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怨也不怨

類別:女生頻道 作者:握拳字數:3766更新時間:24/06/29 02:45:53
    進入巴蜀以後,道路兩邊平原逐漸減少。

    巍峨高大,一眼望去,看不到盡頭,如利劍般直插雲霄的翠巒青山,出現在眼前。

    道路蜿蜒曲折,難行許多,有些在懸崖峭壁上,有些需要翻山越嶺。

    唐詩有云:

    梁山鎮地險,積石阻雲端。深谷下寥廓,層巖上鬱盤。

    飛樑架絕嶺,棧道接危巒。攬轡獨長息,方知斯路難。

    這是除李太白《蜀道難》外,唐朝詩人張文琮,一首寫蜀道的詩。

    講的是蜀道地形的兇險。

    幸好青城派衆人,都是武林中人,練有武功,體力比普通人強了不少。

    所以蜀道對於他們,雖有些難度,卻不至於太過艱難。

    這日。

    他們來到了都江堰旁的縣城。

    灌縣!

    他們在前往福州城前,正是從這裏取了馬匹,正式出發的。

    將馬匹全都還給馬肆後,楚源他們再次來到都江堰旁。

    “師弟,難得下山一趟,你不準備回家,去見下你的家人嗎?”

    站在都江堰岸邊,看着江水滔滔,川流不息的都江堰,在等待船伕撐船過來渡口載衆人過江時,餘滄海對楚源道。

    “回家見家人……”

    楚源一時間情緒複雜,陷入沉思。

    四年沒和家人見面,他已經連爹孃和幾個兄妹的樣子,都忘記長什麼樣子了。

    在青城山上修道習武的這四年,楚源他爹楚樵也曾到青城山上,來找過楚源。

    但是楚源卻對他們沒什麼感情,再加上他是穿越者,不想和家人過多接觸,讓他們看出端倪,發現自己兒子兄弟,已經換了一個人。

    楚樵來找楚源的兩次,楚源都沒有露面,被鬆風觀的道士給擋住了。

    楚樵以爲楚源還在因爲將其送到山上當道士的緣故,在心裏埋怨他們,所以也就默默地離開了。

    “怎麼了,師弟,你是因爲你家人,將你送到山上的緣故,所以對於他們心有埋怨?”

    餘滄海看着楚源神情道。

    “怨!”

    楚源想了想,又補充道:

    “也不怨。”

    之所以說怨。

    是因爲父母,終究將他送到青城山上,出家當了道士。

    雖然因爲家裏的客觀條件,必須有一個人出家當道士,全家人才能都活下來,但是爲什麼上山的人非得是他?

    幸好楚源是穿越者,對於這個世界的家人沒什麼感情,看得也更豁達一些。

    所以他說不怨。

    不過。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正因爲他的家人,將他送上青城山,才讓他有機會拜入青城山練武,知道這個世界的真相。

    不然的話,若是將他留在家裏。

    即便日後他想要習武,拜入青城派這樣的大派。

    可是江湖大派收徒時,對於門下弟子的身世清白,考慮得很是慎重,恐怕要花費不少周折。

    “這次就不見了吧,等過兩年,我再回家見爹孃親人。”

    楚源說出了自己打算。

    現在他年齡還小,如果回家的話,難免和家中牽扯上關係。

    等過個兩年,他稍微長大些再回去,他和家人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有句話正好能形容,楚源希望和這個世界家人的關係。

    那就是一別兩寬,各自安好,誰也別打擾誰。

    “行吧,這看你,不過我們青城派產業不少,以師弟伱如今的身份,自然不能讓你家人受苦,師兄覺得可以適當幫助一下他們,讓他們生活更好一些。”

    餘滄海對楚源道。

    “那就麻煩師兄了,稍微幫忙照顧一下就好。”

    楚源對餘滄海也不見外,答應下來。

    他也是青城派弟子,自然用不着和師兄餘滄海見外。

    相比起山下,幾乎沒怎麼相處過的家人,楚源感覺青城山上的青城派衆人,外加紫雲老道,才更像自己的親人。

    雖然餘滄海在原劇情中,是一個嗜血反派。

    但是誰讓他這個師兄,對於自己這個師弟,這麼好呢!

    楚源只能因爲自己的出現,儘量讓師兄餘滄海,以及整個青城派,避免走到原本錯誤的道路上去。

    “不麻煩,都是自己人,不用這麼客氣。”

    見楚源毫不客氣地答應,餘滄海看上去很是高興。

    這說明楚源,沒把自己當作外人。

    “爹,師叔,船來了,我們上船吧!”

    就在這時,旁邊的餘人彥提醒。

    楚源和餘滄海回過神來,果然看到三葉木舟,已經停靠在了渡口。

    “走,我們回山。”

    看船來了,餘滄海一揮手,青城派弟子紛紛上船。

    ……

    大邑縣。

    槐樹村。

    距離青城山不足百里,位於河面寬闊,足有三丈出頭的金馬河邊。

    村子背山面河,村裏百姓,平時都以耕種金馬河南岸的田地爲生。

    村子人口不多,只有不到兩百戶人家。

    因爲靠着金馬河,再加上蜀地氣候溫潤,槐樹村的百姓,忙時耕種自家田地,閒時去河裏打撈一些漁獲,這日子也算能過得去。

    此時夏季剛剛過去,氣候變得涼爽了些,半個月前還下了一場大雨,讓金馬河的水位漲了不少,水面也變得有些黃濁。

    不過這兩天河水,已經慢慢恢復了往日的清澈,河面也恢復了正常深度,甚至可以看到河邊雜草裏的游魚。

    撲通!

    一個赤着上身,身形黑瘦,目光明亮,年齡十三四歲的農村少年。

    從岸邊一塊凸起的岩石上,一個猛子扎進金馬河靠近岸邊,一塊長十二三丈,在漲水時被河水沖刷出來,由金馬河主河分流,由泥地分隔形成的橢圓形水潭裏。

    在水底一陣潛行後,少年抱着一條比筷子還長一些的烏青魚,從水潭潭地鑽了起來。

    “又是一條,今天可以加餐了,帶回去爹孃肯定高興。”

    少年嘴裏邊吐着河水,邊高興道。

    少年遊到岸邊站起,將魚放進岸邊,一個上細下粗的大肚竹簍裏。

    這個竹簍大部分區域,都被放進河水裏,能避免竹簍裏的魚不會立即死掉。

    繫着竹簍的還有一根麻繩,則被壓在一塊陶碗大小的石頭下,防止裏面的魚兒逃脫。

    而湊近了看,他那竹簍裏,已經有筷子長短的魚三四條,加上其他各種巴掌大小的魚,裝滿了大半個竹簍。

    青鯇(青魚)、黃顙(黃辣丁)、鯇魚(草魚)、鯽魚……

    各類品種都有。

    少年穿好脫在岸邊的衣服,提着穿在竹簍上的麻繩,向岸邊走去。

    走過一條羊腸小道,上了田埂,每隔不遠,都能看到田埂上,有一棵專門栽種,用來護土的桑樹。

    田裏有不少村民正在耕作,他們看到少年經過,都熱情地和少年打着招呼。

    “二黑,又去河邊摸魚了?”

    “嘿嘿,李樹,去了,前幾天河裏剛漲過水,潭裏又進了不少魚,這次收穫不錯呢!”

    “嗨,那看來也得叫我們家那小子,抽時間去摸一摸。”

    “那得叫他快一點,去遲了可就沒了。”

    “呦,二黑,又去河裏摸魚了?”

    “看你手裏那竹簍沉甸甸的,看來這次收穫不小。”

    “還行,也就不到一簍子吧。”

    二黑一邊打着招呼,一邊在村民有些羨慕的目光中,繞過七彎八繞的田埂,回到了村子裏。

    聽到村裏傳來,那熟悉的雞犬聲,還有潑辣婦人和人爭吵時刺耳的叫罵聲,二黑提着竹簍,一邊跟村子和他相遇的村民打招呼,一邊繼續往自家家裏走去。

    村子裏的建築,幾乎都是用黃泥土修建,基本看不到磚房。

    自家小院,位於槐樹村西北方向的外圍區域。

    再往前走,就沒有什麼人家了。

    之所以住在這裏,是因爲他們楚家來得最晚。

    在一百多年前明朝立國之初,爲了躲避戰亂,從陝西搬來這裏的。

    小院是用半人高的黃泥夯土,砌成的院牆,門前栽種着一棵,碗口粗細的梨樹。

    雖然已是秋季,但是梨樹上還稀稀落落,掛着幾顆依舊未成熟的半大青梨。

    二黑推開自家用幾塊簡陋木板,用麻藤綁在一起,大概只能防得住自己人的院門,邁步正要走進去,卻在門口停住了腳步。

    因爲他聽到了院子裏傳來,自家爹孃正在聊天的聲音。

    “孩子他爹,距離你上次去青城山上看三郎,已經過了一年時間,啥時候再去山上看看吧……”

    “他不願意見我,這去一趟近百里路,老是白跑也不是辦法。”

    “孩子他爹,你說孩子是不是埋怨額們,把他送到山上當道士去了?”

    “不知道他埋不埋怨我們,但是心裏有怨氣卻是真的,不然爲什麼我去了兩次,都不見他老子我?”

    “你去吧,是我們對不起三郎,他對我們有怨也是應該的。”

    “好嘛,那我抽時間再去一趟青城山,直到他願意見老子我爲止。”

    ……

    聽見爹孃聊天的聲音,漸漸弱了下去,二黑這才推開院門走了進去。

    一進去他就看見,二妹楚秀和大嫂梅春芳,正在屋檐下,把竹簍裏新鮮採摘來的桑葉,鋪在屋檐下一張張竹蓆上。

    那竹蓆上都是只有經絡,沒有葉肉的桑葉,桑葉上爬滿了一隻只白白胖胖的桑蠶。

    這是秋蠶。

    槐樹村裏每家每戶,都有養殖。

    等蠶結繭後,可以賣掉用來補貼家用。

    梳着兩根羊角辮,只有六歲的小妹楚小雨,也跟在楚秀和大嫂梅春芳身旁幫忙,將一把把桑葉灑在竹蓆上,玩得十分開心。

    “二哥,爹孃在說三弟的事情呢!”

    察覺到二哥楚二黑回來,二妹楚秀擡頭,做了個噤聲的手勢。

    “我聽到了。”

    二黑將手中魚簍,交給二妹楚秀,楚秀站起身來接在手中。

    “收穫不少呢!”

    三妹楚小雨搶先伸頭,往竹簍裏面瞅了一眼,眼前一亮道。

    “你真厲害,二哥。”

    楚小雨崇拜道。

    “那是當然。”

    楚二黑笑着摸了摸,楚小雨的腦袋。

    “二黑,這次你和老子我去青城山,見你三弟。”

    就在這時,四十歲出頭,穿着件灰麻衣,頭上已經見白的楚樵,從屋裏走了出來,看到正好摸魚回來的二子楚二黑道。

    “好,這次我跟爹一起去。”

    楚二黑點頭答應。

    他也想看看,那個離家四年的三弟。

    在青城山上,過得到底怎麼樣了!

    想到那時候,本來爹孃是準備在他和三弟其中挑一個人,送往青城山的,最後卻送走了三弟,這讓楚二黑心中有些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