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文氣,漸起的亂局與傳旨太監

類別:玄幻奇幻 作者:得一星火字數:3754更新時間:24/06/28 21:12:27
    面對百姓對於讀書人的警惕,以及敏感神經,最終還是王朝又命人頒發了一則新的通告。

    告訴領地之內的百姓,那些沒被抓捕的讀書人、文人士子,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他們的所作所爲,並沒有觸犯救民軍律法云云

    然後讓各級官吏,各村村長宣告於治下百姓。

    如此,才漸漸制止了這一場治學風波。

    面對官府的通告,許多讀書人都是不禁心思再變,也許這什麼救民軍,沒有那麼可惡呢?

    當然,這其中,也必然會有人不領情的。

    不過,在經過這次打擊之後,他們至少能夠較爲安分的教書了。

    事實上,再經過這一次的梳理,不只是學校的教書先生被梳理一遍,開始安分教書。

    就是社會上的諸多文人士子,也都是嚇了一跳,變得安分起來,開始轉變針對救民軍統治的態度。

    隨着衆多文人士子的態度轉變,他們便也看到了更多往日不曾看到,或者說是刻意忽略的景象。

    而在最後的時候,王朝又是看向了那些學校的所在。

    如今情況卻是截然不同,在北方的清水縣,王嘉胤等人的突然起義,卻是打破了李橋的所有謀劃。

    李橋率領的那些官兵,主要就是阻擋了他們西進的道路,但是北邊似乎防禦薄弱。

    唯一受到影響的,大概就是王二以及其所帶領的義軍,還有李橋了。

    在經過思索之後,王朝便將之稱之爲文氣。

    微微沉吟,王朝便就心中動念。

    不過總體而言,倒也並沒有什麼太大影響。

    然而這個時候,轉機卻是猛然出現了。

    而且,如今還有着清水縣王嘉胤等人的吸引,必然能夠牽制一部分官兵的注意,這可以說是他們逃出包圍圈的最佳時機了。

    那一股白光,純淨、好奇、渴望.

    天真稚子的純淨,對於世界萬事萬物的好奇,對於知識的渴望

    那是王朝以靈力,侵蝕蒙童學子散發靈性力量轉化而來,能夠輔助他們更快的進入學習狀態。

    當處理完學校以及教書先生問題的時候,時間已經來到了崇禎元年一月末。

    如果再這麼下去,他們的敗亡就在眼前了。

    或許是受到王朝救民軍,以及王二義軍的影響,覺得看到機會的王嘉胤,也是悍然提前發動了起義。

    國運愈加強盛,源源不斷的向着王朝匯聚,融入上方的金色光球,一點點的轉化其中最後殘餘國運。

    救民軍領地風雲變幻,外界也是不遑多讓。

    一時之間,整個救民軍領地上空都是爲之一清,大片大片的灰黑之氣,正在迅速的消融。

    文氣薄弱者,必是學風不佳,師者懈怠,若過則罰,太過則禁。

    等到李橋追上的時候,雙方已經匯合,緊接着便就展開了一場戰鬥。

    只是每一次,他們都被官兵攔截了下來。

    但是,那是在北邊,王二沒有援軍接應的情況下。

    同時,也會壓制那些對學子心懷惡意之人的精神意識,會讓他們處在一種昏昏沉沉,不知所云的狀態,直到離開學校,或是轉變了心態才會好轉。

    但是,這不也是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了嗎?

    事實上,並沒有出乎他的預料,李橋一直在防備王二向西逃竄,對於北面的防守並不嚴密。

    在歷史上,王嘉胤等人,似乎是在崇禎元年二月進行的起義,如今卻是提前了足足將近一個月的時間。

    如今救民軍領地百姓的生活,確實是要強於先前的,雖然還達不到上古先賢所描述的盛世景象。

    陝西東部白水縣附近的王二,以及其所率領的義軍,被陝西巡撫李橋追的東躲西藏。

    霎時之間,那無數傳出朗朗讀書聲的學校,便就開始升騰起淡淡的白光,最終籠罩整個學校。

    若非李橋有意放水,王二他們就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王嘉胤率領吳廷貴,楊六、不沾泥,於一月十二日,在清水縣發動起義,趁官兵沒有防備,很快便就佔領了清水縣。

    他們一次次的想要衝破官軍包圍圈,想着西進進入救民軍領地。

    那麼他們這些讀聖賢書的讀書人,是不是也要爲其貢獻一份力量?

    甚至,都已經開始有着文人士子,嘗試書寫盛讚救民軍的詩詞了。

    反正,只要王二不向西逃,就算逃出所謂的包圍圈也是一樣。

    在察覺到領地民心的轉變之後,王朝臉上不禁浮現開心的笑容。

    二話不說,王二便就領着手下向北逃竄。

    學校,就應該是美好的、學習的地方,別給我整那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他要的不就是這個效果嗎?

    一直追着王二打,然後王二也能一直尋機逃脫,等到拖到崇禎不耐煩的時候,再將其一舉剿滅也不遲。

    當其反應過來,急忙召集軍隊北上圍剿的時候,王二早已經徹底逃出包圍圈,並且與王嘉胤取得了聯繫。

    同時,一道信息傳入各級相應官吏官位,學校當有文氣,文氣盛者,代表學風盛行,師者認真,當賞;

    在王朝收到消息的時候,不禁微微一怔,隨即便就醒悟過來,這必然是他以及救民軍帶來的影響了。

    當得知北方清水縣,有王嘉胤等人起義之後,早就口乾舌燥,嘴脣乾裂,餓的有些發暈的王二,不禁便是精神一震。

    不過哪怕如此,他們也已經到了極限。

    不得不說,王嘉胤他們的手下說是義軍,不如說是剛剛放下了鋤頭農具的農民,面對着朝廷大軍,更是接連圍剿王二勝利,士氣正盛之時。

    不過剛剛交戰,農民義軍便就大敗而回,王嘉胤、王二等人率領殘部逃竄。

    不過,王嘉胤雖然大敗,卻並沒有完全慌了神,反學着那三國演義之中的諸葛亮,在清水縣佈下陷阱。

    趁着李橋以及明軍大意,將官兵引入其中,一把大火埋葬了上萬官兵。

    雖然李橋手下,依舊還有兩三萬的軍隊。

    但是,此時卻是再也沒有了戰鬥的心思,李橋不禁便是臉色難看無比的收攏剩餘士卒,後撤了數裏之地。

    等他重整完軍隊的時候,王嘉胤等人早就遠去。

    而就在李橋,被王嘉胤等人領着到處跑的時候。

    此時的關外也不平靜,皇太極爲了進一步削弱察哈爾部的力量,數次派人策動喀喇沁部歸順後金。

    只不過,他所派出去的人,都被林丹汗察哈爾部所屬的,多羅特部的人給截殺了。

    這不禁讓皇太極大怒不已,開始調兵遣將,似乎要給林丹汗察哈爾部一個教訓。

    終於是在二月份,皇太極悍然發動了進攻,親自率領大軍征討察哈爾部。

    命令多爾袞和多鐸爲先鋒,襲擊多羅特部,擊敗了多羅特部的軍隊,足足俘虜了一萬餘人。

    這一情況的出現,使得原本親近察哈爾部的喀喇沁部,開始派遣使團與皇太極結盟,表示願意歸順皇太極。

    而另一邊,逃脫李橋圍剿的王嘉胤等人,再次重振旗鼓,接連攻下了浦城、洛川等地,甚至勉強抵擋住了李橋的進攻。

    隨後,他們更是派人聯繫救民軍,希望能夠和王朝的救民軍結盟。

    對此,王朝不置可否,只是告訴使者,他們願意爲義軍阻擋下來自甘肅明軍的圍剿,並且願意出兵牽制明軍。

    王嘉胤以及王二等人在收到消息之後,皆是心中不滿,他們同爲義軍,在他們受到明軍圍剿的這個時候,難道不應該合兵一處嗎?

    只是,如今王朝勢大,足足佔據了四府之地,他們也不願意與其交惡,只能心中忍着不爽答應下來。

    終歸能夠牽制一部分明軍,也能讓他們稍稍喘口氣。

    而對於答應下來的事情,王朝也並沒有食言,立即就是調遣軍隊,陳兵鞏昌府與鳳翔府以及平涼府的邊界。

    嚇得李橋連忙派兵回防,算是放鬆了對於王嘉胤等人的圍剿,這讓他們再次擴大了佔領地盤。

    而在這個時候,他們自然也就沒有了合兵一處的想法,只是不斷的擴大地盤,也像王朝那樣擁兵一方。

    不過,在發現王朝只是陳兵邊界,而並沒有真正進攻的時候,李橋這邊也漸漸放鬆下來,再一次的調集兵將,重新圍剿王嘉胤等人,將他們重新壓制。

    眼見李橋又把官兵調離,王朝便就準備下令出擊。

    王朝陳兵邊境,可不是真的爲了牽制官兵,他是準備趁機,一舉拿下鳳翔府以及平涼府兩府的。

    只是,還沒等他動作呢,卻是有人匆匆來報,說是在安定最北邊,截獲了一隊宣旨太監官兵。

    這讓王朝不得不暫停動作,讓人帶來了那羣傳旨太監。

    在見到王朝的第一時間,那羣倉皇不已的太監,立即就是噗噗嗵嗵的跪了一地。

    “小人王安子拜見大王”

    “王安子?”

    王朝詫異的低頭,看向那個爲首太監。

    “你竟然叫這名字,還沒被魏忠賢殺死?”

    要知道,曾經有恩於魏忠賢的王安,可是被魏忠賢給殺死的。

    你這叫王安子,魏忠賢能放過你?

    “呃小人就是信王府上的一個小太監,魏公公魏忠賢怎麼會知道小人.”

    “哦!”

    在聽完王安子的講解之後,王朝不禁露出恍然之色。

    這就難怪了。

    而且,他能夠成爲這次的傳旨太監,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到底是崇禎作爲信王之時的府中老人,要更得他的信任一些。

    “說一下,伱們這次要去哪裏傳旨,怎麼會經過安定?”

    “小人,小人此行是去陝西行都司甘肅鎮,向巡撫梅之煥,驃騎將軍楊嘉謨傳旨的

    要升驃騎將軍楊嘉謨爲甘肅總兵,領兵圍剿.圍剿”

    說到最後的時候,王安子的聲音漸漸低了下來。

    “圍剿救民軍!”

    王朝替他說出了最後的話。

    “小人該死,小人該死,這都是皇爺聖旨,不是,這都是崇禎的命令”

    “嘖!你可真是辜負了崇禎的信任.

    行了行了,別磕了,看的人厭煩”

    看着下方磕頭如搗蒜的王安子,王朝不禁微微感嘆。

    “哪裏,哪裏,大王才是天選之主,那崇禎不過僞朝僞帝.”

    王安子跪在地上點頭哈腰。

    “說說,你們是怎麼想着經過安定的?”

    “這”

    “怎麼?有什麼不能說的?”

    “沒、沒、沒

    既然大王相詢了,小人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