一等一的天下強兵。同樣是結陣狀態,一個百戶所的幽燕鐵騎,就能擊潰一個千戶所的幼軍,而松潘精騎和甘涼騎兵大約需要兩個百戶所,因爲那邊受到地形限制大多都是輕騎,具裝甲騎很少。”
“現在的火銃和大炮也不行嗎?主要原因在哪?”對於李景隆的結論,朱雄英並沒有馬上相信。
“武器也得看操作的人,也得看具體的陣型情況。”李景隆解釋道,“表弟你從陰陽炁海弄來的這些火器確實犀利,燧發銃在射速上遠勝火繩銃,但幼軍對於火器的操作實在是太不熟練了,而且火炮裝備的太少,如果是西平侯麾下的精銳火銃手,同樣的武器,射速就是快上一倍都不稀奇,用三段擊戰術平原結陣足以對抗松潘精騎,即便是重甲大馬的幽燕鐵騎進行衝陣,也會傷亡慘重。”
沐英麾下的火銃手嗎?朱雄英覺得,倒是可以請一些過來當教官,畢竟沐英用三段擊戰術擊敗北元雲南樑王的象陣,確實是有說法的。
而且李景隆說的也是事實,武器還是得看操作的人,AK47給黑叔叔一樣成了朝天發射的鞭炮,幼軍確實剛剛組建,火器訓練是很不到位的,哪怕是火銃手,其實也就會大概的跑位和開火,裝填速度根本談不上有多快,三段擊之類的更是沒練。
而且,因爲考慮到一些其他因素,邊軍已經開始列裝的虎蹲炮、佛朗機炮、紅衣大炮等武器,更是還沒有進行使用再加上身體素質和戰鬥經驗的差距,朱雄英想了想全速衝鋒的重甲騎兵,零星火銃對其造成不了多少傷害,而幼軍在鴛鴦陣情況下,槍陣也不足以對抗,最終被熱刀切黃油一樣穿透陣型,繼而士氣崩潰。李景隆說的一個百戶所的幽燕鐵騎就能擊潰一個千戶所的幼軍,可能會是真實發生的情況。
朱雄英若有所思地說道:“所以關鍵還是要多練習適用範圍更廣的陣型,比如車陣、空心方陣,用以對抗正規戰爭的步騎對壘,同時裝備火炮,加強對火銃火炮等火器的訓練掌握。”
李景隆點點頭:“對,若是能夠做到這些,那麼幼軍在戰場上,只要不是遭遇戰,兩軍擺開車馬,也是可以表現的,畢竟有着火器的加持.這東西太厲害了。”
顯然,李戰神是認可快速發展的火器的強悍威力的,這東西只要裝填速度、威力、射程能夠迭代發展,那相對於已經基本抵達頂峯的冷兵器來講,超越和碾壓是遲早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