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馬皇後的智慧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寒梅驚雪字數:3077更新時間:24/07/02 14:18:02
    中都的真相,被掩蓋了。

    九萬匠人,七萬軍士,四十餘萬民夫的生死,被無視了。

    鳳陽的百姓,在瀕死的邊緣喘息,如老邁將死的牛,看着瘡痍的土地,哀鳴着最後的日子。

    朱標深入到了匠人之中,深入到了軍士之中,深入到了民夫之中,還有那些行將就木的百姓之中,看到了不曾流血卻滿臉蒼白的人,看到了枯瘦的胳膊舉着錘,看到了奴役的軍士如牛馬佝着背,看到了一貧如洗,渾似乞丐的老農。

    中都營造,是一場災難。

    朱元璋翻看着奏本,臉色越發變得凝重起來。

    一幕幕慘烈的景象,讓朱元璋觸目驚心。

    朱標正色道:“父皇,中都所需石料、木材有些過於巨大,動輒需二百人運輸,因營造過於追求精緻,到處都需要雕琢。一石雕刻需匠人數十日之功,稍有不慎損毀,說不得還會搭進去性命。九萬匠人,溫飽者不到兩成。”

    “兒臣聽聞,去年臘月寒冬之中,大部匠人並沒有得到休養,而是依舊日以繼夜雕琢勞作,雙手滿是裂紋,強迫趕工,還有人因飢寒交迫,病患而死,連屍體都草草丟在城外……”

    朱元璋目光微冷,猛地將奏本合了起來,起身道:“豈有此理!”

    朱標知道,這所有的錯並非父皇一個人造成的,中都的貪腐問題,趕進度問題很嚴重,加上鳳陽那裏不是乾旱就是洪澇,別說當地百姓已經窮困不堪,就是遷移過去的富戶也都快活不下去了。

    這樣的地方,即便是建成,也無法成爲大明的國都。

    沒錯,鳳陽是可以通過運輸來解決糧食問題,可問題是,一旦遷都,鳳陽人口將會在未來十餘年達到八十萬乃至百萬之巨!

    如此龐大的人口,自給做不到一成,近乎完全依賴從江南運輸糧食,那這樣的遷都有何意義?

    若是如此,還不如選擇在西安,至少那裏有關中平原,甚至還不如選擇開封,那裏至少沒有過於頻繁的旱澇。

    不說糧食問題,就是地理位置,中都看似取了中間,南依金陵,北望北平,但實際上,卻是尷尬的南面挨不着,北面夠不着。

    再說那淮河之險,既比不上黃河,更比不上長江,依託哪一個不比淮河強?

    朱標站在鳳陽的時候,不止一次地想,難道自己日後要待在這裏?站在高處看去,不是窮困無依的百姓,就是流民成風的乞丐?

    國都的選擇,考慮帝國基業,外敵之下的存亡與延續,考慮無外敵之下百姓的生活與生死!

    可中都,這兩點都沒有考慮在內。

    朱元璋看向朱標,臉色不悅。

    自洪武二年下令營造中都,至今已進入第五個年頭,反對營造中都的聲音已經多年不見,如今突然冒出來,竟是出自朱標之口,出自大明太子之口!

    “中都營造已接近完工,你說的這些問題,朕會派人覈查。中都營造,不能停!”

    朱元璋沉思良久,不甘心耗費巨大的中都計劃成爲一個笑話。

    朱標撩衣襬,跪了下來。

    “你這是作甚?”

    朱元璋有些惱怒。

    朱標挺直腰桿,肅然道:“父皇,兒臣所見還不夠實情,還需派誰去覈查?數萬匠人與軍士怨聲載道,鳳陽百姓水深火熱!今年鳳陽又起旱情,自元旦起至兒臣返回,不見一滴雨!父皇不暫緩營造中都,一日便多一日屍,百日則多一亂葬崗!”

    “住口!”

    朱元璋厲聲呵斥,氣息有些紊亂:“怎麼,出去一趟翅膀還硬了?中都之事,乃是國本之事,豈是你一張口便可暫緩的!”

    “我爲太子,當爲國本之事直言陳見!”

    朱標頂撞了回去。

    朱元璋憤怒了,伸手指着朱標:“你給朕出去,出去!”

    朱標叩頭,起身,走了。

    朱元璋着實氣壞了,抓起茶碗便摔在地上。

    馬皇後聽聞消息,匆匆走進來,看着倒地的椅凳,遍地狼藉,連忙上前:“好端端的,緣何發如此大的火氣?”

    朱元璋悶不作聲,坐在凳子上,指了指桌子上的奏本:“你看看,太子竟敢說起朕的不是!”

    馬皇後拿起奏本,掃了幾眼,看着餘怒未消的朱元璋,安撫道:“重八,這是好事啊。”

    “好事?”

    朱元璋看向馬皇後。

    馬皇後含笑道:“想當初,你可也是頂撞過郭大帥,爲何,因爲你覺得自己是對的。如今太子頂撞父親,不也是因爲他覺得自己是對的?孩子有了主見,知道頂着壓力堅持自己的想法,這不正是你一直想要的結果?”

    朱元璋眉頭緊鎖。

    馬皇後拿出手帕,擦着朱元璋衣襟上的茶漬:“標兒未來可是要接你的班,若他文弱無主見,那日後你可放心把這江山交到他手中?文臣武將之中難免會有善言辭,趨炎附勢,蠱惑人心的,若標兒不能堅持己見,他日豈不是會出權臣亂國?”

    這是馬皇後的智慧,她並沒有抓着中都問題喋喋不休,站在朱標一邊指責或試圖說服朱元璋暫緩營造中都,而只是說父子關系,說朱標的成長與主見,化解父子之間的矛盾。

    朱元璋被說服了。

    沒錯,朱標作爲自己的長子,還是太子,做事必須有主見,且需要有堅持主見的勇氣。

    這不是一次進言,諫言,而是一次兒子成長的證明。

    朱元璋平復了情緒,接過馬皇後手中的奏本,打開看了看:“咱日理萬機,有時甚至忙至三更天,國事如此之多,怎會想到中都有如此多的事!”

    馬皇後將內侍揮退,親手將椅子扶了起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這是對尋常之人而言。重八,你是皇帝,大明的皇帝。漢高祖劉邦起沛縣並無都沛縣,你與漢高祖皆是布衣天子,又何必非要起鳳陽而都鳳陽?”

    作爲枕邊人,馬皇後深知朱元璋對漢高祖劉邦有着諸多推崇與效仿。

    朱元璋有些頭疼:“你也認爲,遷至鳳陽不妥?”

    馬皇後微微搖頭:“陛下去哪裏,臣妾都會跟到哪裏。妥與不妥,還需以國事權衡。”

    朱元璋沉默了。

    馬皇後倒了一杯茶,端給朱元璋:“重八,何不親自去一趟鳳陽。”

    朱元璋接過茶碗,凝重地點了點頭:“咱想着明年四月,父母和大哥三十年忌日時前往。既然標兒說鳳陽出了如此多事,怨聲載道這種話都說了出來,咱不能坐視不管,那就今年四月去鳳陽吧,大不了明年再去一趟。”

    馬皇後欣慰不已:“大明以孝立國,陛下此行深得人心。”

    “深得人心?”

    朱元璋呵呵笑了笑,目光冷厲:“就怕有些人知道之後,會睡不着覺啊。此番出金陵,咱微服而行。那顧正臣不是說過,從百姓中來,要到百姓中去。咱就是老百姓出身,自然要去老百姓裏看看。若真有人禍害百姓,朕可輕饒不得!”

    馬皇後見朱元璋拿定主意,轉而說:“看來那顧正臣打劫富戶的想法,今日是無法與太子商議了。”

    朱元璋拍了拍桌子:“這個臭小子,頂撞了老子,還不知道來道個歉。”

    朱標返回東宮,氣也有些不順。

    都說鳳陽是龍起之地,有龍氣,可這只是官員,只是皇室說的,問問鳳陽的百姓,哪個會以鳳陽出了個皇帝而自豪?

    沒有!

    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朱標甚至聽到了一些民謠,說什麼“沒入寺廟,滿街和尚”,這不是說鳳陽和尚多,而是說化緣,也就是要飯的人多,因爲光頭容易要飯,不少百姓直接剃了光頭。

    還有人編排“富貴開淮西,百姓粥米稀”之類的話,這說明朝廷所作所爲,在鳳陽一地沒什麼好名聲,人心都快敗光了。

    若不是親耳所聞,親眼所見,朱標如何都想不到,鳳陽的百姓甚至都不想沾皇室的邊!

    太子妃常氏看着不快的朱標,嘆息道:“遷都的事是陛下親自拍板的,當年爲了這個決策,沒少發脾氣,誠意伯都因此而受到牽連……”

    朱標憂愁不已:“身爲太子,若孤都不敢直言進諫,那滿朝文武之中,誰還敢說話?”

    太子妃拉着朱標,安撫道:“妾身並不是怪殿下進言,而是陛下性情急躁,有時候偏固執,若太過直接,反而容易讓事情變得麻煩。不如去給陛下低個頭,擺低姿態,慢慢勸說。”

    “低頭?”

    朱標皺眉。

    太子妃拍了下朱標的手背:“皇后可是說了,咱們出行這段日子裏,陛下每日過問我們的安危,今日我們去問安,陛下可也是在門口徘徊等待。”

    朱標清楚父親對自己的關懷,他只是不善表達。

    “孤再入一次宮。”

    朱標起身。

    無論如何,都需要先穩住父皇的心態,若父皇暴怒,誰知道會牽連到什麼事,什麼人身上去。

    朱標的二次入宮,放低姿態的認錯,讓朱元璋很是滿意,不等朱標說話,便開口道:“過幾日,朕親自去中都看看,若真如你所言,這中都——是應該暫緩一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