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有辮爲難民,無辮爲順民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傲骨鐵心字數:2158更新時間:24/06/29 15:32:02
張煌言一直是錢謙益“楸秤三局”戰略的積極實施者,前後四次率軍進入長江,對閩浙江南沿海地區的水文地理也是瞭如指掌,可以說是個活地圖。
而其政治資歷和威望已是當世第一人,無論是夔東的三位老帥還是韓王、東安王,又或在臺的魯世子、寧靖王、瀘溪王、巴東王等明朝親藩宗室都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張煌言更是事實上的明兵部尚書,按傳統“體制”觀念,他這個“本兵”地位甚至還在郡王鄭經之上。
故而若張煌言能放下同鄭氏父子的“隔閡”前往臺灣輔佐鄭經,必然能使鄭經於“三藩之亂”時採取的應對措施向更積極的方面轉進。
以張煌言的大局觀,縱是無法勸說鄭經揮師北上重演其父的長江之役,至少也能避免鄭、耿交惡,從而不使在東線獨力作戰,抵禦清東南集團的耿精忠迅速垮臺,繼而影響到與清西線集團對峙的吳周集團。
在自身不夠強大,短期內也無法左右局勢的前提下,王五必然要走務實路線。
盡一切可能減少反清集團的內耗,將各方勢力引領到共同對清這一大方向上,就是他現在必須要做的事。
不管成與不成,事情走向又是否如自己所期盼那般,他都要嘗試。
做了總比不做的好。
事實上勸說張煌言到西山同三位老帥、韓王他們會合,與大局並無多少作用。
因爲以西山根據地目前現狀,只能以維持二字形容,想要有所發展、突破,無疑癡人說夢。
張煌言去西山後,最大的可能就是同洪育鰲一樣,鬱悶不得志。
畢竟,他是正統明軍的代表,而三位老帥領導的明軍是由當年“反賊”大順軍改編而來。
正統明軍的代表怎麼可能取得老順軍的指揮權。
所以,勸說張煌言去臺灣利用自身影響力左右鄭經的決策,才能最大程度發揮這位當世第一人的政治影響力。
鄭經之所以後來屢屢犯蠢,除跟其出身“海盜世家”目光不夠長遠,做事喜歡先考慮自家得失有關,也是與其部下沒有帥才有關。
劉國軒、陳永華、馮錫範這三位被稱爲“臺灣三傑”的鄭軍主要謀臣將領,都不具備優秀的參謀能力。
劉國軒、陳永華二人還稍好些,那個馮錫範就差的多了。
王五依稀記得鄭經和耿精忠鬧翻原因似是耿精忠手下一個將領想投降鄭經,鄭經擔心接受此人投降會影響同耿精忠的盟約,馮錫範卻拼命勸鄭經納了那耿部降將,以此壯大地盤。
結果導致鄭、耿分裂,旋即爲清軍所乘,東南抗清鬥爭爲之失敗。
不客氣的說,鄭氏集團的幕僚們很像倭國昭和時期的參謀,只圖眼前利益,不考慮長遠。
因而,王五就要力勸張煌言這位有大局觀,也有統帥能力更能震得住場子的人前往臺灣輔佐鄭經。
只是這需要張煌言自願前往。
在此之前,張尚書同臺灣鄭家父子合作一直是不愉快的,其領軍脫離鄭氏於浙江獨立作戰,也是因爲鄭經不肯奉魯監國繼統以延明祚,導致永曆父子一死,明室再無天子號召天下。
因而現在勸張煌言放下同鄭家的“前隙”前往臺灣,王五心中也沒底。
帶着忐忑之心見到張尚書時,這位大明朝的“本兵”正與總兵郭法廣、參將魏大龍、參軍徐元耕等人吃早飯。
很簡單的早飯——一鍋魚蝦粥。
說是粥,鍋裏魚蝦倒是挺多,米粒卻是不見幾個。
這是因爲清廷的遷界禁海導致明軍嚴重缺糧,且無法從陸地獲得補充。
所以每餐基本都是食海里魚蝦,難得吃到大米蔬菜。
由此也導致張煌言部明軍將士有不少人看起來都是病怏怏的。
王五懷疑敗血症可能在張部有較高的發病率。
“耀武來的正好,嚐嚐這海里的鮮味。”
總兵郭法廣笑呵呵的起身舀了一碗粥遞到王五手中,王五也沒客氣隨手接過“咕嘟”先喝了一口,立時覺得味道無比鮮美,食慾大開之下拿起筷子津津有味吃了起來。
見王五如此,參軍徐元耕不由笑道:“王兄弟若跟我們這般天天吃這海里的東西,怕是難以下口了。”
這倒是實話,縱是天天澳龍、象拔蚌,也有吃膩的時候,況餐餐都是這些東西。
張煌言放下碗,看着王五及隨員腦後的辮子若有所思。
關於王五降清的前因後果,羅子木昨天就同張尚書講了,也將西山忠貞營的情況一一告知。
另外帶來了韓王和洪部院給張尚書的書信。
這是張煌言時隔五年再一次收到大陸明軍的消息。
消息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
不好原因是夔東根據地如今就剩李來亨的茅麓山,可謂是巴掌大的一塊地方。
十三家如今也僅剩李、郝、袁三家,殘兵加一起也不過五六千人。
比之他這裏好的有限。
不壞的原因是前番忠貞營在茅麓山取得了對清京營八旗和陝西綠營的兩次重大勝利,殺傷清軍不下萬餘,有力打擊了清軍囂張氣焰。
只不好不壞等於相抵消,眼下形勢仍是岌岌可危。
王五見張尚書盯着他的辮子看,忙放下碗欲解釋,張煌言卻擡手示意他繼續吃粥,笑了笑道:
“我非食古不化之人,隱忍以待時機反正本就常事,之前便有江南吳勝兆、大同姜襄、江西金聲恆、王得仁、廣東李成棟、山東李化鯨、潮州郝尚久等忠臣義士先降後反
你的事情子木同我講了,既然韓王殿下同虎帥他們並無意見,我又有什麼可指責的。當年隆武皇帝便曾言有發爲順民,無發爲難民,只要心中存忠貞,何須計較有辮無辮。”
王五知張煌言說的這些人都是甲申、弘光年間便降了清廷的明朝將領,但幾年後就陸續反正,於大江南北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綠旗大反正”運動,險些顛覆滿清江山。
又見張煌言對其剃髮並無厭惡,當下便要開口以表心意,張煌言卻問了他一句:“若清廷不削藩,吳三桂亦不反,你打算將這辮子一直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