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兵力和糧草的較量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飛砂風中轉字數:2891更新時間:24/06/29 16:52:17
    袁耀最後還是沒有對黃忠發火。

    一方面黃忠是爲人秉性就是如此,袁耀知道冒犯自己也不是黃忠的本意。

    一方面黃忠自己也意識到了錯誤,主動出聲認錯。

    袁耀也不會爲了發火而發火,輕輕一句“無事”便把此事揭了過去。

    待衆人走後,袁耀站起身,目光定在偌大的江東輿圖上,心裏盤算着自己與孫策的兵力對比。

    從孫策那裏敲詐得來的八千江東士兵,袁耀一開始便讓張闓拉攏了一部分。

    在討伐涇縣前夕,袁耀便故意安排已經投靠自己的四名江東及其所部兩千江東兵留守丹陽,而帶另外六千江東兵出征。

    經過涇縣一戰,剔除掉死傷重殘和失蹤者,並把潰兵排除在外後,袁耀最終從這六千人中只檢選出了兩千可用之兵。

    袁耀挾勝之威,以作戰不力的罪名,迅速褫奪了好幾個江東軍侯的軍職。

    並將那兩千可用之兵徹底打散,分給懷義校尉太史慈一千餘人,軍侯許定、袁武各五百人。

    在太史慈招攬舊部歸來後,袁耀又將許定和袁武劃入太史慈帳下,使其懷義校尉部兵力達到三千之衆。

    如今這三千兵馬在太史慈的率領下駐紮在丹陽縣,每日勤加訓練,已是頗具戰力,並擔負着監視全柔、徐琨和黃蓋的重責。

    而另外兩千沒有參與涇縣之戰的江東兵,在裁汰老弱之後,只留下了一千士卒。

    這一千人被補充進了黃忠麾下,以彌補黃忠給賀齊撥調了一千士卒後的缺額。

    而裁汰下來的潰兵、老弱也有兩三千人,雖然這些人留着也消耗糧草,但袁耀肯定不會把這些人白白放歸江東。

    思來想去,袁耀便是將這些人分作數部,或派去修整從鄱陽到丹陽的道路,或押入山中開採礦石冶煉銅鐵、打造兵甲,以此充實軍資。

    吳越之地,東臨大海,西抱羣山。

    海水可以煮鹽。而鹽巴作爲所有人生活的必備物資,可以寓稅於價,使老百姓避免不了徵稅,又感覺不到徵稅。

    管仲在爲齊桓公提出“官山海”,也就是“鹽鐵專賣”的富國之策時,曾經爲齊桓公算了一筆賬:

    一個具有萬輛兵車的大國,1000萬的總人口中應納稅的人約100萬,每人每月徵收30錢,一個月也就3000萬錢;但只要每升鹽加價2錢,因爲食鹽銷售嚴格按照戶籍實行“計口售鹽”,每月即可多得6000萬錢,遠超過每月30錢高額人頭稅帶來的收入。

    山可以採銅鍊鐵。昔日吳王劉濞富甲天下,便是因爲在豫章山中採銅鑄錢,又以鹽牟利的緣故。而劉濞之所以能武裝二十萬軍隊,也是因爲吳越故地多鐵資源的緣故。

    袁耀雖然是文科生,不懂物理化那一套,但他地理知識很不錯。

    他知道國內七大礦區之一的馬鞍山鐵礦區,就位於丹陽郡境內。只是可惜目前大部分礦山所在,都爲孫策所佔。

    另外江西也是南方礦藏種類最豐富的省份,是有名的有色金屬大省,尤其金、銀、銅三種礦藏儲量皆位於全國前三。

    而後世的江西全境,即東漢的豫章郡,現在正好就在袁耀的控制之下。

    總之,南方雖不能像北方那樣組建大規模騎兵,但卻能使士卒個個披堅執銳!

    袁耀相信只要自己一統江南,利用好鹽鐵之利,未嘗不能北定中原!

    除了太史慈和黃忠兩部,袁耀還從豫章調來了甘寧所部。

    袁耀離開豫章的時候,甘寧手下的兵馬不過兩千人。

    但這幾個月來,甘寧也補充了千餘豫章新兵。袁耀也順理成章地升授其爲折衝校尉。

    因此袁耀手下便有了三個滿編的校尉部,每部三千人,共計九千兵馬。

    除了黃忠、甘寧、太史慈這三員漢將,袁耀在丹陽這邊,還有祖郎這員山越將領。

    在袁耀平定丹陽之前,祖郎佔據着陽陵、黟兩個險縣及附近山區,擁有山越武裝五六千人。

    在接受袁耀的招撫後,祖郎便是獻兵納城,表示對袁氏忠心歸順。

    袁耀則拜授其爲撫越校尉,仍統領所部山越士兵,並讓祖郎替自己招撫各地山越部族。

    祖郎對此也不遺餘力,短短數月便爲袁耀招納了上萬戶丹陽山越部族,使其走出深山遷入平原,就此編入民戶。

    其實所謂山越,並非異於漢族的其他民族,而是對於耕住於東南羣山中的散民的一種統稱。

    山越之民極爲分散,東南一帶只要有山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

    他們的來源也極爲複雜,有山裏的土著、吳越故國遺民、漢武帝時期遷移閩越甌越部族的逃亡者,以及因爲災亂戰禍而遁入山中的避難漢民等等。

    總之,他們沒有獨立的文化,且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很難稱得上獨立的民族。

    只是因爲目前東南地方開發程度不高,多深山老林,給了他們生存的空間罷了。

    但要降服山越,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

    原因還是在於東南開發程度太低,就算你現在冒着路途艱險,把數十萬山越之民都遷徙出山。

    但只要一遇災年戰事,總會有人跑回山裏逃避賦稅和兵役的。

    要知道,孫吳政權可是經過了前前後後數十年殘酷征討,最終才徹底平定山越。

    但在袁耀這個歷史系研究生看來,孫吳政權之所以能平定山越,還在於他們經營好了東南之地。

    山的外邊有了大片的良田,縱橫交錯的道路,誰又願意再回山裏和野獸相伴,過吃上頓沒下頓的苦哈哈日子呢?

    因此從魏晉之後,東南再無山越部族。

    從此進山的不再有難民,而只有佔山爲王的匪寇了。

    祖郎所招撫的萬餘戶山越部族,對於數以數十萬計、甚至百萬計的山越之民來說,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但對於緩解袁耀目前的兵源匱乏問題,卻是起到了不小的緩解作用。

    這些生於山中,長於山中的粗糲山民,出精壯的比例遠遠高於在平地耕種的漢民。

    因爲多食穀類豆類的緣故,這些山越士兵耐力超常,個個都是一等一的精兵坯子!

    雖然多不諳紀律、不識號令,只要多加訓練,袁耀相信他們總有一天能成爲他想要的“丹陽精兵”!

    基於此,袁耀便讓祖郎在每次招撫山越之民後,都挑選精壯之人,交由黃忠、太史慈代爲訓練。

    眼下在練的山越精壯,已有四千之衆。

    而祖郎所部,在裁汰老弱之後,仍有三千之衆。

    加上黃忠、太史慈、甘寧三個校尉部和許乾的一千水軍,以及袁胤帶來的三千淮南兵,袁耀如今在丹陽擁有的可戰兵力,達到了一萬六千之數!

    而孫策麾下兵馬,據袁耀估算目前至少有四萬之衆!

    雖然兵力差距有點大,但袁耀卻沒辦法在丹陽擴充兵力了。

    因爲目前袁軍在丹陽每個月要消耗的糧草,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兩萬三千斛!

    而孫策的四萬多大軍雖然消耗的糧草更多。但孫策有吳郡的太湖平原、會稽郡的寧紹平原和丹陽北部的沿江平原供給糧草,這三地可都是水網密佈的豐腴之地,更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別說區區四萬軍隊,就算是供應十萬大軍,也不是問題。

    而袁耀目前只控制着丹陽南部山區六七個窮縣,根本無法爲一萬六千名正規袁軍、四千山越新兵以及數千名修路採山的民夫供應足夠的糧食。

    若不是一開始從孫策那裏敲詐了十萬斛糧食,怕是袁耀早就喝西北風了。

    好在修築半洲城的石材木材現在已經運送的差不多了,鄭寶的水軍船隊馬上就能騰出手來,從豫章轉運糧食了。

    但如果從豫章籌糧供應軍需,那成本可就又大了。

    而根據諸葛亮的估算,如果袁耀無法擴張新地盤,那麼受限於糧草供給,今年肯定沒辦法再擴張軍力了。

    這也是袁耀爲什麼一定要招撫嚴白虎的原因。

    烏程毗鄰太湖,不光可以爲袁耀提供可觀的糧米。到戰時,也可以威脅半個太湖平原的收成。

    同樣,這也是孫策必須要拿下烏程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