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遲早一場大戰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寒梅驚雪字數:2065更新時間:24/06/29 15:43:44
陰雲自西面而來,緩緩吞去半邊天。
風吹。
衣襟擺動,幾分涼意頓生。
宋新、徐禎卿一老一青壯同行,舉止之間,頗是親密。
年長的宋新看到了徐禎卿醜陋的面容之下的驚世才華,敬佩其才思敏捷,詩追盛唐。
青壯的徐禎卿在宋新身上學到了兵法韜略之道,洞察了排兵佈陣,明白了變與不變,進退殺伐!
惺惺相惜,相見恨晚。
入殿,行禮。
朱厚照見人都到了,便吩咐內侍給張懋、徐光祚賜座,然後開口道:“將官學院的文書朕看過了,文教、武教之上你們費了不少心思,但這些還不夠,遠遠不夠!或者說,你們到現在還不明白,朕期待的將官學院的學子該具備哪些品質。就如那許東,年紀不大,心性堅韌,假以時日必成大器。”
“但此人過於內斂,不善言談,更不善組織與調動,日後帶兵行軍,只有冰冷的命令,一往無前的殺伐,沒有辦法去激發軍士士氣,更不能讓軍士豁出命死戰!若不能做出改變,他日可爲將,不可爲大將!還有那羅長生,本是棄筆從戎之人,又兼備劍術,是個上等的智將苗子,可此人缺乏施展謀略的機會。”
“當下將官學院的課堂,以堂長、教授爲主,多是生硬的修習文字、兵法,枯燥的訓練,沒給這些人說話的機會,謀略的機會!若是如此,朕何必改武學爲將官學院?今日召你們前來,是爲了革新將官學院教導之策,一切看向實戰,實戰需要什麼將領,將官學院便塑造什麼將領!”
張懋、徐光祚對視了一眼,頗是茫然。
將官學院,不就主要教導兵法,強化訓練,枯燥是枯燥了點,可也沒其他法子啊。
歷年來皆是如此。
宋新忐忑,徐禎卿沉穩等待。
張懋開口道:“陛下,將官學院的弟子以學爲主,學不就應該多聽、多記、多練。尚未掌握一應兵法,如何展示謀略,給他們機會,也沒甚作用吧?”
朱厚照擺了擺手,起身道:“並非如此,將官學院需要從堂長、教授、指導員約束、督促弟子修習、訓練,轉變爲弟子主動想要修習、訓練。以兵法課程來論,朕以爲不必紙上談兵,泛泛而談,完全可以將這二百餘人拉到後院,以溝爲河,以丘爲山,以木爲兵,以草爲旗,以人爲棋,以戰爲局,兵棋推演,謀略在心!”
徐禎卿忍不住擊掌道:“妙!”
張懋、徐光祚看了一眼徐禎卿,點了點頭。
這倒是一種新的教學之道,不在兵法書裏,而在模擬推演之內。
如此一來,尋常兵法課程完全可以搬到室外,一邊講解一邊模擬,一邊找出問題,一邊明白戰場態勢。
徐光祚起身:“陛下所言極是,若當年趙括能得此法,定不會落下紙上談兵之名。”
朱厚照微微搖頭,肅然道:“紙上談兵的趙括到底是有真本事,還是徒有其表,讓朕來說,將官學院也不妨模擬一番,再現長平之戰時攻守之態,也好讓諸位弟子明白,戰爭殘酷,輸掉某一場戰爭,折損的不只是將士,還有國運!浩蕩長河之中,戰爭無數,足夠你們練出深諳戰場變化之道的將官!”
張懋、徐光祚、宋新、徐禎卿肅然行禮,齊聲稱:“陛下聖明”。
朱厚照踱步,沉聲道:“文教兵法趨向於模擬實戰,可以稱之爲文教實戰化。而武技體能等訓練,則應該趨向於特種化。”
“陛下,何爲特種化?”
徐禎卿問道。
朱厚照淡然一笑:“特殊的兵種,就如魏之武卒,秦之銳士,唐之玄甲軍,宋之背嵬軍,還有我大明的神機營。兵種不同,將領的本領也當不同。神機營需要新的將官,未來十二團營也將大量裝備火器,火器將領奇缺,火器戰法不精,如何領兵迎敵?”
宋新開口:“陛下的意思是,讓將官學院多多塑造火器將領,着重研究火器戰法,不拘泥於個人體能、武技?”
朱厚照點了點頭,正色道:“沒錯!敵人用石頭,馬刀,弓還是投石機朕不管,但日後大明的軍隊將廣泛應用火器,誰能掌握火器戰法的奧祕,誰便是未來的名將,位列勳爵之列!到那時,他們依舊要恭恭敬敬地給你們行禮,喊一聲:先生!”
張懋、徐光祚等人心頭一顫。
位列勳爵!
這不只是簡單的四個字,而是代表着朱厚照的野心!
按照大明開國時定下的規矩,無軍功不得封爵!
要位列勳爵,必須有軍功壓身。
軍功從哪裏來?
敵人!
戰場之上!
換言之,朱厚照沒有掩飾自己對外征戰的野心,他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爲了消滅一個敵人:
韃靼的小王子——達延汗!
徐禎卿也想明白過來,皇帝銳意革新,矢志中興,可若是不能將連年進犯的敵人打敗,那大明中興從何談起?
新軍之策!
將官學院!
這是備戰之策,是中興之柱!
朱厚照與小王子,大明與韃靼,遲早會有一場大戰!
“另外,朕說過,思政必須緊抓,一日都不可放鬆!思政之策,是信仰與忠誠之策,若將官缺乏信仰,軍隊沒有忠誠,何談戰力?”
朱厚照看向徐禎卿,語氣變得嚴厲起來:“真正的軍隊,當自將官至軍士,自上而下都懷揣着牢不可破的精忠報國、捨命爲家國,爲大明中興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信仰之師!徐禎卿,你身爲大明第一位指導員,務必做好此事,他日,軍中當有成百上千個指導員,塑信仰,成風骨,舍性命,開中興!”
徐禎卿拱手,肅然道:“臣定不負陛下所託!”
朱厚照微微點頭,關切道:“朕聽聞你得了背疽,雖不甚嚴重,可也不能耽誤着。準你去太醫院看看,朕可不希望你這樣的人才折在中興之前。”
徐禎卿沒想到朱厚照會談起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動中連忙謝恩。
朱厚照目光看向張懋、徐光祚:“楊一清在寧夏發來公文,請求朝廷重開對邊關之地的年例銀,一張嘴便討要十萬兩銀錢,你們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