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中國的天空下(下)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漢唐風月1字數:2251更新時間:24/06/28 22:27:30
    據後來的官方資料記載。

    僅是在成立捐助點之後的兩個小時,租界的人們就捐出了法幣三十萬、銀洋二十萬、銅元五萬三千餘、以及衣物三萬件,另有麪餅千餘張。

    法幣和銀洋主要都是位於租界內的中國財閥主動認捐,也有一部分像艾德華記者一樣同情中國的西方使館官員和家屬以及一些在華經商多年的商人。

    他們雖不是中國人,但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數年,和當地的許多中國人成了朋友。

    數月來,他們不知見到了多少中國難民餓斃街頭的慘狀,對於戰爭造成平民的苦難極爲深惡痛絕。

    但屬於零錢的銅元和衣物卻大都來自於居住於租界的平民,那也是他們能拿出來的爲數不多的財物。

    畢竟,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募捐了,涌入租界的數十萬難民沒有任何生活資料,也找不到工作,光靠幾個慈善組織發放粥水救濟只是杯水車薪。

    千餘張麪餅是這輪捐贈物資中價值最低的,卻令前往採訪的澹臺明月淚流滿面。

    她在晚霞漫天的街頭,在她隨身攜帶的戰地日記裏這樣寫道:

    “在這個白天,我經歷了太多的感動。

    我感動於倉庫守軍頑強的戰鬥,他們沐浴着倭寇炮火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他們創造了輝煌的勝利,他們是這個時代,最英勇的那批人。

    他們的名字,或許不會每一個都被我們熟知,但我知道,他們註定會成爲光,成爲我中華一族在黑暗中依舊能夠照亮我們前行的光。

    我還感動於蘇州河南岸的民衆,他們冒着可能被戰火捲入的風險,站在地獄的邊緣,爲勝利歡呼雀躍,他們一樣在戰鬥。

    我也感動於那兩名爲我軍戰士踏鼓而歌的女士,正是她們迎着日寇隨時可能射過來子彈的無所畏懼,驅散了人們的惶恐不安。

    戰火如荼,鼓聲似雷,舞若花,歌聲直衝霄漢,實乃是明月平生所見之最美畫卷。

    明月請纓獨留淞滬,自認性情還算堅韌,但以上都曾讓明月淚灑衣襟,可讓明月淚流滿面不能自已的,不是他們。

    在捐款點,我見到提着錢箱來捐款的豪富,明月遠遠鞠躬代我軍將士致謝;我見到提着大包小包衣物的市民,我亦致謝;還有掏出自己不知積攢多久零花錢的稚童......請恕我無法一一寫下他們的名字,因爲,太多了。

    可當我看到一個頭髮花白、衣衫破舊的老奶奶,有些羞慚的在捐助點放上一張麪餅,旋即轉身離去的那一刻,明月真的很難再保持冷靜。

    她面容憔悴,明月根本無法判斷她的年齡,但明月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她不是衣食無憂的租界中人,應該是這三月間進入租界避難的數十萬人中的一員。

    那張麪餅,早已冰涼變硬,少說也有一兩日了,那應該是她飢腸轆轆之時也不肯下肚果腹的口糧。

    可以想見,在平常的日子裏,她是多麼會持家的一名主婦,哪怕是無比艱苦的日子裏,她也會給自己和家人留下最後的希望。

    可是,在這個時候,她把自己亦或是全家的希望,拿出來了。

    我無比悲傷,悲傷我之族民,爲何如此苦難,但我也無比驕傲,驕傲我之族民,面對災難,這般並肩共赴。

    這就是我的國,我的族,雖然它現在正在遭受磨難,但這一刻我無比堅信,我們會贏得這場保衛戰。”

    當然了,澹臺明月此時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麪餅不止這一張,高達千張,那意味着有上千難民捐出自己最後的財產,爲此他們或許有兩三天都得餓着肚子甚至堅持不到下一次免費食物的發放。

    但他們依舊選擇這麼做了。

    不爲別的,士兵們連命都不要了,他們怕什麼飢餓,大不了,以命相陪。

    除了有官方背景的慈善組織在行動,其實幾個在淞滬有着極大影響力的組織也在行動。

    只是他們針對性更強,他們針對的募捐是倉庫內的守軍。

    食物、藥品是他們籌備的重點,以他們的手段在戰時獲得這樣的物資並不困難,最困難的是如何和倉庫內的守軍聯繫上並將之送進去。

    這只是在戰場邊緣的租界內,外界的目光其實也開始聚焦這裏。

    中方各大報紙高頻度的對四行倉庫這一個小小戰場進行報道,中央日報甚至爲此刊發了某大佬親自命名標題爲《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文章,號召全國熱血青年踊躍參軍,共赴國難。

    遠在萬里之遙的西方,日不落帝國的《新聞紀事報》也刊文稱:華軍在滬抵抗日軍之成績,實爲任何國家史記中最勇武的諸頁之一!

    而日本本島的《朝日新聞》卻罕見的在這一天對淞滬戰事沒有大肆渲染,僅是以帝國陸軍已佔領淞滬全境,正欲揮軍直指華國東南之詞介紹當日之戰事。

    10月27日白天這一戰,中方振奮、日方受挫、西方驚訝,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聚焦在這個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戰場上。

    可對於四行倉庫的守軍們來說,他們無法考慮那麼多,因爲他們需要應對日軍接下來的一波又一波進攻。

    日本人下午暫停進攻,可不代表他們就這麼偃旗息鼓了,晚上或許比白天更難熬。

    夜幕降臨,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的民衆卻久久不願離去,直到天色完全黑了,涌入此處達數萬人的人羣才陸續散去,只留了大致千人於各處的樓角弄堂之中。

    樓內唯一的那部野戰電臺竟然收到了來自師部之外的訊息,電報內容讓陸軍中校思索良久之後終於選擇相信,因爲密碼是來四行倉庫之前新設,非戰區司令部無人得知,而日軍就算想破解,也不可能僅一日之工。

    而讓陸軍中校選擇相信的理由不僅僅只是保密級別有多高,而是那個在淞滬赫赫有名的名字,他不光是有能力做到他說的那一切,在五年前那次淞滬抗戰之時,他也曾經這樣做過。

    當然了,讓陸軍中校甘冒風險做出這個選擇的真正原因是,四行倉庫想守得更長久,不僅只能靠官兵英勇不怕犧牲,同樣需要來自於外界的助力。

    倉庫需要更多的藥品、彈藥和食物,兩名重傷員也急需救治。

    只是,倉庫外的日軍肯定在虎視眈眈,取得聯系容易,想獲得實質性接觸卻是極難。

    不過,夜很長,而蘇州河的河面不過數十米,並沒有多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