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宮內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克里斯韋伯字數:2260更新時間:24/06/28 21:05:15
    小半個時辰後。

    「恭喜郎君又立下大功,這劉七果然是隱藏在幕後之人!」黑齒常之滿臉興奮的說

    「果然就是這廝!」

    王文佐咬緊牙關嘆道:「當初在夏王廟就覺得這廝不簡單,卻沒想到竟然是個這等巨寇,早知如此當初一刀將這廝宰了,也就消弭了今日這番大禍!」

    「呵呵呵!」黑齒常之笑道:「郎君這話說得有些過了,您又不是菩薩,豈能未卜先知?」

    「是呀,千金難買早知道!」王文佐搖了搖頭:「常之,你把這廝的首級砍下來,用石灰封了,待會派人送到金府去,讓仁壽兄送到宮裏去,就說此人是幕後主謀之一!」

    「遵命!」黑齒常之應了一聲,卻沒有立刻離開,而是壓低聲音道:「郎君,以在下所見,爲何不先嚴加追查,待到有些眉目再稟告上去呢?」

    「常之,咱們是武臣,不是獄吏!雖然殺人,但殺的是手持弓矢的敵人,而非赤手空拳的囚徒。」王文佐沉聲道:「我此番回長安,原本是不想生出事端的,這些事情都是撞到自家頭上,沒有辦法才去做的,若是早知道的話,我寧可留在百濟,不趟這攤渾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明宮。

    暮色西沉,只有一縷暗紅色的光透過窗格射入殿內,將殿內的一切染上一層不詳的暗紅色。李治斜倚在錦榻上,雙目微閉,胸口輕微的起伏着,似乎已經睡着了。皇后武氏坐在榻旁,一手握着丈夫的右手,一手拿着一柄團扇,不時搖動一下,似乎在等待李治的醒來。這時一名宮女從外間進來,距離錦榻還有七八步外邊跪了下來,雙手舉過頭頂,呈上了一封帛書。皇后微微的擡了擡眼角,一旁的宦官便以一種貓科動物才有的毫無聲息的步伐走了過去,接過帛書將其轉呈給武氏。

    「王文佐領部曲已經平定了西市的暴亂,斬殺幕後指使者一人,是河北人氏!」武氏的臉上閃過一抹喜色,她將帛書收入袖中,低聲問道:「首級在何處?」

    「就在外面!」

    「那劉爲禮呢?」

    「尚在追緝之中!」

    「好,取紙筆來!」武氏接過毛筆,稍一沉吟便在紙上飛速寫了兩行字,又取來自家印璽用了印:「速速送去,交給王文佐!」

    「奴婢遵旨!」

    李治的眼簾閃動了兩下,似乎是被方纔的動靜驚醒了,武氏趕忙回到錦榻旁,俯身李治耳旁,低聲問道:「陛下,您覺得怎麼樣?」

    「還好!」李治睜開眼睛,聲音裏透出掩藏不住的疲憊:「外頭現在怎麼樣了?」

    「西市已經平定了!」武氏從宮女手中接過碗,一邊用勺子攪拌裏面的酪漿,一邊低聲道:「是王文佐做的!」

    「王文佐?」李治的眉頭皺了起來:「他哪來的兵馬?寡人不是已經下詔禁止各軍出營的嗎?」

    「是隨他進京的部曲!」武氏低聲道:「他還在西市斬殺了一名賊首,經由劉爲禮的身邊人辨認,那賊首曾經與劉爲禮密謀,是個河北人!」

    「哦?」李治的眉頭舒展開來:「部曲?那應該不會超過百人吧?能夠這麼快平定西市的暴亂,斬殺賊首,不錯,着實不錯!」

    「是呀!前兩日兵部還說升他到從五品有些太快了,畢竟他幾年前還是個火長,說要壓一壓。現在照妾身看,這從五品還有些低了,幹這等人才就應該直接升到三品四品,留在長安天子身邊聽用!」

    「呵呵呵!」李治聞言笑了起來:「阿武你的心思寡人也明白,那王文佐確是是個能臣,辦差也忠心勤勉,但若把他留在長安,反倒是害了他,他也做不了這麼多事。你想想爲啥寡人

    要下詔禁止各軍出營?難道長安這麼多軍兵就壓不下那幾千盜賊?說到底,王文佐能這麼做事,不就是因爲他在長安沒有牽連顧慮嗎?你把他留在長安三兩年,他也就陷在這泥沼裏,泯然衆人了!」

    聽了李治這番話,武氏一時間也說不出話來。正如李治所說的,王文佐之所以能在長安大殺四方,屢建奇功,固然有他個人的才具和時運的緣故,但最大的原因是他是一個外來者,與長安城內的各派勢力都沒有什麼牽連,所以行事沒有顧慮,上頭也可以放心任用。

    就拿這次的事情來說,以當時長安內外駐紮的各路軍隊的實力,隨便伸出一根小指頭就能把鬧事的暴民給鎮壓下去。但天子李治懷疑這件事情還有隱藏在幕後的陰影,若是調動外兵鎮壓,就會太阿倒持,而調動門下禁軍這樣的可以信任的軍隊呢,又害怕給人可乘之機。

    所以就出現了長安城內外的十萬大軍誰也沒法動,相互牽制,都蹲在營地裏眼睜睜的看着外頭暴民燒殺搶掠,然後王文佐帶着百把騎橫衝直撞,立下大功。但假如王文佐留在長安,在門下禁軍、東宮六率什麼當了個什麼官兒,試想他現在能做什麼呢?還不是一樣只能蹲在營地裏等詔書?

    「唉!」武氏嘆了口氣:「陛下說的是,妾身是見識短了,好不容易看到個可用的人才,便想留下來大用,卻沒有想到太多!」

    「不過這次的事情的確是個教訓!」李治沉聲道:「寡人本以爲這長安已經是泰山之重,卻想不到還鬧出這樣一番變亂來,事平之後定然要好好整治一番!」

    「陛下的意思是?」

    「阿武,你不覺得長安的人着實太多了嗎?」李治看了武氏一眼:「前些日子政事堂幾位相公都說要發數萬惡少年去安西,寡人本來還有些猶豫,覺得會不會有損關中之根本,現在看來還是相公們考慮的周全!」

    「是呀!關中人口日繁本是好事,可長安城中遊手好閒,坐食糧米之人少說也有十幾萬,早晚會生出亂子來!」武氏贊同道:「正好乘着這次機會,將這些人驅趕一些出去,既可以減少漕運的壓力,也可以充實邊郡的戶口,可謂是一舉兩得!」

    李治夫妻二人幾句話裏,便決定了長安城中數萬人的命運。原來自從唐朝建國以來,便秉承着「關中本位主義」的政策,即以關中地區爲本土,以關東江南地區爲征服地。爲了確保本土對新征服地的軍事、政治、經濟優勢,唐朝政府有意識的向關中地區遷徙人口,並限制關中人口向外的遷徙,其結果就是關中地區州縣出現大量的「狹鄉」,即人口稠密,無力按照租庸制給農民分配相應的土地。

    唐朝政府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在當時的制度下,在編人口的數量決定了政府手中的稅源、兵源,關中人口越多,就越能保持對其他地區的軍政優勢,唐帝國的統治就越穩固。但這麼做的後果就是關中地區的農民人均土地要遠遠低於江南、河北等人均土地較多地區的農民,卻要承擔一樣的賦稅、勞役、兵役,自然就比這些地方的農民要貧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