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滄海桑田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漢唐風月1字數:2470更新時間:24/07/02 21:16:15
    日軍步兵們不肯放棄。

    從旭日初昇一直到殘陽如血,在第3師團急吼吼又調來的第37步兵聯隊2000多人的幫助下,猶如勤勞的小螞蟻般在廢墟上爬上爬下。

    但人多,也沒辦法撬起一塊重達千斤的混凝土塊,更沒救出一個還有口氣的活人。

    被卡在各種石頭縫裏的屍體倒是掏弄出不少,因爲那很簡單,被壓住卡住,就拿刀砍,把屍體剁成幾截拉出來就行了。

    一個白天下來,就是拖出二十幾具殘缺不全的屍體,但那,已經是2000餘日軍辛勤勞作的最大戰果了。

    可連這,也不是毫無代價,爲了這些只剩半截大半截的殘屍,被撬鬆動的廢墟又來了次小型坍塌事故,又埋了好幾個日軍步兵進去。

    看到這一幕,讓百忙之中親自抵達現場日本陸軍中將不禁怒髮衝冠,猶如困獸一般在蘇州河岸邊高聲咆哮,連扇那位沒有進入倉庫而僥倖保全性命的工兵聯隊大佐聯隊長幾個大嘴巴子。

    然並卵,如果怒火有用,那還要炮火幹什麼?

    除非,弄上千公斤炸藥過來,把廢墟給炸了,看看能把第36步兵聯隊的聯隊旗給找出來不?

    可若是一不小心,把聯隊旗的金制旗冠給炸到租界那邊去,那簍子可就捅大了。

    最終,當黑夜來臨,廢墟中的呻吟聲基本爲無的時候,日軍放棄救援行動。

    當日軍潮水般退卻,除了象徵性的在這裏丟下一個小分隊,意味着,原本可以以勝利之姿進駐四行倉庫的第36步兵聯隊被放棄了。

    事實上,直到半個月後整個淞滬戰役結束,甚至到整個戰爭結束,佔據淞滬的日軍也沒有再對這堆廢墟進行過任何挖掘。

    丟失了自己聯隊旗和戰死大部分軍官的第36步兵聯隊在11月1日晚間,就被第3師團放棄了,劃歸爲派遣軍司令部直轄。

    豐田秀這個倒黴蛋反而變成了幸運兒,因爲36步兵聯隊的倒黴屬性,沒有一個佐級軍官願意來任職,派遣軍司令部沒辦法,只得任命他爲36步兵聯隊的代理聯隊長。

    雖然級別沒升,但職務卻是連跳兩級。就是,貌似新科聯隊長看着一衆殘兵敗將,也沒露過什麼笑容。

    別的部隊被最高指揮部直轄,那是提高規格,但36步兵聯隊這種,就算是白癡也知道,他們或許距離撤銷番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或許唯一值得這幫倒黴蛋們慶幸的是,他們從此可以遠離戰爭了。

    在一週後,一部分人倒黴並幸運着的傢伙們坐着運輸艦回國,此生再未踏上過中國的土地。

    或許,他們也不想再來到這塊令他們痛苦的土地上了,同僚最後於廢墟中絕望的呻吟,將永遠成爲他們的噩夢。

    至於說另一部分,戰爭不還沒結束嘛!

    。。。。。。。。。

    戰後,中國也沒有對四行倉庫廢墟進行挖掘整理,而是在四行倉庫廢墟頂端修建了四行倉庫紀念碑,第88師524團所有參戰人員的名單盡在其中。

    月長青和另外九十二名民衆的名字,也被刻在紀念碑底座上,那是整個中國對他們的褒獎,相信長眠在這裏的將士也不會拒絕他們相伴。

    軍與民,本就是魚和水。

    漢白玉爲底座的紀念碑,在經歷過數年的風雨過後,在其滿是混凝土廢墟的周圍,竟然長出了十幾株小樹。

    有人說那是戰死於四行倉庫的英烈回來了,化身爲樹守護他的陣地他的國;也有人說,那其實是廢墟中逐漸腐爛的數以百計日軍屍骸提供的養料足夠充分,滋潤了小鳥銜來的樹種......

    但不管是那種說法,最終都沒有人去動在廢墟堆裏頑強生長的小樹,哪怕它們並不是什麼名貴品種,就是些雜木。

    隨着時間的推移,數十年時光一晃而過,滄海桑田,曾經的戰場和廢墟堆都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綠樹蔭蔭的小山,春綠冬枯,一歲一枯榮。

    但無論四季如何變幻,唯一不變的是那座紀念碑,以及碑中之名。

    中國,沒有忘記他們,這個民族也沒有忘記他們。

    老張和老周,戰爭中的銀行職員和黃包車夫,兩個原本地位懸殊不可能有交際的河南老鄉因爲這場戰鬥結爲好友。

    雖然數年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租界被日軍攻佔,但他們互相守望幫助,都撐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並活到了六十年後。

    兩個徹底退休的普通淞滬老頭兒沒有別的愛好,平素無事,就提上茶壺來四行倉庫的廢墟旁坐坐,用他們的話說,來陪陪長眠在這裏的將士。

    自然,遇到有人相詢,老人就給他們講這場爆發於幾十年前的戰場,講那些人的故事。

    許多年輕人都問過他們,最後那支英雄的部隊究竟是順利撤離了,還是和日寇一起戰死在這座著名的廢墟下,兩位老人總是紅着眼眶說他們一定是離開了。

    但其實,他們也不知道。

    因爲,他們甚至沒有見過倉庫中任何人一面,他們究竟是死了或是活着在其他戰場上繼續和日寇戰鬥,做爲普通人的他們無從知曉。

    然而,一件突發事件,卻讓已經老得快要死去的他們知道了他們幾十年來都想要聽到的答案。

    伴隨着城市越來越發達,可利用土地越來越少,已經成爲核心區域的閘北區遍佈摩天大廈,唯有此地是令人礙眼的雜樹叢生的小土堆。

    終於有人盯上了這裏,希望投入巨資對此地進行開發,平掉礙眼的廢墟,將紀念碑移往數十米外的蘇州河邊上。

    只對錢感興趣的資本,從不在意什麼精神圖騰。

    只是,還有一些沒有忘記過去的普通人不答應。

    意外獲知此消息的兩位老人手持木棍,就像當年那些士兵手握着鋼槍一樣,帶着本地居民站在大型挖掘機前方。

    當年,是他們拿命守護民,現在,該輪到他的民來守護他們了。

    政府派出極高規格的官員苦口婆心勸說,承諾絕不會損壞紀念碑一絲一毫,並會在原地新建一座紀念館,可那代表着什麼?

    當年的日本鬼子攻佔不了的陣地,竟然被血腥的資本給侵佔了,老人和居民們拒接了。

    直到,一名胸前佩戴着無數勳章的白髮老者出現。

    其中過程不用贅述,結局是資本完敗,廢墟得以保存。

    衝着廢墟顫顫巍巍行完軍禮,老者向兩人彎腰躬身致謝,感謝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對紀念碑的清掃,感謝他們每每清明之時對戰死在此地將士的祭拜。

    因爲,那是他的戰友。

    更讓老張和老周兩個老人無比激動的是,他們終於聽到了這五六十年來最讓他們開心的消息。

    他們每日駐足凝望的紀念碑下,沒有中國軍人的悲情,唯有日寇的亡魂。

    11月1日當日,除去前一天在四行倉庫犧牲的二十幾人,其餘一百餘人,全部逃出生天。

    雖然在日後和日寇的作戰中陸續有人犧牲,但還是有不少人看到了勝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