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二十九、書劍河心亭之盟

類別:玄幻奇幻 作者:荒鬥字數:3564更新時間:24/06/29 14:29:27
    顧玉成與楊皇矣心照不宣,經過一系列交談與接觸,二人已在心中將對方引爲知己。

    所謂“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便是如此。時間,無法衡量感情厚薄。

    再次上路,二人便很是自然的並排而行。

    楊皇矣看了看山林,對顧玉成說道“南三省這種地形,山林蔥鬱,寶馬遠比飛禽更適合趕路。——再過稍許,我們就能到拒外路的傳送陣,到時候直接傳送到楚宋省。”

    顧玉成微微一滯“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分別了。”

    楊皇矣也有些嗟嘆,旋即笑道“昌黎省有這樣一句詩,叫‘江山有宴不老去,紅塵做客總相逢。’”

    顧玉成呢喃道“紅塵做客,總相逢……總相逢啊。是啊!——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聽得楊兄一席話,頓覺天地開闊!”

    楊皇矣道“且行。”

    顧玉成於是點頭道“且行!”

    二人的樣子,把楊四方看的驚訝無比。

    這時與楊四方趕前趕後的王之韋見楊四方震驚模樣,竟有些暢快的解釋道“顧大哥確實是一個能讓人親近的人。”

    楊四方被王之韋一說,感覺王之韋好像在說自己沒見識般,耍起脾氣來“哼!——我又沒問你!你說什麼?”轉身便向前離去。

    王之韋被嗆了一頓,面色一僵,卻也不再尷尬,而是駕馬前行,心中呢喃“女子何必如此兇呢……”

    這時顧玉成與楊皇矣閒聊起來。

    “不知楊兄去楚宋省是爲了什麼?”顧玉成此刻與掠陣已有默契,也敢放心在騎行中閒聊。

    楊皇矣感慨道“本想着留顧兄在楊家,一併去楚宋參加一場會盟。奈何顧兄心有掛念。

    不過顧兄既然問了,我也有心要說,就與顧兄你好好說一說。”

    “這件事,還是我南三省發現的。北宗雖有察覺,不過也不太重視。”楊皇矣回憶道,隨之問向顧玉成“不知顧兄可知主客門?”

    顧玉成搖搖頭,見楊皇矣流露出失望神情,問道“這主客門,可是南三省大宗?”

    楊皇矣看向顧玉成,旋即說出一個令顧玉成震驚的事情“從前在大明朝有一句話,叫‘散家兩戶,南北對宗’。這散家,指的乃是白衣徐門與大陳通天宗,而這南北對宗,便是,中天省與我南方主客門!”

    顧玉成精神一振,頓時重視起來“主客門!到底什麼來頭?”

    楊皇矣追溯道“主客門最遠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末,與那大陳通天宗不分軒輊。

    可惜通天宗乘上了至尊講道的風勢,屹立至今。而主客門卻爲曾經的一場浩劫,遲遲走不出頹靡。”

    顧玉成心中震撼,無論是那白衣徐門,還是大陳通天宗,就連現在講述的主客門,顧玉成都是一無所知。

    顧玉成再次意識到自己的孤陋寡聞。

    楊皇矣接着說道“那浩劫還要從明末大旱說起,主客門爲救下無辜百姓,老祖半聖墨微犧牲自己,睡死過去,導致主客門失去至高戰力,最後在歲月中越發傾頹。”

    “而主客門的覆滅,南三省有太多說法……”楊皇矣思考許久,吐出自己的想法“南三省大多人都認爲主客門覆滅是北方四大宗門聯手對南方的一場打壓,但在我眼裏,四大宗門雖然不堪,但不會蠢到冒天下之大不韙去覆滅主客門…除非,主客門自己也有弊病在身。”

    顧玉成在等待着楊皇矣接着說下去,然而楊皇矣卻緘默了。

    於是顧玉成退讓自己的好奇心,給楊皇矣足夠的時間。

    果然,楊皇矣還是開口了“主客門的覆滅,實際上南北有很大的分歧。——我想以我的角度來講給顧兄,或許會先入爲主。顧兄日後也可以自己去民間聽聽。”

    “我現與顧兄好好說一下楚宋省的事情吧。——我們說的主客門,就在楚宋省。

    前段時間,楚宋省玉陽觀發現了主客門的遺址。而楚宋省最大宗門落花臺臺主江從法不久前喪子,其餘子嗣兄弟鬩牆,鬧了起來。於是這主客門的遺址便由玉陽觀主導掌控。”

    “但是玉陽觀一個人也吃不下主客門的遺址,或者說玉陽觀也不敢當着南省所有宗門面整個吞下主客門遺址。

    因此玉陽觀在乾元路舉辦了一場書劍河心亭會盟,邀請南三省各路人馬一同商議主客門的遺址。我們這次去楚宋省,爲的就是主客門遺蹟。”楊皇矣突然笑道“說實話,這段時間裏謝家的人一個接一個的死,甚至有過一天兩名長老遇害。我楊家甚至都想要結交結交那兇手了,實在是暢快。”

    “這件事謝家一直懷疑是我楊家爲了主客門遺址做出來的。我楊家沒有做,也不屑去做。”楊皇矣沉吟道“這也是爲何顧兄會看到,謝家人連自己臉都不要了,也要把謝無會掛在拒外城外,來羞辱楊家。無非惱羞成怒罷了。”

    說到興起,楊皇矣大笑起來。

    笑着笑着,楊皇矣便止住了,盯着前方端詳起來。

    看了片刻,楊皇矣回身喊道“停!”

    楊家隊伍頓時停下來。

    顧玉成看着周圍木繞青圍,一片樹木的樣子,不禁開口問道“楊兄,怎麼停下來了?”

    楊皇矣上前一步“到了。”

    “到了?”顧玉成完全看不出絲毫端倪。

    楊皇矣點點頭,指向四周“陣法周圍樹木有特殊的排列。——走吧,我們進去。”

    說着,楊皇矣取出一塊菱形。緩緩送到一羣樹中,不偏不倚正在在中央。

    一剎震動,靈力盪漾,陣法激活,衆人陸續走了上去。

    很快,陣法緩緩停轉。顧玉成心中一震。

    楊皇矣率先策馬而出,轉身對着顧玉成說道“顧兄,此刻天色已晚,不如今日先隨我等去休息一晚,明日再各自上路?”

    顧玉成看了一眼天,確實已是斜陽時分,於是徵詢着看向王之韋,王之韋同樣點了點頭。

    “那就麻煩楊兄了。”顧玉成謝道。

    楊皇矣擺擺手“這算什麼,走吧。”說着便帶領顧玉成一同向前趕去。

    一邊趕路,楊皇矣一邊向顧玉成介紹楚宋省“這楚宋省,共五路,有三家勢力。

    落花臺昭關路、漁辭路——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路。

    玉陽觀海寧路、乾元路,以及一個白家存胥路。”

    “其中昭關、漁辭最爲富饒。”正說着,衆人便路過一處山谷。

    顧玉成經過山谷,只覺暖風從身邊泄出,如冬日之陽,烘的人直覺暖洋洋。

    顧玉成偏頭看去,露出疑惑神色。

    楊皇矣見狀,也望去,旋即問道“顧兄也會用劍?”

    顧玉成連忙搖頭“不不,我只是覺得這山谷有些奇怪,忍不住多看了兩眼。”

    楊皇矣解釋道“這是一處劍冢。”

    “劍冢?”顧玉成心中來了興趣。

    楊皇矣指着山谷說道“這山谷原是楚宋第一劍客一劍劈出來的論劍臺,石爛雲枯,歲月更變下,最後化爲了谷,實乃埋劍之地。

    無數劍客來到此地感悟劍意,也有無數劍客

    把自己的劍留在劍冢內。最後林林總總,留下七十二把寶劍。

    因而此地被人叫作七十二劍冢,又喚作玉符劍冢。

    對了,漁辭路之所以叫漁辭,便是因爲那第一劍客配劍名叫漁辭。”

    顧玉成一愣“這劍客這麼有名?爲何我沒有聽說過?”

    楊皇矣旋即笑道“這劍客乃是萬年前的人物,連名字都失傳了。——當初這無名劍客來到楚宋省磨礪劍法,最後在漁辭路聽聞伍子胥贈劍漁翁的故事,當場頓悟,領悟了‘辭劍七十二式’。

    隨後開闢劍谷,邀約天下劍客論劍。天下人原本不以爲意,直到當時南省第一劍客敗在辭劍第六十六式下,天下人遂驚動踊躍,無數人蜂蛹而至,然而沒人能挺得過辭劍第七十式。”

    “漁辭劍遂天下聞名,與雍都、應天同稱天下三劍。漁辭路也由此得名。”楊皇矣指着劍冢說道“玉符劍冢內,劍陳刃埋,傳聞最深處便是漁辭劍,可惜至今沒人見到過漁辭劍。

    從最深處向外,埋着七十一把劍。每一把劍之側皆有一塊玉符,刻畫着曾經持劍人的劍意,只有與劍意共鳴的人,才能點亮玉符,取出配劍。至於還不還回去,那就另論了。”

    顧玉成看向劍冢,感慨道“這劍冢竟給人一種暖如春,柔似柳的感覺。”

    楊皇矣眉頭一皺,驚訝問道“顧兄未進劍冢,竟能感受到劍冢的氣息?”

    顧玉成遲疑稍許,點點頭。

    楊皇矣於是感慨道“看來這劍冢乃是顧兄的福地啊。——顧兄現在這樣子,是與劍冢內的劍有了共鳴。”

    顧玉成驚訝至極“可我根本沒有練過劍啊。”

    楊皇矣搖搖頭“這不代表顧兄與劍無緣……”看着顧玉成,楊皇矣提議道“不如顧兄進入看看?”

    顧玉成一愣,猶豫稍許,搖搖頭說道“我所修煉的,已經夠多。還是不用了。”

    楊皇矣聞言有些惋惜,但也沒再說什麼。

    衆人繼續向前走。

    然而顧玉成剛走幾步,便感到有一種吸引力在牽引着自己。

    越是遠離劍冢,這股吸引力便越強。

    如同在太一宮中對木離的感應。

    顧玉成左右思考,最後來到楊皇矣身旁“楊兄!我感覺不對勁。”

    楊皇矣問道“怎麼了?”

    顧玉成開口解釋道“那劍冢對我的吸引越來越強了。我總感覺有不對勁的地方。——看來我要進去看看了。”

    楊皇矣直接點頭“走!我陪你去看看。”

    這時楊四方不樂意了,嗔怪道“大哥!書劍之盟馬上就要舉辦了。

    那劍冢你也沒進過,能有幾十年沒有人再進到深處了,你現在冒冒失失跟他進去了,一旦耽誤時間怎麼辦?”

    楊皇矣瞪了一眼楊四方“以我的修爲,還能有什麼事不成?”

    楊四方被訓斥,顯然不服氣。

    楊皇矣也不理會,轉頭對顧玉成說道“走!一起去看看!”

    顧玉成見狀連忙止住楊皇矣“楊兄好意,玉成心領了。只是正如令妹之言,一旦耽誤了你的事情,那就不好了。我一人進入即可。”

    楊皇矣握住馬轡,沉思須臾便說道“這樣吧,我也不隨顧兄進去,且在山谷外等上一夜,休息休息。

    若明日顧兄不出來,我們也就自行離開了。”

    顧玉成見楊皇矣執拗,也不好拂了楊皇矣好意,於是點頭說道“好吧。”

    一行人又調頭轉向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