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吾誰與歸字數:4734更新時間:24/06/29 16:37:10
抗旨不遵。
在大明帝制的制度設計之下,抗旨不遵的結果就是人神共棄,皇帝可以啓用非刑之正以謀叛論罪,朝中無人敢因爲抗旨之事,爲朱希孝這個緹帥求情。
而張宏這塊信牌,的確是大明皇帝朱翊鈞的信牌,即便是大明皇帝不拜緹帥爲師,緹帥朱希孝也必須調兵。
“我必須一起前往。”朱希孝沒有斟酌超過五息就立刻決定調兵,但是他必須要跟着。
“咱家也不敢自己領着緹騎做事,那不是找死嗎?謝緹帥成全。”張宏剛纔還怒氣衝衝的臉,立刻變得笑容滿面,剛纔那副逼問的模樣,像是從來沒有一樣。
即便是朱希孝不說要同去,張宏也會要求的緹帥同去,宦官掌兵,第二天就得死在某口井裏,那是碰都不能碰的禁忌。
唐中後期宦官掌兵權,惹出了多少的禍患來?
作爲乾清宮大璫,張宏是一個很有分寸的人,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兒不能做,他必須清楚。
宦官們翻臉比翻書還快,朱希孝見得多了,張宏和那馮保這翻臉的速度,不相上下。
這大明皇宮裏,到底都是些什麼妖孽!
張宏帶着兩個義子和五十緹騎,開始了清理乾清宮,一陣陣的鬼哭狼嚎。
發生了這麼大的事兒,李太後並沒有睡下,和陳太後兩個人商量着刺王殺駕之事,聽到宮外鬼哭狼嚎,李太後詢問宮婢何事之後,並沒有下令制止。
讓張宏到乾清宮是她剛下的令,她就是讓張宏徹底得罪馮保,宮裏有一個對馮保地位有威脅大璫存在,對馮保是一種鞭策。
張宏本來還擔心太后阻攔,太后那邊還掌着燈,但是許久無人過來制止,張宏便大膽了起來,伺候陛下的宮婢宦官們,但凡是馮保的人,都被他清了出去。
這清宮,不說是沉井,只是全都送到了廊下家。
太后的人,張宏沒動,因爲陛下已經圈定了清宮的範圍。
李太後住慈寧宮,是朝臣請李太後看護小皇帝,李太後身邊的人,都是慈寧宮宮人,張宏一個乾清宮太監,若是把手伸過去,是僭越,皇帝陛下絕對不會給他求情。
張宏是個有分寸的人,他畢竟是個廊下家的宦官,他雖然也是座主,但是這宮裏的義子義女數量有限,伺候陛下的“大尾巴”,從近百人,銳減至了六人。
三個宦官,三個宮婢。
“張宏!”馮保聽到了消息帶着一衆番子趕來,面色陰鷙的看着張宏,咬着牙,指着問道:“你待如何!”
“誒。”這一喊,馮保臉上的傷勢讓他疼的直抽抽。
朱希孝眉頭都擰成了疙瘩,千萬不要起衝突,否則領命而來的朱希孝和緹騎們,非常難做。
張宏一甩闊袖,亮明了皇帝信牌,厲聲問道:“你待如何!陛下信牌當面,你難道要違抗皇命不成!就是鬧到太后跟前,你也說不出理來!”
“差事辦砸了,就是辦砸了!太后、陛下念計舊情,沒把你沉了井去,還來糾纏,當真是嫌自己命長了不成?!”
張宏是有些怯的,馮保在宮裏盤大根深,根深蒂固,處處都是馮保的人,但是張宏面對馮保的時候,還是硬挺着、強撐着厲聲喝問。
他的背後站的是皇帝,這件事是皇帝差遣他做的,太后默許的!
他握的是陛下的信牌。
他就應該理直氣壯!
只是,張宏看着馮保,自己手裏的這塊信牌,真的能制得住這宮裏的老祖宗嗎?
馮保看見那信牌眉頭緊蹙,他當然認識那塊信牌,那是印綬監去年六月份,在先帝大行之後,打造的一整套印綬,馮保親自去取的,呈送給了太后,而後太后交給皇帝的信物。
“拜見陛下!”馮保恭敬的對着信牌行了個禮,才站起身來。
這麼多人看着,馮保要是有一點不恭順,傳到了李太後的耳朵裏,別說做大璫了,就是活着都是個問題。
“好,好得很!”馮保不停的拍着手,他看着張宏,面色逐漸緩和,笑着說道:“咱們都是給皇爺爺辦差,你定要盡心伺候陛下,但凡是出現一點差池,要你好看!”
馮保露怯了!
張宏敏銳的察覺到了馮保的膽怯,一來馮保辦砸了差事,二來,這馮保怕這塊信牌,這是信牌?
這是皇權。
這塊信牌,比張宏想象的好用千倍、萬倍!若是沒有這塊信牌,馮保跟他起了衝突,一百個張宏都不是馮保的對手。
張宏眉毛一挑,笑着說道:“老祖宗這說的哪裏的話,都是討口飯吃,出了差池,哪裏用老祖宗出手,我自己就找口井跳下去,省的礙了皇爺爺和太后千歲的眼。”
這話夾槍帶棒揶揄了一番馮保,讓歹人入了宮,還闖到了陛下的面前,這就是天大的罪責,今天就是老天爺來了,馮保還是做錯了,要是馮保沒錯,他臉上的嘴巴子是旁人扯的?他頭上那磕傷,是旁人摁着他磕的?
馮保被這話噎的一句話說不出來,張宏蹬鼻子上臉,他自然是恨,但是他心裏對那個吃裏扒外的狗東西,更加憎惡!
怪陛下不寬宥?怪太后不念舊情?怪張宏牙尖嘴利?怪他馮保辦事不力?只有千日做賊的,哪有千日防賊的?
陛下信牌在此,皇權在上,馮保理虧,就只能任由人攻擊,還不了嘴。
乾清宮遣出了二十多個太監,三十多個宮婢,馮保來到乾清宮宮門前還帶了十數個番子,雖然都是默不作聲看着兩個大璫吵嘴,但心裏的小九九,那就不足外人道也了。
“老祖宗,太后差遣你去抓內鬼,你這抓的怎麼樣了?趕明兒個,陛下要是問起來,我也有話說不是?”張宏得勢不饒人,反倒詢問起了馮保的差事來。
到底宮裏誰才是老祖宗!
誰離陛下近,誰離太后近,誰就是老祖宗。
“抓到了,是那陳洪還有他那些兒子孫子們!”馮保沒好氣的答了一句,一甩袖子,不欲多言,眼下這張宏得了勢,再待下去,不過是羞辱罷了。
“送老祖宗。”張宏見好就收,沒有再追問下去,陛下的命令是清宮,他已經狐假虎威踩了馮保一下,足夠了。
這也是趁着馮保做錯了事兒能這麼踩一下,要是馮保沒出差錯,給張宏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
春晝自陰陰,雲容薄更深。
這春天的早上大多數是陰沉的,雲薄而深遠,朱翊鈞五更天就打着哈欠起了牀,張宏已經辦完了差回到了乾清宮寢殿外,聽到了房內動靜,張宏才走進了乾清宮內,打開了門,示意兩個等在門口宮婢,進去伺候陛下更衣盥洗。
“朕自己來。”朱翊鈞坐定,讓宮婢莫要近前,而是自己換了燕弁冠服。
燕弁冠服,這是萬曆皇帝的爺爺嘉靖皇帝,在大禮議的鬥爭中,搞得皇帝常服,就是嘉靖皇帝唸叨的常服不過四套的那個常服。
冠前裝飾五彩玉雲,象徵五行,冠後列四山,象徵四方。
衣身爲玄色,領、袖、衣襟等處用青色緣邊,前胸繪蟠龍圓補,後背繡雙龍方補,前一後二,寓意三才。
這衣服造價可一點都不便宜,就那三條龍的金線,和繡的工藝,那是錢買不到的東西,衣服穿起來並不麻煩,朱翊鈞有手有腳,不想人離他太近。
冕服那東西,太繁瑣了,他自己穿不起來,得宮人們伺候。
張宏恭敬的跪在地上,看到陛下換好了衣服,盥洗結束,將手中的信牌舉過了頭頂,朗聲說道:“臣辦完了差,還請陛下收回信牌。”
“嗯。”朱翊鈞走到了張宏面前,將信牌拿起掛在了腰間,才開口問道:“起來說話,以後有事說事,也不用一直跪着,那馮保可曾找你麻煩?”
張宏站起身來,俯首說道:“馮大璫知道清宮,來看過一次,倒也沒說什麼,只是叮囑臣,一定好生伺候陛下,不得偷懶。”
“哦,沒說什麼。”朱翊鈞繼續問道:“這內應,抓的怎麼樣了?”
張宏稍微思索了一下俯首說道:“馮大璫把陳洪抓起來了,說是陳洪和他那些餘孽們做的。”
陳洪,司禮監前任掌印太監,素來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喜歡進些虎狼之藥,李太後對陳洪極爲不滿,隆慶皇帝大行之後,立刻將其所有職務罷免,打發到了廊下家住着去了。
張宏作勢又要跪,但是陛下剛說了不讓跪,他試探性的說道:“臣有罪,陛下,臣雖然爲座主,但是就只有三個義子,三個義女,只能調派這麼多人伺候了。”
朱翊鈞不以爲意,笑着說道:“少點好,少點管的過來,算你,就這七個人在御前伺候着吧,少了再補,多了反而麻煩。”
組織結構越臃腫,就越爲僵化,人員冗多,就是各種勾心鬥角,七個人真不算少了。
三丈之內,人越多,越麻煩,人少了些,反而清淨也安全些。
三丈之外?
三丈之外,皇權無敵。
用過早膳,李太後又叮囑了一番經筵之事。
按照大明祖制,後宮不得干政,她連文華殿都去不得,垂簾聽政都做不到,更別說臨朝稱制了,每次小皇帝去文華殿經筵,李太後都格外的擔憂。
說是經筵,其實還有常朝的廷議。
文華殿就是大明廷議的地方,二十七位文武廷臣參與其中,這也叫九卿圓審,決定了大明諸多政務,而奉天殿是大朝會的地方,主要負責宣讀廷議決定。
小皇帝年紀幼衝,李太後擔心朱翊鈞在文華殿上受欺負。
“馮大伴臉上受了傷,今天經筵,就讓張宏跟着皇兒去吧。”李太後又仔細檢查了一遍小皇帝的着裝,沒有失儀的地方,才宣佈了一個決定。
朱翊鈞卻笑着說道:“張宏不行,還是讓馮大伴跟着吧,要不然外臣又該猜來猜去的,反而麻煩的很。”
重大人事調整,不應該如此的突兀,否則會引起諸多的麻煩。
如同篩子一樣的大明皇宮,昨日刺王殺駕案的消息,早就傳到了外面,馮保一旦不去文華殿,哪怕是有張居正壓着,外臣們又該興風作浪了。
張居正失去了馮保的幫助,很難說一定能把外廷牢牢地攥在手裏。
張居正、馮保、李太後這個鐵三角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缺了哪一個環,大明脆弱不堪的朝局,就會再次變得詭異起來。
牛鬼蛇神,羣魔亂舞。
而朱翊鈞清楚的知道,自己手中的力量,實在是太少了。
馮保,或者說宦官,就是皇帝養着撕咬外廷的狗。
馮保臉上的傷不是什麼大礙,刺王殺駕案,只要馮保還出現在文華殿上,外廷那些大臣們,就只能繼續縮着腦袋。
“也行。”李太後其實非常猶豫。
馮保去不去文華殿?
不去外臣們又要鬧騰,可是去,李太後有些擔心,是不是馮保聯合張居正對小皇帝做局,患得患失,越想越是糾結,這自然難以入睡。
她昨夜一夜沒睡,一直在思考這兇手到底是何人,但她連文華殿都去不得,只能事事依仗着馮保,結果馮保也有些靠不住了,讓她無比的彷徨。
還沒有而立之年,二十七歲的李太後,其實並沒有多少主意,既然兒子說要馮保跟着,那就讓馮保跟着便是。
到了文華殿,大臣環伺,皇兒覺得馮保跟着不受欺負,那就讓馮保繼續跟着便是。
朱翊鈞沒坐轎攆,而是步行向文華殿走去,馮保在身後亦步亦趨,每一步的距離都相同,正好差陛下一個身位。
朱翊鈞突然站定,開口說道:“馮大伴,你之前踩着朕立威,朕知道,朕也懶得理你,就給你踩了,宮裏這麼多人,朕剛登基,你總要有些威風才能做事。”
“你立了威,就把歹人放進宮裏來害朕?你就是這麼做老祖宗的?”
“臣該死!”馮保端着萬曆之寶聽聞陛下詢問,立刻就跪到了地上,舉着萬曆之寶,兩隻手都在顫抖。
朱翊鈞轉過身來,平靜的說道:“直視朕。”
“是。”馮保擡頭,隔着萬曆之寶的印綬,看着大明皇帝,這個略有些胖的小皇帝,此刻比天還高。
只要一句話,馮保這個老祖宗立刻就得沉到金水河裏去。
太監的權勢,完全來自於皇權,而面前的人,是皇帝,眼前的萬曆之寶,不屬於太后,不屬於張居正,更不屬於馮保,而是屬於面前的人。
朱翊鈞盯着馮保十分平靜的說道:“孃親是個婦道人家,以後不要哄孃親,眼下陳洪倒了,高拱也倒了,內外是什麼就是什麼,不要添油加醋,惹孃親過分擔憂。”
“起來吧。”
朱翊鈞並沒有讓馮保做更多爲難的事兒,他很不喜歡馮保騙李太後。
李太後只是個婦道人家,患得患失的厲害,大明風雨飄搖,岌岌可危,隆慶皇帝又走得早,馮保再一頓胡言亂語,惹得李太後老是半夜驚醒。
馮保恭敬的磕了個頭,鄭重的說道:“謝陛下隆恩!”
此時的馮保、張居正、李太後這個鐵三角的政治聯盟,是朱翊鈞親政的最大阻礙,同樣也是年幼的他,最大的保護傘。
馮保還得用,但不是之前那樣,事事依仗着用。
“走,去常朝!”朱翊鈞大踏步向前,向着文華殿而去。
“升座!”馮保疾走幾步,來到了文華殿內,大聲的喊着,將萬曆之寶放在了丹陛月臺的御案上。
四個小黃門擡着龍椅,放在了御案之後,每天常朝之後,龍椅都要擡下去。
“宣文武廷臣進殿!”馮保再甩拂塵,緹帥站在門前,甩了三下淨鞭,大聲的喊道:“入殿!”
門前的大漢將軍搜檢了文武大臣們,是否有夾帶兇器,羣臣魚貫而入,待到站定,由張居正領二十七廷臣,五拜三叩首。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朱翊鈞手虛伸半擡,開口說道:“平身。”
朱翊鈞打量着正中領班之人,此人正是內閣首輔,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