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6 烽煙再起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衣冠正倫字數:3091更新時間:24/06/29 15:50:11
仍是位於韓陵山的王氏莊園中,整整幾大車的書籍被運輸進來,王晞親自指揮着家人將這些珍貴的書籍小心翼翼的搬運進房間中,妥善的保存起來。
“這些南國文事精華,就有勞君侯傳播於河北,讓諸好學之士都有經術研習。”
在王晞的幫忙之下,李禮成這段時間也在鄴城接觸了許多關東親友時流,其中有意向願意跟隨李禮成離開河北前往襄陽的,也都陸續做出了表態,而李禮成便也投桃報李的將這些書籍贈送給王晞。
在鄴城的這段時間,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所接觸的時流口中得知,相對於楊愔、魏收等正得勢的世族文人們,王晞兄弟們算是另一批世族成員的核心人物。
這一批人大多數的顯著特點就是不爲當權者所重,以及同當權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私人恩怨或者是政見分歧。諸如魏收修史得罪了一大批的關東世族,而王晞的兄長王昕同魏收早年便有不合。還有盧思道的老師河間邢子才,與魏收之間同樣也存在着一定的競爭關係。
因爲常山王高演的緣故,這些人隱隱以王晞兄弟爲中心。而王晞作爲高演的心腹,也的確是有要爲高演製造聲勢、招攬人才的意圖。
眼下的高演在朝擔任尚書令,本身也稱得上是位高權重,不過作爲齊主高洋的嫡親兄弟,這身份多多少少也是有些需要忌諱的情況,總不好公然的結黨營私。
可如果加上一層學術交流的掩飾,看起來就會順眼的多,同時也能聚集一批河北世族在其身邊,使得高演在朝野之間的聲望變得更加崇高。
王晞聽到李禮成這番話後也是不免笑逐顏開,連連點頭說道:“山南李王襟量雄闊,不愧是名門之後,不只推崇學術,更願與羣衆分享。關東經學禮義若能因此更有創新,李王之功偉矣!”
關東諸方學術所傳偏重經義,在禮儀方面則就偏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參定各種祭祀典禮對於一個國家的權貴創建也是深有裨益。南朝在禮儀方面的研究和傳承可謂是一枝獨秀,如果能夠得到這一方面的典籍資料的支持,無疑是開創出一片學術新空間。
李禮成此番帶來的書籍偏重於各種史籍,那自然是爲了給北齊本就紛爭不斷的修史之事加一把火。除了各種史料之外,相關的禮書倒是也有一部分。
王晞自知如今皇帝陛下對於《魏書》的力挺態度,也不想就此進行什麼挑刺攻擊,所以便想通過常山王的名義參定各種典禮儀軌。如果事情進展順利的話,那麼無論對於常山王、還是對於他個人以及整個家族而言,都可以稱得上是意義重大。
當然他心裏也清楚,李伯山作此操作當然不是純粹的一味好心,估計還是想藉此加強隴西李氏對於關東世族的影響,乃至於有着更深遠的圖謀。
但無論對方有着什麼樣的意圖,都很難直接在北齊境內進行操作。而他則能憑着比較從容的處境,在這當中達成自身的目的,彼此間的這種交流,也可以稱得上是各取所需。
不只王晞對於這一次的互動頗感滿意,當所有書籍交付到王晞手中的時候,李禮成也是鬆了一口氣。
王氏兄弟想要藉此擴大他們在時局中的影響力,自然就需要對這些書籍內容加以編修審定並進行宣揚傳播,就等於是臺府多了一羣在河北義務宣傳的旗手。
等到這些來自南樑的學術理論在河北傳揚開來,自然會引起廣泛的討論和思辨,傳播的過程中難免會造成學術理論的缺損和變形,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向源頭進行追溯。
就比如隨着佛門大昌,大量的佛經典籍便被翻譯傳播開來,更有癡迷佛學者不遠萬里的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去取經。相對於萬里之遙的天竺,前往襄陽無疑是要近便得多。
等到通過這種渠道吸引到襄陽去的河北時流變多,那麼山南道在河北面前自然就擁有了文化上的優越感和同化力。
等到這些書籍交接完畢,王晞便又笑語說道:“這些典籍千金不易,李郎豪贈於我,我雖然笑納下來,但也不應全無表示。因知李郎歸程遙遠,若寄以太多錢帛俗貨反而會拖累行程。留在此間的親友,我一定盡我所能的給以關照,李郎不必以此處爲憂!”
這本來就是李禮成想要請求的,聽到王晞主動表態,李禮成便也連連道謝。王晞雖然不像楊愔那樣權勢煊赫,但是庇護關照幾個低調處事的世族親友也不算難事。
雖然彼此間交流還算愉快,但李禮成留在鄴城也終究是一個隱患,因此王晞很快便又問道:“未知李郎歸期定未?”
“近日倒是在共幾位親友商討一番,若能速離當然是越快越好。但有幾位親友所處過於遙遠,彼此還未通聲訊。”
李禮成近日主要還是與定居在鄴城周邊的親友接觸商討,但是那些沒有定居鄴城的便不好聯絡了。像是遠在范陽鄉里的盧叔虎,乃是太原公的親舅,若能一同引往襄陽自然最好,但是范陽距離鄴城仍遠,沒有一兩個月的時間難通聲訊。
王晞聽到這話後便又嘆息道:“我並不是厭與李郎交往,只不過聖駕不久之後便要從晉陽迴歸鄴都,屆時衆隨駕大軍必也涌回都畿,都畿之內的宿衛警戒要較如今嚴謹得多。如果能夠趕在聖駕迴歸之前離開,那自然是最好不過,當去不去,恐有餘殃啊!”
他作爲常山王心腹,當然知悉許多朝情機密,像是齊主高洋幾時回京這種需要提前多日便作籌備的事情,也都能在第一時間知曉。
李禮成聽到這話後頓時便也皺起了眉頭,他也並沒有因爲最近這段時間的無驚無險便放鬆警惕,畢竟只要出一次意外,別說他自己小命要交待在這裏,最近一段時間所接觸的親友時流恐怕也要罪責難逃。
於是他在離開王晞的莊園之後,便回城與李棠和幾名親友商討一番,決定還是穩妥起見,趕在齊主高洋返回鄴城以前動身離開,至於那些來不及溝通接引的親友,只能在之後選擇一個更合適的時機再作接觸了。
這一次要跟隨李禮成同去的,主要是他們隴西李氏剩餘族衆,他的少弟李信則和一個侄子,還有之前沒有跟隨李裒等一起離開的李倩之等人。
另外還有最早接觸李禮成的王鬆年、王劭父子,太原王氏與隴西李氏姻親密切,王鬆年又因謗史獲刑,自覺留此恐怕也前程暗淡,不如乾脆前往襄陽。
對此王晞還有些遺憾,王鬆年學養不俗,而且還精於吏事政務,他本來打算等到謗史風波過後將王鬆年引入常山王門下,但聽其人已生去意,便將此意埋藏心內,沒有再做流露。
那少年狂客盧思道倒是也很想前往襄陽,但他親長俱在,也不敢太過任性而連累家人,只能忍耐下來,心裏還在盤算着如果從叔盧叔虎也願意前往襄陽的話,他便可結伴同行。
一行人離開的時候,王晞前往送行,心內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爲免他們途中遭遇攔截、暴露行跡,王晞還給他們安排了一些躲避察驗的手續,僞裝成一個僧侶團體。
事實證明這一安排可謂是十分的明智,因爲齊主高洋八月抵達鄴都之後,很快就在其國中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毀道興佛的行動,拆毀道觀、道士們統統剃度爲僧,不準北齊境內再傳播道教,僧侶的地位和勢力頓時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隨着這詔令傳播四方,李禮成這一支鄴下的僧團頓時更加威風了,行走在北齊境內非但沒有獲得刁難和搜查,甚至一些郡縣官府還殷勤迎送、供給飲食。
因爲他們還要前往清河郡,所以也並沒有循來路返回,而是離開鄴城之後東去,先入清河郡內以訪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崔瞻兄弟們還在鄉守孝,他們也早被王晞使人告知此事,家族內部進行過一番討論,決定崔瞻等子弟俱隨李禮成離開,只在鄉里留下崔之弟崔仲文看護家業。
一行人離開清河之後,隊伍規模更加壯大,但是行程卻變得更加順暢起來。關東世族雖然在朝勢力偏弱,但是在諸方州郡還是頗爲可觀的,尤其是過了黃河之後的徐兗諸州,多有親友任職,對於他們自然也都不失關照。
繞道徐兗繼續南下,當離開北齊控制力較強的區域時,除了需要防備沿途盜匪騷擾,來自官方的阻撓便可以忽略不計。一路抵達淮河再沿淮西進,便可順利的返回山南道了。
只不過在他們剛剛行過下邳的時候,卻驚聞江東的南樑又發生劇變,許多之前被遣返南樑的民衆又成羣向北奔逃。與此同時北齊境內也出現了徵集人馬、以作戰備的跡象。
面對這一情況,一行人只能晝夜兼程的趕路,以期早日抵達安全地點。而就在他們行過壽陽未久,北齊數萬大軍已經又再次浩浩蕩蕩的向淮南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