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占城稻熟!
類別:
歷史軍事
作者:
將臣一怒字數:4141更新時間:24/06/29 00:16:08
“嚴懲張汝舟等一干科舉舞弊者!”
“廢除兩浙路舉數入官!”
當汴京傳來噩耗,嚴懲科舉舞弊者並沒有出乎一衆士子的意料,畢竟任何朝代都不能容忍科舉舞弊,更甚者還有不少士子對此歡呼不已。
然而當廢除兩浙路舉數入官的命令傳來的時候,整個兩浙路一片哀嚎。
兩浙路本就文風鼎盛,趕考的士子絡繹不絕,然而每年考中舉人人數固定,落榜的自然極多。
很多士子都在想着如果屢次不第,還能有舉數入官這一條路,然而因爲張汝舟的科舉舞弊案,這條路也徹底斷絕。
“都怪邪醫範正,若非他來到兩浙路,李清照又豈能發現張汝舟的科舉舞弊案!”不少士子憤然之餘,不由將矛頭對準範正和李清照。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紙包不住火,就算沒有李清照,還會有其他人發現張汝舟的醜事!”一個士子心灰意冷道。
他相信天下隱瞞舉數入官的絕非一路兩路,然而最倒黴的張汝舟碰到了大宋第一才女李清照,讓其瞬間找到了張汝舟的破綻,因而牽連整個兩浙路。
就在兩浙士子萬馬齊喑的時候,一個振奮的消息傳來,邪醫範正變法兩浙科舉制度。
“童生、秀才、舉人!”
當所有士子聽到範正變法科舉的方法,不由一片譁然,誰也沒有想到邪醫範正既毀掉了兩浙路科舉,竟然又爲兩浙路科舉找到了一條新路。
相比於華而不實的舉數入官的政策,範正變法中對秀才和舉人優待才是看得見摸着着,非但讓士子的社會地位大增,更能讓士子鑽心科舉。
哪怕是最低級的童生,也只需在各縣參加科舉,無需再如之前一般,跑到遙遠的杭州城,考上了自然皆大歡喜,考不上非但落榜,還名利雙失。
童生的設置可以讓大部分士子在年輕的時候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能讓其認識到學問上的差距,有的繼續努力,有的則差距太大趁早轉行,避免耽誤時光。
如此巧妙的三級設計,考上哪一級,就能享受哪一級別的待遇,可以說兼顧到每一個士子。
“我等素來得知邪醫範正愛出邪方,如今的兩浙路三級科舉設計,卻是堂堂正正的正方,可比之前的解試好多了!”
不少士子看到通告,滿意的點了點頭。
原來的科舉耗時耗財不說,考不上還將家裏拖窮,就算是最吸引人的舉數入官的優惠,也不過是畫大餅而已,能夠考上的人屈指可數。
而卻更加費錢,畢竟前往杭州科舉考試,已經讓不少家庭承擔不起,更別說前往更加遙遠的汴京,那幾乎是掏空家底的豪賭。
“可是秀才和舉人的待遇雖然不錯,但是目前僅僅在兩浙路作爲試點,萬一朝廷通不過,朝廷不承認怎麼辦?”一個士子擔憂道。
一個老儒生冷哼道:“朝廷不承認又如何,只要在兩浙路,在杭州府承認即可。”
反正解試一下都是地方各路負責,他們乃是兩浙路的士子,又不用去其他地方科舉,只要在兩浙路推行,他等就能享受到這些優待。
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利益,可比虛無縹緲的舉數入官強得多。
果然隨着變法科舉制度的公告發出,兩浙之地的士子大爲贊同,畢竟任誰都知道哪怕進京趕考,他們也難以功成,還不如享受秀才的待遇,更別說還有擔任夫子的生計。
哪怕有寄託舉數入官的士子不滿,然而兩浙路畢竟剛剛發生科舉舞弊案,再加上秀才和舉人看得見的利益,也只能認命。
“大人英明!此策一出,兩浙路的士子必將對大人感恩戴德。”包康感嘆道。
範正自從到了兩浙路之後,從官員陽奉陰違,民間對其怒斥奸臣,到如今整頓官場,樹立權威,從今以後,範正在兩浙路必將如臂使指,一言九鼎。
範正朗聲道:“我朝科舉取士雖然是歷朝歷代之最,然而每年錄取的名額有限,相比於龐大的考生,科舉之路不亞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與其造成嚴重的擁堵,自然不如層層提高水平,避免天下士子浪費時光。”
“大人爲天下士子考慮,下官佩服!”
包康感嘆之餘,心中卻是五味泛陳,想當年他也是醉心科舉的士子,可惜屢試不第,再加上家道中落,再也無力負擔科舉龐大的花費,最終選擇放棄科舉,成爲一名紹興師爺。
範正點了點頭道:“本官已經來兩浙路數月,總算站穩了腳跟,是時候一展抱負了。”
“一展抱負!”包康不由眼神一閃。
範正已經掌控了整個兩浙路,尋常官員自然要放鬆了,只等三年任期已過,繼續升官發財即可,而範正這才開始一展抱負!
“你也知道以本官的官位和資歷,能夠擔任一府知府已經是皇恩浩蕩了,如果範某爲了升官,只需要在松江府憑空建起上海城,其功績足以拜相封侯,爲何官家卻頂着羣臣反對,偏偏任命範某爲兩浙轉運使。”範正直言道。
“莫非…………”
包康心中一動,天下皆傳,範正乃是奸臣,仗着皇家的寵愛和宰相父親,持寵而嬌,官家破例任命其爲轉運使,莫非其中另有隱情。
是呀!
大宋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官家根本做不到一言九鼎,若非有特殊原因,恐怕這道旨意根本過不了中書省,三大宰相爲了天下大局,也不可能通過任命,哪怕是他的父親是範純禮。
畢竟範正想要升官,根本無需破壞規則,再加上範正很年輕,在此路,他根本無需走捷徑。
“莫非範大人前來兩浙,另有重任!”包康眼睛一亮道。
範正點了點頭道:“不錯,你可知道摩尼教!”
“摩尼教!”
包康不由一震,霍然擡頭看向範正,他沒有想到範正前來兩浙的目的,不僅僅是上海城,也不僅僅是佔城稻,更重要的竟然爲了摩尼教!
包康點了點頭道:“屬下略有耳聞,摩尼教乃是兩浙地區民間流傳的宗教,據說來自西域波斯的拜火教分支,在兩浙之地稱之爲摩尼教。”
“接着說!”範正繼續示意道。
“摩尼教在民間傳播,所吸收的大多都是民間的窮苦百姓,宣揚信徒吃素,在民間並無爲惡之事呀!”包康皺眉道。
範正冷笑道:“並無爲惡之事?單單吃素這一條,就已經違背天倫,和醫家理念相悖。”
包康想了想道:“吃素違背天倫,可是佛家不也講究吃素,爲何朝廷不打壓佛教。”
範正反駁道:“佛教的確吃素,但是佛教卻可以出家,不用生育,而摩尼教的信徒卻不禁婚嫁,一個正常人只吃素,不吃肉,其身體遲早出問題,如今兩浙路的夜盲症極爲嚴重,這也是範某親自前來的原因。”
“夜盲症?”
包康心中一動,不由想起範正關於皇子養豬的邪方,如今通過吃大量廉價的豬肉,最終讓開封府的夜盲症絕跡。
“兩浙地區本就是蘇大學士創出東坡肉的起源之地,本官準備在兩浙一帶,大力推廣養豬業,本官已經邀請申王殿下來杭州來辦豬場,相信要不了一年,兩浙之地的豬肉必將大降。”範正道。
“豬肉大降!範大人想要讓信徒吃豬肉來破解摩尼教的信仰。
包康眉頭一揚,頓時明白範正的主意,摩尼教從西域傳來,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信仰,那就是明令禁止吃肉,其中對於豬肉更是深惡痛絕,一旦吃豬肉,那就代表着不潔,將會直接驅逐出教。”
範正點了點頭道:“非但是豬肉,兩浙之地位於沿海,海魚同樣極爲普遍,本官已經下令召集海船,去遠海捕魚,兩浙底層百姓貧困,之前吃不起肉,而不是不喜歡吃肉。”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包康同樣吃肉,並非吃素,這才明白如今的包康還沒有和方臘相識,並未加入摩尼教。
當下,範正這才將自己的計劃全盤托出。
“如果大人能夠讓兩浙百姓吃得起肉,包某定然全力爲大人辦事?”包康怦然心動道。
他乃是官宦世家,更是名臣包拯之後,自然明白,想讓最貧苦的百姓吃上肉,這乃是何等的困難,如果範正真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犧牲一個小小的摩尼教自然無所謂。
範正點了點頭道:“我等乃是大宋的官員,自然要讓治下的百姓生活富足,傳令下去,本官在任期間,所有官員評選以民富爲主!能夠讓百姓富裕,本官不吝向朝廷舉薦!”
“民富!”
包康眼睛一亮,僅僅以一人之力,自然很難讓百姓吃上肉,而範正利用官位作爲誘惑,自然可以讓兩浙所有官員共同努力,定然讓百姓能夠吃上肉,徹底讓摩尼教失去根基。
“民富!”
當範正此言一出,兩浙官場不由一片譁然。
一直以來,形容一個官員治理地方有方,通常會用路不拾遺來形容,一旦有如此評價,定然會連連高升。
而誰能想到範正擔任兩浙轉運使,竟然以民富爲標準,也就是說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官員,要優先考慮讓那些泥腿子吃得飽穿得暖。
“簡直是豈有此事,我等乃是父母官,乃是百姓奉養我等,又豈能讓官員去奉養那些泥腿子!”杭州知府中,譚洪冷哼道。
“邪醫範正向來亂出邪方,此人能夠想出民富的標準,想來也不出爲奇,而且此事並非沒有軌跡,無論是爲海商修建的上海城,還是推廣佔城稻,都是爲了錢糧。”一旁的師爺分析道。
“懸壺濟世,邪醫範正想用醫家的理念施政,不過是異想天開罷了!”譚洪冷哼道。
“懸壺濟世!”
一旁的師爺不禁恍惚,這等理念一旦成功,將會是何等的輝煌,然而其他官員也許行不通,但是那可是邪醫範正,未嘗沒有機會成功。
而整個兩浙路的官員心中不管如何來想,而表面上卻是大力支持,畢竟範正乃是兩浙轉運使,更是官家身邊的紅人,決定着他們的升遷。
尤其是松江知府更是心頭大震,要知道松江府正在大肆修建上海城,一旦這個天下水運中心建成,松江府必將一飛沖天,那他的官位更進一步,豈不是順理成章。
然而除了松江府之外,其他官員卻對民富無從下手,就在此刻一則消息傳來從兩浙轉運使前來。
“申王殿下決定在兩浙路繼續推行皇子養豬的邪方。”
“很多養豬之人紛紛跟隨前來!”
“兩浙路準備發揮沿海優勢,大力支持發展海運,還外海捕魚業,海鹽。”
…………………
“養豬,捕魚!海商!”
最先響應的乃是沿海各縣,兩浙沿海各縣瀕臨大海,多風暴,經常受災,擔任沿海各縣的縣令往往是最不得志的,而範正的富民之策則給了他們機會。
再加上外海捕魚和海鹽,以及海運,沿海各縣有優勢,如果能夠得到兩浙路的支持,既能富民,又能升官,何樂而不爲。
當下,一衆沿海各縣的縣令,紛紛上書,配合範正之策,
然而修建豬場的名聲並不好聽,這讓很多縣令頗爲忌諱,然而沿海各縣的官員已經踏出了第一步,自然無所顧忌,更別說還有皇子養豬的榜樣,很快,也將此任務一搶而空。
“啓稟大人,大部分的豬場都建在沿海各縣。”包康苦笑稟報道,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最先響應範正的竟然是最窮的沿海各縣。
尤其是豬場需要耗費大量的糧草,他認爲糧食最爲豐盛的蘇湖之地才是上上之地,卻沒有想到卻被對方棄之如履。
“難怪哪怕後世也是沿海各地最先富裕起來,這既和地理位置有關,更重要的還是沿海各地懂得變通。”範正感嘆道。
窮則變,變則通,這個道理無論是千年之前,還是千年之後,都乃是至理。
“大人,是否準備對付摩尼教!”包康有些迫不及待道。
範正搖頭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對付摩尼教的東風就是佔城稻,算算日子,佔城稻應該已經成熟了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