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句容:遠火局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寒梅驚雪字數:2237更新時間:24/07/02 14:18:02
    梅鴻、丁五等人看着狼狽跑開的兩位巡按御史,目光落在擦在手的張培身上,不由得打了個哆嗦。

    這個傢伙好強,好狠。

    梅鴻有些不安,對走過來的顧正臣說:“顧鎮撫,他們可是巡按御史,若這樣回到金陵恐怕……”

    顧正臣雲淡風輕,走入營地大門:“御史臺的長官是誰你們應該知道吧,陳烙鐵心胸狹窄,睚眥必報。我與他已在元旦大朝會之上撕破臉了,這剛回句容,他就派御史來了,擺明了是針對我。”

    “在官場之上想活得舒坦,要麼讓人敬,要麼讓人怕。陳寧這號人物是不可能敬我一個小小七品知縣,五品鎮撫的,既然這樣,只能讓他怕了。下次若是有叫陳寧的來,問清楚,如果沒有旨意與手令,敢硬闖衛營就往死里弄,弄死了我給你們賞賜。”

    梅鴻、丁五等軍士眼冒精光,似乎巴不得陳寧過來一趟。

    張培在顧正臣身後暗暗搖頭,顧正臣話說得輕鬆,可事情恐怕不會那麼容易結束。

    御史臺的長官雖然是陳寧,可御史臺是一個言官集體,打了陳寧或許沒人說話,打了御史臺的御史,那所有御史都可能冒出來。

    言官有兩大本事:

    眼尖可找茬。

    力大可搬石頭丟井裏。

    何況御史臺上面還有一個中書丞相胡惟庸,這個傢伙陰損的很,不是那麼容易消停。

    顧正臣登上鳴鶴山,進入公署內。

    趙海樓、王良連忙給衆人介紹,劉聚帶衆匠人行禮。

    劉聚聽聞過顧正臣年輕,可見到本人之後還是有些驚愕,一個名不見經傳,並無開國軍功的泉州縣男竟看着不過弱冠。

    陳有才、崔玉等人也有些吃驚,一個文弱的年輕人,竟已經是封爵了,還成了衛鎮撫。

    “誰是督造鎮撫?”

    顧正臣含笑問。

    劉聚上前,謙卑地迴應:“屬下劉聚,寶源局督造鎮撫。”

    別看一個是衛鎮撫,一個是督造鎮撫,都帶着鎮撫,可兩者之間天差地別。衛鎮撫是從五品,而督造鎮撫,連個品都沒有,就一督造頭目。

    顧正臣看了看劉聚,問:“寶源局的匠人有哪些?”

    近八十人站了出來。

    寶源局,是鑄造銅錢的機構。但在洪武八年之前,寶源局始終都兼職鑄造火器。老朱這樣安排,估計也是考慮到專業相近,都是鑄東西……

    其他匠人抽調自各地方衛所,是衛所內的火藥、冶煉、鑄造匠人等。

    顧正臣簡單地見過衆人之後,平和地問:“諸位來句容衛,工部可有與你們說明來意?”

    劉聚微微搖頭:“工部只說聽差辦事,讓我們聽憑顧鎮撫安排。”

    顧正臣瞭然,坐在了趙海樓搬來的椅子上:“那本鎮撫就直說了,這一次調你們來句容,是爲了研製與改良火藥、火器。”

    “改良?”

    劉聚、陳有才、華孝順等人面面相覷。

    顧正臣看着衆人,面色凝重地說:“自今日起,句容衛內設遠火局,遠火局下設三司——底火司、冶煉司、製造司。底火司五十一人,皆爲火藥匠人;冶煉司一百冶煉匠人;製造司爲鑄造匠人,五十人。”

    “遠火局?”

    劉聚、崔玉等人竊竊私語,不知這是什麼衙署,也從未聽聞過。

    華孝順站了出來,問道:“這裏只有二百人,爲何剛剛顧鎮撫所言是二百零一人,那個人是誰?”

    顧正臣深深看了看華孝順,此人聽出了細節與問題,腦袋是個靈光的,問清名字後,說:“多出來的一人,是爲陶成道所留。”

    “陶師也來?”

    陳有才驚呼出聲。

    “你認識?”

    顧正臣有些詫異。

    陳有才連忙說:“顧鎮撫,我曾跟在陶師身邊學習火藥,若沒有他,我不可能成爲教匠。陶師不是隱退金華,不再出世了嗎?”

    顧正臣呵呵笑了笑:“他應該收到了我的信,我相信,他一定會來。”

    萬戶也來,一干匠人議論紛紛。

    顧正臣拍了拍手,待衆人安靜下來之後喊道:“遠火局我爲掌印官,一切命令皆由我簽發。劉聚爲大使,作日常管理,一切事宜,包括材料、研製、工錢,生活等諸事宜,皆可找他。若他不作爲,準你們通報衛軍千戶、百戶,告知於我。”

    華聚有些苦澀,這個大使的活可比監造鎮撫的活多太多了,但還是欣然答應:“屬下定輔佐好顧鎮撫。”

    顧正臣很是滿意,對衆匠人喊道:“底火司、冶煉司、製造司各自選出一位郎中、一位員外郎,負責統籌本司內事務,給你們一刻時辰,自己選出。莫要擔心選錯,一個月試用,若能力不足,無法勝任,重選。”

    衆匠人瞭然,紛紛圍聚一起討論。

    經一番推舉之後,給出結果:

    底火司郎中陳有才,員外郎崔玉。

    冶煉司郎中華孝順,員外郎謝阿佛。

    製造司郎中沈名二,員外郎徐阿柱。

    顧正臣見已有結果,起身,威嚴地看着衆人:“遠火局中能者上,庸者下。你們聽清楚了,我不管衛所、寶源局每個月給你們多少錢糧,但凡遠火局匠人,每人每月三貫錢,口糧照例給!”

    “什麼?”

    “三貫錢?”

    “老哥,三貫能買多少糧食?”

    “能買六石多糧!”

    “六石,那豈不是夠咱一家人吃近一年的了?”

    “啪!”

    “你打我?”

    “我沒打你啊,你感覺到疼了?”

    “疼,你當真沒打我?”

    匠人都要瘋了,一個個激動不已。

    華孝順走出來,喊道:“顧鎮撫,是一年給咱三貫錢吧,每月三貫錢怎麼可能,縣太爺不過這個待遇。”

    劉聚、崔玉等人清醒過來。

    想想也是,每月三貫,確實不可能,要知道寶源局可是鑄造洪武通寶的地方,就這樣,匠人每個月也不過只給六鬥米,有賞賜的時候,最多給八斗米。

    可憐兮兮的不夠全家人吃個飽飯的,若不是婆娘縫補織造弄點錢補貼,一件衣服拆來補去穿十年二十年,日子都沒辦法過了。

    若顧鎮撫能在口糧之外,每年給個三貫錢,那就足夠全家人過好日子了。

    ——

    「pS:

    大明匠人無數,但留下姓名的人着實太少太少。翻閱史書,並無他們的記錄。

    劉聚、陳有才、華孝順、謝阿佛、沈名二等等,這些名字是在出土火銃的銘文中摘下來的,這些洪武時期的匠人,歷史沒有記錄他們,借他們的名字,緬懷先輩,緬懷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