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北海國有大賢,可解子脩之憂【大章求訂閱求月票】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鳳雀吞龍字數:4448更新時間:24/07/03 10:47:39
    針對青州歸屬權的問題上。

    曹昂與孔融達成了共識。

    決定架空並廢置掉此時在任的青州刺史焦和,轉而換上曹昂中意的人選,從而有利於曹家徹底的掌控青州。

    在如此意見一致的前提下。

    接下來的半個時辰。

    談話氛圍可以說是相當融洽。

    實際上差了一輩的倆人,針對着如何剝奪焦和的權力,又怎樣改造青州的郡縣格局,促使地方上各級勢力改換門庭,於書房中進行了一番友好會談,將諸多細節給祕密磋商了出來。

    曹昂是實力的代表,他手中握有強悍的硬實力,凡兵鋒所指,刀鋒所向,幾乎沒有人能夠抗衡他的威壓。

    而孔融則是本地官員的代表。

    相較於曹昂的硬實力,他在軟實力方面明顯很有優勢,以什麼作爲突破口,從哪個方向開始瓦解反對勢力,哪還會有比本地人更門清的呢?

    如此裏應外合之下。

    焦和就是想不廢也難,青州和兗州並作一塊,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

    半個時辰之後。

    天色漸漸昏暗,風雪也陡然變大了起來,即便書房門窗禁閉,陣陣寒風也依舊順着間隙,嘶吼着衝了進來。

    讓孔融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見到如此情形。

    曹昂不由的站起身來,對孔融拱了拱手,而後溫聲笑言道。

    “文舉公,天色已晚,此地寒陰氣重,我看咱們今日就暫且說到這裏,待改日再另行詳談,不知您意下如何?”

    如此言語落在孔融耳中,簡直如同天籟,令他整個人如蒙大赦。

    當即便隨同起身。

    緊了緊身上的衣服之後,對曹昂乾笑着說道:“我過往處理公文,向來是在府衙之中,書房也不常用,故而一時沒想到讓下人備好爐火。”

    “不過正如子脩所言,天色已晚,你遠道而來,合該早些休息才是,諸事便按照你我方纔所言行進。”

    “你且儘快想個人選出來,我會替你把他推上臺前!”

    這是二人早就約定好的事情。

    因此曹昂點頭表示知曉。

    只是正當他打算推開門出去時,卻又如神來之筆一般,腦海中靈光一現,隨即轉過頭來向孔融詢問道。

    “文舉公,青州雖不算大,但也有六郡之地,各縣邑城池六十餘座,想要讓這六郡數十縣運轉如初,自上而下就需要大量的官吏。”

    “而想要讓青州蒸蒸日上,保證安穩如山,那麼就更需要人才,以大量的人才充斥於地方,方爲長治之計。”

    “只是以青州如今的境況,屢經戰亂,頻遭劫掠,大量的有才有識之輩,都爲避戰亂之禍而逃到其他州郡,以至於州中能人志士空虛。”

    說到這裏。

    曹昂略微頓了頓。

    接着誠心請教道:“若是花上三年五載,這些避禍於其他州郡的人才,自然會逐漸返鄉迴流,但眼下時間緊迫,實在等不了這麼久。”

    “而我曹家麾下雖有不少能人,但管理兗豫二州,也只是堪堪夠用,實在尋不出更多的人來管理青州。”

    “文舉公德高望重,聲名享譽一方,且久在青州之地,想必也熟悉境況,不知可有何妙策良方否?”

    …………

    人才空虛,管理乏力。

    這正是之前困擾曹昂的問題。

    如果這個難處不解決,那就必須倚仗於地方上的勢力來自治,官員也得從地方上的宗族勢力中挑選。

    這不是曹昂想看到的。

    畢竟地方上的官員少一些宗族背景,曹家對青州的統轄才能更緊密。

    而孔融在聽到曹昂的詢問後。

    先是愣了愣神。

    然後眉頭微皺,右手支在下巴上,時不時的捋動兩下鬍子,另一只手則背在身後,手指無意識的擺動着。

    一副陷入沉思之中的模樣。

    如此半晌過後。

    孔融才放下了右手,接着擡頭看向曹昂,語調和緩而有力的陳述道。

    “子脩!你的意思我明白,不過要說可用之人,我手底下也沒幾個,實在騰挪不出幾個可用之士。”

    “況且青州久來疲弊,戰亂頻發,郡縣殘破不堪,人才向南或向西逃亂,這些都是實情,想要從這些方面想主意,一時半會是做不到的。”

    就在曹昂對此不抱希望,認爲作爲本地派官場大佬的孔融,也無計可施時,孔融卻突然話鋒一轉。

    “不過我雖無計可施,但有一人卻能解你眼下之困局,若是你能夠親自前往見他,並以言語說服之。”

    “那彼時你想要多少人才,他招招手或是書信一封,就能爲你招來多少人才,充實青州郡縣,可謂綽綽有餘!”

    …………

    話音剛落。

    曹昂眼睛頓時“騰”的亮起。

    臉上閃過一絲興奮的神采。

    孔融也算是有幾分德行操守的人了,不可能胡言亂語誇大一氣,他既然這麼說,肯定是有幾分依據的。

    想到這裏。

    曹昂當即拱手追問道:“是何許人也,這般神通廣大,想來也是天下聲名不菲之輩,還望先生賜教!”

    孔融臉上露出神祕的笑容。

    並沒有立即揭曉答案。

    而是領着曹昂,快步來到書房的主案前,隨後從桌上抽出一幅地圖,平鋪着攤開在曹昂眼前。

    “子脩可知康成公否?”

    曹昂先是一滯,思維一閃而過,而後又飛快的點了點頭。

    “您說的可是名滿天下,聲動四方,注百家之學說,所擅所學博如煙海,有學究天人之稱的鄭康成?”

    見曹昂知道此人。

    孔融滿意的微微頷首。

    接着一手點在地圖上,位於北海國境內的高密縣,隨即向曹昂解釋道。

    “康成公享譽四海,畢生都在鑽研學問,其門下弟子不計其數,經其教導而出的人才更是數不勝數。”

    “如今他便隱居在高密縣之中,每日裏著書立說,研習各家經典,不問世事,不好名利。”

    “若是子脩能夠親往高密縣,無需做的太多,只要能夠讓康成公鬆口,爲你召來一批弟子。”

    “這些學生便是在千里萬里,大部分也都會返回青州的,到時候青州無才士的窘境,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

    聽着孔融暢談前景。

    曹昂並沒有露出如之前那般,聽到答案時的興奮和喜悅之情。

    蓋因這個答案背後所代表的主人,其難度實在是有些太高了。

    所謂鄭康成者,就是鄭玄。

    這位可是正兒八經的頂級大儒,說他名動四海,享譽天下,這可沒有半點誇張,描述的非常貼切。

    首先,鄭玄此人和盧植乃是師兄弟,二人曾一同拜入大儒馬融門下學習,而且各自學有所成。

    以盧植如今的身份和地位,鄭玄能夠與其等同,由此便可知這位康成公的地位,也是絕對不差的。

    除此之外。

    鄭玄在拜師馬融之前,還先後在好幾位大佬門下學習過,而且研究的方向還不一樣,也都學有所成。

    包括古文經義,讖緯之學,乃至於數理之術,甚至連天文氣象,這些鄭玄都極其擅長。

    是當之無愧的集百家所長,全面發展,全面精通的多邊形大佬。

    後世對這位大佬有極高的評價。

    認爲鄭玄畢生致力於註釋儒家經典,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兼而用之,博採衆長,其整理的古代文化遺產,讓經學在他這裏進入了小統一時代。

    唐宋等朝都對其有極高的讚譽,尊其爲先師,配享孔廟,由此便可知鄭玄此人的地位和實力。

    ……

    所以孔融說的並不假。

    只要能夠說動這位大佬,都不需要將其招攬到自己麾下,只要鄭玄願意出面,哪怕只是寫幾封書信。

    都足夠解決曹昂遇見的問題了。

    畢竟其門下學生弟子不計其數,同一時間段同時存在數千人,那都是常規情況,更別說已出師或者半道畢業的。

    即便除去那些聯絡不上,或者學識一般,只做掛名,以及殘老病死之輩,爲曹昂找來個二三百人。

    那都是談笑之間。

    更別說眼下曹昂頭一批,並沒有這麼大的人才缺口,能有幾十個都夠了。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裏。

    回報高意味着難度大。

    想要說服這位,那困難程度簡直比山還要高,甚至曹昂覺得自己除非動用武力威脅,否則沒辦法讓鄭玄配合。

    畢竟史書上記載的清楚明白。

    鄭玄鄭康成淡泊名利,不喜任何功名利祿之事,這可不是爲了凸顯他的清流名聲,而故意寫上去的。

    鄭玄是確確實實的淡泊名利!

    人家壓根就不愛做官,甚至連漢靈帝,幾次三番的請他前往洛陽當官,鄭玄都是理都不帶理一下的。

    朝廷中的各路大佬想要請他出山,鄭玄都只是一味的拒絕。

    連帶着後來大將軍何進掌權時,請他入京爲官,郡縣上強行逼迫,鄭玄不得不動身前往。

    結果當天拜見了何進之後,還沒等何進授予他官職,這老同志第二天就收拾鋪蓋,偷偷的跑路了。

    可見其心思之純粹。

    就這樣的人。

    曹昂能夠用什麼樣的辦法說服他,令其心甘情願的配合呢?

    這就是曹昂爲之苦惱的地方,也是他在得到確切的答案後,臉上喜色蕩然無存的原因所在。

    …………

    書房中沉默了好一會兒。

    如此詭異的氛圍。

    讓孔融也察覺到了,曹昂臉上那略帶幾分猶豫的神情。

    心下只是稍一琢磨。

    便已知道關節所在。

    當即收斂了面上的笑容,拂了拂自己寬大的袍袖,接着長嘆了一聲,聲音悠然平靜的勸說道。

    “子脩,康成公不喜利祿之事,對於武力威脅更是無動於衷,以強權強迫的話,或許能令其就範一時,但終究會離心離德,從而逃之夭夭。”

    “所以若想得到其出手相助,非得以言語說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之心甘情願不可。”

    “我知此事頗爲不易,但已是當下最有可能實現,且來的最快最便利的方法了,相較於餘者無計可施,這反倒是眼下僅存的上佳選擇。”

    “所以依我之見,子脩不妨想好了言辭對策,再動身去往高密,彼時大膽一試,能成自然是再好不過,若是成不了,咱們再另尋他法。”

    孔融非常認真的給出了建議。

    如此老成之言。

    讓曹昂不由連連點頭。

    “文舉公所言甚是,此行我會周密籌劃一番,再行動身出發,無論如何,也得從康成公那賺幾個弟子過來。”

    曹昂嘴上這麼說。

    但其實心裏已經在琢磨着。

    倘若真的無法說服鄭玄這老同志,那自己究竟是綁,還是不綁呢?

    此行高密,究竟是以說服其招來學生爲主要目的,還是連帶着鄭玄一起打包,師徒一塊帶走爲好呢?

    畢竟鄭玄似乎挺高壽的。

    今年就已經六十五歲左右了,按照歷史的走向,他最少還能再活八年,這樣漫長的一段時間,都足夠曹昂將天下十三州,統一兩個來回了。

    所以強行綁走,倒也不是不行。

    畢竟強扭的瓜雖然不甜,但是解渴啊,花些時間,品種改良一下,那就是不甜也要甜了。

    …………

    此事商定之後。

    曹昂沒在書房繼續呆下去了。

    與孔融一前一後離開了屋子,互相客套了幾句,隨即各朝一邊離開。

    只是走了沒幾步遠。

    曹昂就突然停下腳步,隨後轉頭看向孔融那逐漸遠去,並漸漸消失的背影,臉上露出了幾分思索的神色。

    不得不說。

    孔文舉這老小子,在確定了立場,選擇改換到曹家門庭之下後,做起事來還真是盡心盡力。

    不論是出主意還是拿建議,都沒有半點藏私,可謂是毫無保留。

    這給曹昂還真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儘管他知道,孔融之所以這樣不遺餘力,根本原因還是支持曹昂的話。

    有誅滅董賊,救出天子百官的希望,這讓孔融這位保皇黨看到了光明。

    但曹昂還是想着。

    日後孔融若是與曹家的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衝突,甚至從鐵桿支持者,轉變成了反對者和攻訐者的話。

    那說不定要看在今日之事的情面上,饒他一條小命了,這是給全力爲曹家做事之人的報酬。

    …………

    月票推薦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