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劉伯溫!原來一切都在你的計劃中嗎!【求追讀!求各種票!】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與東流字數:2340更新時間:24/06/28 23:04:08
    季秋此舉,當真是盡顯少年郎的朝

    但很遺憾,他並沒有收穫任何人的關注。

    因爲在季秋開口的一剎那,在場的所有人,都齊刷刷的看向了洪武朝現任的第一大冤種。

    劉伯溫!

    季秋...出使閩南...陳友定一反常態來降...朝廷掌管海貿...

    原來如此!

    一切都在你的計劃中嗎!劉伯溫!

    別忘了,你也是東南官員!

    你到底想要幹什麼?

    李飲冰等人實在是無法想象,身爲浙東利益集團的核心一員,劉伯溫爲什麼會做出這等自掘墳墓的蠢事!

    面對那一道道或是不解,或是質疑,或是怨恨的目光。

    劉伯溫不理不睬,緩緩閉眼,看似是在躲避衆人的視線,實則是不忍看到意氣風發的季秋,接下來備受打擊的模樣。

    陳友定被羣起而攻之的這一幕,劉伯溫早就料到,並且也對季秋明言了。

    但很顯然,季秋並沒有聽進去,依舊藉着劉伯溫的名義,促使陳友定說出了剛剛那些話。

    在劉伯溫看來,不管季秋想要幹什麼,今天都不可能成功。

    縱觀歷朝歷代,被勳貴,士族,豪紳,一起反對的事情,一定是好事,但沒有一件成功!

    爲了維繫統治,皇權看似至高無上,實際上只能對這三股勢力,做出一而再,再而三的妥協。

    若是有多方勢力勾結到一處,皇權甚至只能委屈求全,仰其鼻息,賴以生存。

    這,便是封建王朝永遠也逃脫不了的大勢!

    可季秋半月前頗爲自信的模樣,忽然浮現在劉伯溫的腦海中。

    思慮良久後,劉伯溫心中的念頭,忽的化作一聲長嘆。

    縱使神機妙算如劉伯溫,這一次也想不明白,季秋要如何獨抗這大勢,並且完成自己的目的。

    難吶!

    見劉伯溫遲遲不發一言,衆人漸漸收回視線,看向依舊昂首而立的季秋。

    “呵呵...咱的安南伯居然也有話要說。”

    “但講無妨!”

    季秋沒叫乾爹,朱元璋自然不會用“小兔崽子”之類的稱呼,而是用上了頗爲正式的“安南伯。”

    這兩個稱呼一出口,這場談話的性質,便從父子閒談,變成了君臣奏對。

    霎時間,上百道目光匯聚於季秋一身。

    此刻的季秋,便是朝堂之上唯一的焦點!

    “臣有兩事上奏!”

    “這第一事,便是效宋朝舊制,再設武舉!”

    一言既出,便是石破天驚!

    劉伯溫赫然睜開雙眸,用滿是驚駭的目光看向季秋。

    沒錯。

    季秋從一開始,想要辦成的事,就不是兩件。

    而是三件!

    “臣以爲,當今之下,唯有北元,屬我新朝心腹大患,需征討之。”

    “然勝敗乃兵家常事,北元領土亦是遼闊,戰端一開,恐曠日持久,難以維繫。”

    “爲江山計,臣奏請吳王,效仿國子監,於五軍都督府設教場,納軍中勳貴後代,並民間賢才,在其中熟練弓馬,精研兵略!”

    “可令軍中年事已高之宿將,於教場當中爲師,將征伐經驗傳授給我新朝後世之將領,以備不時之需。”

    “......”

    季秋侃侃而談,拿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武舉”制度。

    簡單來說,這套制度,說是效仿宋朝的武舉,實際上是後世普魯士軍事貴族,培養軍官的那套法子。

    在這套制度下,大明未來的勳貴子弟,想要繼承爵位,就需要進入五軍都督府學習,由各位沙場宿將親自進行教導,在考覈完成之後,才能夠襲爵。

    若是失敗,那便換一人再來,期間族中的爵位會一直保留,直到有人成功襲爵。

    襲爵之後,便是筆試與實戰相互結合的授職考覈。

    這期間不再是只有勳貴子弟參加的考覈,還有從尋常人家,選拔而出的英才。

    考核成績優異者,最高可獲千戶,最低也是跟季秋一樣的七品總旗。

    除此以外,勳貴子弟不得在朝中擔任非軍事職務。

    若是族中子弟上進,也可派遣多位子弟進學,同樣可根據考核成績獲職。

    武舉全程,皆由五軍都督府內部負責,朝中文官不得插手!

    像這樣確定一整套完善的軍官培養,晉升制度,便是季秋要做的第三件事!

    宋朝乃至於未來大明的衰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爲文強武弱。

    明明是國之棟樑的武將,卻被迫成爲了文官的依附。

    而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就是因爲武人沒有像科舉一樣,穩定而又完善的培養晉升制度。

    再過十幾年,朱元璋其實也搞出來了一套類似的軍官培養制度。

    但緊隨其後的一場藍玉案,將大明勳貴幾乎一網打盡,武人一瞬間徹底失勢。

    待到朱元璋死後,上臺的“建文三賢”幾乎沒有受到任何阻力,便輕而易舉的廢除掉了武舉。

    直到朱棣登基後,新一代的靖難勳貴扛起大梁,才將武舉恢復。

    可惜好景不長,一場對於勳貴,打擊程度遠勝過“藍玉案”的土木堡之變,直接徹底葬送了大明的勳貴勢力!

    至此,武舉形同虛設,多次興而後廢,廢而後興,成了笑話。

    武將自此之後,也成爲了文官的附庸,再無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銳氣,直至明朝滅亡。

    欲要建設一個強大的國家,必先建設強大的軍事!

    是以季秋,絕不會讓大明重蹈覆轍,走上南宋的老路!

    但這樣的局面,同樣不是文官希望看到的。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勳貴和皇權,天生就是同進同退的關係。

    因爲只有皇權穩固,江山太平。

    勳貴們手中的“長期飯票”,也就是爵位,才能夠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

    勳貴掌兵,他們和皇權站到一起,就意味着皇權牢牢把持着軍權,只敢背地裏使壞的文官當然不敢造次。

    所以宋明兩朝,文官都不遺餘力的打壓武將。

    其本意,並非是爲了重文輕武,而是爲了打壓皇權!

    至於這樣做所帶來的國防廢弛,難以抵抗外敵入侵等種種惡果,自然不在這羣人擔心的範圍內。

    也正是因爲這樣,季秋更是要把這件事落實下去。

    別忘了,季秋主打的就是文官不痛快,那麼他就痛快了!

    至於推行這個制度,會不會使得勳貴勢大,難以解決。

    季秋根本就不擔心。

    勳貴強盛,手握軍權,就容易滋生野心,掀起禍亂?

    放屁!

    這只不過是士族豪紳編纂出來,欺騙世人的又一個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