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章 愚民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玉劍仙泰隆字數:2430更新時間:24/06/29 15:42:16
“聰明!”
李承乾大讚,看向蘇良嗣的目光也越來越滿意:
“兩位都是有才之士,應該明白如今大唐相比開皇年間還有很大差距。
不說其他地方,含嘉倉兩百五十九個糧窖至今還是滿滿當當,可見開皇時期是有多富庶。
我也沒多大志向,你要求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糧窖,讓庶民遇到災年也不至於餓死。”
“殿下仁德,吾等必將誓死完成殿下志向!”
“如此甚好!”
李承乾微微頷首:“交趾郡兩位可曾瞭解?”
“嶺南道交趾?”
“是!”
蘇良嗣脫口而出:“漢末士燮曾在此地傳揚儒學,當地風俗民情與大唐相差不大。
此地夷人雖經常反叛,不過影響不大,嶺南道將士足以平亂。
而且此地種植稻麥可做到一年三熟,糧食收穫比淮南道、江南道兩地還多。”
崔知溫也適時出聲:“嶺南叢林密佈,到處都是瘴氣,所以歷朝歷代一向以懷柔爲主。
只要當地不是扯旗造反,中原王朝也不想過多關心。”
“你們兩個是否願意去交趾?”
“願意!”
兩人異口同聲,沒有一絲一毫猶豫,士燮能去,他們有什麼不能去?
李承乾很滿意兩人的態度,笑着開口:
“那就蘇兄前往,交趾郡郡守一職就給你了,你先在斧人館住下,順便做些準備。
等阿耶東征後,你便啓程前往交趾,記住,安全第一!”
“郡守?”
蘇良嗣兩人瞪大了雙眼,臉上滿是不敢置信:
“太子殿下,我無功無勞,如何能擔此重任。”
“那地方已經相當於流放了。”
李承乾擺了擺手,隨後將目光轉向崔知溫:
“崔兄,即日起你便是左春坊司議郎,伱的職責比蘇兄還重要。”
“敢問太子殿下,我的職責是掌侍從規諫,駁正啓奏亦或者其他?”
“流言蜚語知道嗎?”
“知道!”
李承乾對着王七招了招手,不一會兒一卷紙放在崔知溫面前。
“打開看看!”
崔知溫打開後快速瞄了眼,隨即又從頭認認真真看到尾。
見到這一幕,蘇良嗣滿臉好奇,礙於禮節,只能壓下心中躁動。
半晌之後,崔知溫滿臉驚駭的擡起頭:
“太子殿下,這需要的人力物力不是一點點,何以要花費如此大的代價。”
“不會太大!”
李承乾將紙捲起,隨後放在蘇良嗣面前:
“木製印刷術已經有了,新的紙張也有,退伍將士已經在安排,各地府兵也有人教導。
你要做的就是學習、校驗,爲將來掌控邸報做準備。
無事時就跟在我身邊,聽我吩咐即可。”
說完,李承乾轉頭看向蘇良嗣:
“蘇兄,交趾郡的稅收不必交到朝廷,全部截下用以支持崔兄。
邸報一事也可以在交趾試行,那邊與中原不同,你要利用邸報讓夷人徹底歸心。”
“行!有龍編侯士燮打下的基礎,教化一事並不難。”
“如此甚好!”
聞言,崔知溫臉色嚴肅看着李承乾:
“太子殿下,敢問如此做的目的何在?此舉並不能讓庶民吃飽穿暖。”
“是嗎?”
李承乾嘴角微微上揚:“崔兄,吃飽的前提是穩定,天下沒有戰爭。
庶民愚昧無知,容易受人蠱惑成爲刀子,有了這他們便能知道何朝廷之政。”
“商鞅言:民弱國強,民強國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老子言:常使民無知無慾,使知者不敢爲,則無不治。
以韓非子的六民,無不說明愚夫愚婦更有利於朝廷。
太子殿下何以要開啓民智?”
李承乾心中忍不住嘆息一聲,不管哪個盛世,也不管哪位皇帝,愚民政策貫徹始終。
他知道對於大一統封建王朝來說,減少動亂成本最低的方法便是愚民,就像宗族制,明知皇權不下鄉的危害,朝廷爲了減少制度成本也得用宗族制。
門閥士族、世家大族的危害歷代皇帝都知道,獨尊儒術的危害漢武帝也知道。
可是沒法,只有儒家的禮法才能減少制度成本,這是生產力的問題。
在生產力沒有提升前,宗族制就必須得進行。
看了眼崔知溫,李承乾決定教教這個年輕人:
“老子、商鞅所言無非是讓百姓迴歸質樸,也就是曾子所言的民德歸厚。
然而一千多年來時勢變化,父傳子、子傳孫,一代代生存經驗傳下來,返回質樸已經不可能了。
比如崔兄飽讀詩書,若你的後代將來變成庶民,會不會帶着一些你的生存經驗?”
崔知溫垂下頭顱,有些遲疑開口:
“應該會,可我是讀過詩書,那些庶民祖上不一定讀過書。”
“祖上沒出過權貴的,你覺得他們血脈傳的下來?
不說春秋戰國打了多少年,單單五胡亂華就死了多少漢人?
隨便找個庶民,只要他姓崔都有可能跟你同一個祖先,只是他們因爲各種原因把族譜丟失了。”
說到這,李承乾長嘆一聲:“別想着愚民,漢朝利用《天人感應》和《白虎通》愚民夠厲害吧!
遇到天災人禍,庶民活不下去,該反還是得反。
庶民活不下去,別說你是天子,你就是天,他們死前也要捅破這個天。”
見崔知溫兩人在低頭沉思,李承乾緩緩站起身:
“你們好好想想,愚民是愚民,民德歸厚是民德歸厚,兩者天差地別。
你們都是士族出身,自小便無視庶民,可以接着無視,但是不能愚弄他們。”
“是!”
李承乾並不擔心他們會剝削庶民,對於士族來說,貪污那是最沒品的事,被其他士族知道,一輩子都要被嘲笑。
而此時,趙國公府邸內,長孫衝將李承乾所說的話複述一遍給長孫無忌:
“父親,兒覺得太子所言有理,有些事不能起頭。
既然有了法子,不必再從《括地誌》下手。”
長孫無忌沒有回話,而是反問道:
“太子殿下還在釣魚?”
“是!上次麗質和城陽公主去東宮也是在釣魚,聽說已經入迷了,就跟吃寒食散那些人一樣。”
“看來是我多慮了!”
長孫無忌拿起筆在紙上寫下露布兩個字,隨後陷入沉思:
‘露布改制是蘇勖提出來的,若是利用露布和佛門,不管是功是錯,蘇勖都不可能待在長安了。
沒有蘇勖這個十八學士在背後出謀劃策,魏王便是斷了一臂。
可是這麼做魏王還是有機會,沒有《括地誌》來的簡單方便。
用《括地誌》太子一定會出手,他從來言出必行。
起兵造反都能說成演練,區區《括地誌》想來以他的聰明,保住《括地誌》是沒問題。
難辦了!早知就不去找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