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曾經輝煌,泉州港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寒梅驚雪字數:3049更新時間:24/06/28 19:46:30
    唐賢死了,預料之內的事。

    顧正臣絲毫不驚訝,唐賢的罪證據確鑿,人證一堆,物證一堆,想要洗乾淨太難了。

    既然污得不行了,那就只能丟棄。

    真心痛,用後世的醫學名詞解釋是心肌梗塞,只不過一個仵作竟然懂得如此深奧的醫學問題,還真是令人意外。

    張培見顧正臣手持書卷,並不動身,問:“老爺不去看看?”

    顧正臣翻了一頁書,輕鬆地說:“沒這個必要,他不睡覺,許多人都睡不安穩。爲了大家睡個好覺,只好讓唐賢長眠。”

    張培點頭。

    唐賢是府衙通判,他一定知道許多事。而爲了避免這些事泄露出去,最好的辦法是殺人滅口。

    顧正臣將書卷擱在雙腿之上,看向蕭成:“有一件事,你需要去辦下。”

    蕭成走向顧正臣,聽真切之後,有些疑惑:“唐賢都死了,找他還有何用?”

    顧正臣笑道:“秦鬆送來消息,昨晚上他也在場。他若足夠聰明,今日一定會逃命,去吧,將人帶回來,和江財、王二全等人關在一起,小心動作,莫要被人發現。”

    蕭成領命離開府衙。

    張培低聲問:“江財、王二全那裏該如何是好,水師手裏還抓着一批泉州衛軍士,又該如何,老爺當真什麼都不做嗎?”

    顧正臣拿起書,緩緩地說:“什麼叫什麼都不做,你難道沒看出來,我一直都在做某件事?”

    張培看着顧正臣,目光中滿是疑惑。

    做什麼事?

    看書嗎?

    這算啥事,看書又解決不了府衙事,何況你看的還是《諸蕃志》,這心思明顯不在泉州府之內,而在大海之外……

    顧正臣打了個哈欠:“我在等。”

    “等?”

    張培很是不理解。

    你確定是在等,不是偷懶賦閒,不是無所事事,不是……

    哦,睡着了。

    張培站在不遠處守衛着。

    沒有人打擾。

    顧正臣微微閉着眼,盤算着接下來的打算。

    自從進入泉州府之後,自己所作所爲算得上雷厲風行,疾如烈火,如同將一顆顆大石頭,丟到了原本平靜的湖面之上。

    動作太大,不僅濺起了浪花,還帶來了餘波。

    現在,水面該平靜了,而石頭已經沉入湖底,知道了湖的深淺,窺視着暗涌與泥沙。

    這個時候留在明面之上,反而不利於看到湖水之下的動靜。

    這不是,剛到湖底,就看到了一條死魚,名字叫唐賢,還有不少魚在遊蕩,比如秦信、吳康,還有一條大魚高暉,以及看不到多大,隱藏在泥沙深處的卜家。

    等吧。

    “便宜行事”的旨意還不是拿出來的時候,高暉是參政,他也不可能長期留在泉州府,過幾日還得回福州去。

    泉州府的未來在哪裏?

    顧正臣微微皺眉。

    官場上的整頓總會結束,但結束之後,如何改善百姓的生活,如何發展泉州,這才是最關鍵的。

    與其說是朱元璋讓自己來泉州府,不如說是自己請求來到泉州府。

    開大海,進行海洋貿易,以海外貨物來“劫掠”大戶手中的錢糧,這是自己給老朱出的主意,也是說服老朱不關閉市舶司的主要理由。

    但老朱的性情很古怪,他脾氣上來的時候,說不得隨時可能關了市舶司。

    除非,自己讓他親眼看到海洋貿易的利益有多大!

    開大海,準備遠航,這件事不能等收拾完秦信、吳康等人之後再做,需要提前做準備。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是洪武七年,開國初期,元朝時期那些擅長航海的船伕、船員,有航海經驗的人手還能找得到,雖然這些人興許上了些年紀,但也不至於老態龍鍾到不能遠航。

    “張培,讓李承義過來。”

    顧正臣開口。

    張培應聲,將待在房間裏整理卷宗的李承義喊了過來。

    顧正臣爲了省事,調了不少卷宗到知府宅,雖說秦信現在成了代理知府,可他忙着處理唐賢的事,實在沒空關注這些小事。

    李承義到了,看着絲毫沒有頹廢態的顧正臣,笑道:“你還真令我大開眼界,沒了知府印信,還讓我梳理卷宗,唐賢死了,還能穩坐知府宅,你就不怕他們對你動手?”

    顧正臣指了指一旁的椅子,示意李承義坐下:“這件事上,死一個人就足夠了。他們選擇了唐賢,說明我不幸落選了。”

    李承義微微點頭,確實如此,死一個就夠了,不管死的是誰,只要不能張嘴威脅到他們的利益就行。

    顧正臣將手中的《諸蕃志》遞給李承義:“對於泉州,你瞭解多少?”

    李承義接過書,見是《諸蕃志》半,便開口道:“顧知府想問的是,我對泉州港瞭解多少吧?”

    顧正臣靠在椅子裏:“都說一說。”

    李承義略一思索,認真地說道:“泉州上古爲百越地,秦始皇二十六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漢高祖時,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都東冶……”

    顧正臣仔細聽着,不得不佩服,李承義對泉州的歷史很是熟悉,可以說是信手拈來。

    李承義繼續講述:“唐代後期,割據混戰,許多中原百姓被迫入閩。到了五代十國時,王審知的出現改變了泉州,顧知府是北方人,應該不知道此人吧?”

    顧正臣面色肅然:“我雖來自北方,可對於王審知這等人物還是知道一些,他被稱之爲開閩尊王、開閩聖王、忠惠尊王,宋太祖更是稱其爲八閩人祖。”

    李承義驚訝地看着顧正臣,沒想到他還知道這些,整了下衣襟,繼續說:“沒錯,王審知可以說是閩中人不能忘記的先輩。他有一句話,可進獻給咱們的大明皇帝。”

    顧正臣瞥了一眼李承義,讓他說話小心點。

    李承義沒有領會,沉聲道:“王審知喊道:寧爲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在五代十國時,王審知尚且能明白這個道理,而我們的皇帝……”

    “咳!”

    顧正臣打斷了李承義:“王審知最多只能算是閩王,偏安於福建,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對外,閉塞沒有出路。但大明王朝不一樣,朝廷擁有江浙等富饒之地,何況當年王審知對外也沒那麼多海寇。繼續說泉州事。”

    說事歸說事,你別總往老朱身上拐,萬一傳到老朱耳朵裏,那刀子也能往你脖子上抹下的。

    李承義這才醒悟過來,繼續說:“在王審知治理之下,當時福建出現了兩大港口,即甘棠港與泉州港。至宋哲宗時期,朝廷在泉州設了福建路市舶司,其與廣南東路、、兩浙路市舶司一起,並稱爲三路市舶司。至於南宋嘉定時期,泉州市舶司迎來一個提舉,這個提舉便是……”

    顧正臣看着李承義將《諸蕃志》拿了起來,重重地說:“趙汝適!”

    李承義低頭看着《諸蕃志》:“沒錯,就是此人。趙汝適並沒有真正出海遠航,但他從形形色色的海商口中瞭解到了他們來自何處,知道了海外的物產、風情。這《諸蕃志》裏,記載的海外諸國有五十八個之多,有些國度,遙遠得超乎想象。”

    顧正臣將目光投向《諸蕃志》,不得不承認,趙汝適寫的這本書是一部了不得的著作,地理方位,物產,王室風俗,百姓風俗,民族性情等等,都在這裏有相當詳實的記錄。

    而當年的趙汝適,就是在泉州看到的海外。

    李承義繼續說:“在宋代時,泉州港盛況空前,原本只屬於廣南東路市舶司的一些特權,朝廷也給了福建路市舶司,即准許市舶司拿出一部分官錢,用於招待海商。南宋偏安一隅,朝廷極是倚重泉州港,加之當時管理泉州港的多是清廉之人,繁華一時……”

    顧正臣微微點頭。

    對於市舶司而言,相應官員是否清廉直接關係整個市舶司的運轉。宋代市舶司的興盛,除了時代的因素之外,確實還有官員的因素。

    李承義將《諸蕃志》放了下來,臉色變得凝重起來:“宋滅元始,泉州港成爲第一港。元廷當年也並非完全野蠻,當年元軍攻陷臨安之前,元帥伯顏就派人至泉州招降‘素主市舶’的蒲壽庚兄弟。’”

    “蒲壽庚?”

    顧正臣微微凝眸。

    李承義點了點頭,並沒有多說什麼,而是繼續說:“元時,泉州港更進一步,無數船隻停泊於此,元廷對外重海事,生意無數,來往海商數不勝數。說句不太中聽的話,朝廷禁海是大錯……”

    “你認爲禁海是大錯,那你認爲該如何?”

    顧正臣問道。

    李承義直言:“自然是效仿宋元,開航海,行海運,通諸蕃,以貿易興盛泉州府。只有這樣,泉州府才能恢復往日繁華盛景,百姓才能因商而殷實,至少餓不着肚子。”

    顧正臣閉上眼,沉思良久,問道:“你父親是個豪爽之人,關係甚廣,他一定認識不少精於海事的船家吧,寫信給他,讓他找幾個人帶到晉江城,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