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掛印總兵節制右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傲骨鐵心字數:2349更新時間:24/06/29 15:32:02
各位賢達,求點月票!
看在五哥的份上,拜託!
正月十五,元宵節。
茅麓山根據地卻沒有任何節日氣氛,所有人都在加緊戰備,以應對清軍即將對根據地發起的大規模攻勢。
同時北上入陝的戰略已經傳達至千總一級軍官,李來亨命左都督郭升、前軍都督餘加日着手軍民轉移一事。
並命總兵高國玉、王希忠二將率1500官兵加強紗帽山寨的守衛。
此寨控扼明軍通往北邊原始森林的關鍵道路,若是丟失,明軍便無法經鄖陽北上入陝。
當日勸進,儘管三位老帥同監軍潘公公等苦苦勸說韓王以天下爲重,但韓王依舊拒絕稱帝改元,堅稱他日驅逐韃虜者爲天下共主。
並稱衆人若再相逼,便以死明志。
衆人見狀無奈,勸進遂罷。
王五雖然失望覺得韓王沒有擔當,不肯爲天下人擔起責任來,但細細一想,韓王此舉也是相當睿智的。
畢竟誰都清楚不管韓王當不當這個天子,將來能否復國成功,他都是“傀儡”。
原因很簡單,在這茅麓山堅持抗清的其實都是原大順軍。
革了崇禎命的大順軍餘部真把韃子驅逐了,誰還願意承認朱皇帝?
所以爲免將來尷尬,韓王這才拒辭帝位。
一句恢復中華者爲社稷共主,也彰顯了這位韓藩胸懷,合了“國可亡天下不可亡”的抗爭精神。
只要這天下不淪於滿洲胡虜之手,誰當皇帝都可以!
可想,將來不管這支最後的明軍能否復國成功,於他韓藩都會善待。
勸進擱淺,老帥們的目光自然是聚焦到了如何應對清軍大舉來襲上。
爲了提高明軍戰鬥力,統一號令,郝搖旗意恢復當年順軍舊制,分設左(輔)、中(吉)、右(翼)、前(鋒)、後(勁)五營。
前營用黑色旗纛,後營用黃色旗纛,左營用白色旗纛,右營用紅色旗纛,中營用青色旗纛。
虎帥李來亨欣然同意。
其部有官兵8500人,袁、郝兩位老帥殘部不足2000,王五同劉亨自巫山帶來的將士經兩場惡仗,由原先的4000餘下降到了2500餘。
明軍總兵力連同輕傷員加在一起,最多13000人。
三位老帥同監軍潘公公商議了下,決定將袁、郝兩部統編爲用白旗的左營。
將王五部編爲用紅旗的右營。
李來亨部則統編爲前、中、後三營。
俘虜的穆生輝部清軍有1800餘人,由實力受損的左、右二營瓜分。
左營分了1000人,餘下800多歸了右營。
在右營指揮人選上,皖國公世子劉亨再次推讓。
李來亨遂以欽命提督御營各省兵事大將軍一職,授王五掛印湖廣總兵銜以節制右營。
右營防區爲碑亭寨及相鄰的龍口寨。
又因碑亭寨直面清軍排樁防線,故王五帶右營2000人於此駐守,餘千餘人連同家眷、女營由劉亨帶領駐防龍口寨。
袁、郝兩位老帥同家眷、百姓則遷往青龍、張家灣及附近兩個小寨安置。
其餘各寨由李來亨部駐防。
韓王與安東王依舊同郝搖旗駐於青龍寨。
重病的部院洪育鰲則被李來亨請到主寨專人照料,監軍潘公公也隨之前去。
因當年對李來亨有愧,洪部院不好意思去主寨,李來亨知其心思親自上門勸說,洪部院這才放下心結前往主寨。
部署妥當後,王五即帶人加強碑亭寨防御能力,原駐守此寨的李復國部已經奉命遷往鳳凰寨。
其實寨中防禦並無特別需要加強地方,因爲本就是地形險要之處,清軍若要強攻必得攀崖爬坡。
再有從清軍繳獲來的火炮助戰,王五覺得清軍想要從他的地盤過去,不丟下幾千具屍體就有點看不起他王耀武了。
期間卻與寨中一個世外高人相談甚歡。
準確說,是個道號“浮塵子”的道長。
據寨中百姓說這位浮塵子道長是打湖南過來的,是當地有名的真人李純陽的弟子。
永曆八年清軍攻入湖南時,李純陽道長率道觀3000弟子下山抗清,結果因寡不敵衆被清軍重創,李道長本人也於此役陣沒。
隨師傅下山殺敵的浮塵子也受了重傷,被幾個師兄弟擡回道觀後,竟發現道觀已經被人佔領。
不是清軍,而是一羣頭上沒毛的鄉民!
這幫鄉民見浮塵子等人都有傷在身,貪圖道觀財產竟用鋤頭農具將浮塵子的師兄弟打死,若不是浮塵子命大怕也慘死當場。
師傅、師兄弟皆慘死,道觀又被那幫歹毒鄉民佔據的浮塵子無處可去,流落湖南各地以給人卜卦爲生,後聞湖北夔東有明軍活動,當即前來投奔。
於這茅麓山一呆就是十年。
起初,王五對這浮塵子也沒什麼特別感覺,甲申國難以來,僧道抗清的好漢彼彼皆是,並不稀奇。
前世之時,也有道士下山抗日的。
接觸之後,卻發現這位道長有點意思,竟是十分瞧不起讀書人。
尤其是秀才。
動輒就是仗義多是屠狗輩,讀書多是負心人,張嘴便是天下讀書人都該殺。
說什麼弘光元年明朝還沒亡,半壁江山猶在時,那北地的秀才們就一個個跑去北京參加滿虜的科舉。
在此之前,這些個秀才哪個不是義憤填膺,憂國憂民,平日不是寫詩痛罵東奴殘暴,就是聚會高呼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恨不得書生從戎,馬革裹屍。
結果滿虜一說開科舉,這幫秀才便屁顛顛的去考滿虜的試,做滿虜的官。
當真是無恥透頂!
所以浮塵子的觀點是甲申以來,大明不是亡於兵,而是亡於那幫替滿虜爲虎作倀的讀書人。
聽着有點偏激,肯定不夠客觀,畢竟忠於明朝的讀書人也有很多。
但也不是沒有道理。
那曲阜的衍聖公孔家就是此類人的代表。
亡國也好,亡天下也好,只要有官做,聖人便依舊是聖人,聖人子弟也依舊是聖人子弟。
儒學不亡,胡就是漢,漢就是胡。
哪來的亡天下。
生生不息,沾沾自喜。
典型的阿q精神。
這類人,永不絕也。
感慨歸感慨,王五當然不可能同浮塵子一樣偏激,交談中將關帝廟勸進韓王一事同這位道長講了幾句。
不想浮塵子聽後,卻是哂道:“以貧道來看,那位韓王爺也是小氣了些,既言恢復中華者爲天下共主,何不若直接傳檄兩京十八省,不論何人,不論過往,入燕京正衣冠便可爲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