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不經意破綻,彈劾風雲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寒梅驚雪字數:3121更新時間:24/06/28 19:46:30
    水印是防僞的主要手段,是一種經過光的透射顯現在紙張上的花紋。

    這玩意在實現原理上並不難理解,可以將水印輥想象爲一根雕刻着花紋的擀麪杖,當擀麪杖碾壓過錢鈔時,花紋中凹進去的部分沒有與錢鈔接觸,紙張的密度並不會發生改變,但花紋中凸出的部分則與錢鈔有了接觸,力的作用讓紙的密度增加,讓其透光性降低,從而顯現出水印。

    知道原理容易,可實現起來並不簡單。

    元廷也好,大明也好,使用的寶鈔紙張都是桑皮紙,而後世的紅色爺爺使用的是棉花紙,大明雖然種植了不少棉花,可沒人用這玩意來造紙。

    桑皮紙雖好,能不能弄出棉紙的那種譁啦聲,能不能充分體現顏料色澤,能不能打出水印,這都需要摸索。

    摸索需要時間,這一點老朱應該會給予,他着急的是初版,是定稿,是規矩的確定與運作的約束,並不是非要在短時間內將寶鈔直接推出去。

    就目前寶鈔提舉司來說,也根本做不到大量印刷寶鈔,桑皮紙這玩意的儲備根本不夠,大量弄出來,少說也得小半年時間。

    目前的一切,只是籌備工作。

    雕版安排上,顧正臣真的選擇不出孰優孰劣,宋時、於丘、祝西家、林壽寧、丁中五人的技藝不分上下。

    與費震商議之後,決定每個大匠對應一個母版進行雕刻。

    費震不知道顧正臣用了什麼手段,竟真的從戶部討出來了一百五十兩白銀,顧正臣沒有食言,兌現了承諾。

    放大鏡、大小不一的刻刀,定製的銅版,無數細節的寶鈔。

    技藝精湛的匠人。

    顧正臣又去了兩次琉璃廠,放大鏡的數量已經跟上,皇宮和東宮裏還送去了幾把。

    考慮到雕刻母版不容許出現一絲一毫的失誤,且必須做到與設計的樣稿一模一樣,顧正臣絞盡腦汁,最終引入了網格法。

    網格法,就是將設計的寶鈔樣稿完全網格化,通過縱橫網格的方式,讓每一塊區域各自對應各自的信息,然後用鉛筆在銅版之上留下同樣大小的網格,以網格爲參照,減少細節的失誤,也減少雕刻上的難度。

    雕母版的事就與顧正臣沒有關係了,由大匠一點點做便是。

    戶部尚書顏希哲傳來費震、顧正臣,開門見山:“陛下旨意,一貫寶鈔對應銅一千文,銀一兩。泉州縣男提出建議,要求設錢莊,且不禁金銀交易,戶部擔憂,若不行禁令,寶鈔難以通行天下。”

    顧正臣認真地解釋:“若禁金銀交易,全面推行寶鈔,反而不利於寶鈔通行天下。此事寶鈔提舉司不止一次說明,各地設錢莊,無論是以金銀兌寶鈔,還是以寶鈔兌金銀,都準民商自願。”

    顏希哲臉色一沉:“民商自願,寶鈔何年何月可行民商之家?”

    顧正臣沒看顏希哲的臉色,反問道:“交子出現,本身就說明寶鈔之便利。只要大明寶鈔站得住腳跟,便民的良幣自然會驅逐不便民的劣幣。另外,朝廷可以在商稅之中,一律以寶鈔爲準,甚至連官員俸祿,也可以改爲寶鈔。只要官府使用,商人必然跟進,商人跟進,百姓也會聞風而動……”

    顏希哲盯着顧正臣:“你打算讓官員跟着冒險?”

    顧正臣正色道:“怎麼能說是冒險,難道說戶部都不看好寶鈔,若是如此,戶部爲何敢推出寶鈔?”

    顏希哲咬牙切齒。

    戶部推出寶鈔,那是皇帝要求的。

    再說了,萬一寶鈔貶值,你打算先坑死官員不成?百姓坑死幾個沒關係,我們這些人可是朝廷的人,爲朝廷辦事,萬一被坑死,這日子還怎麼過?

    元廷後期寶鈔成了廢紙,你顧正臣打算讓我們所有官員領不到糧食,全都領這紙片?萬一哪天成廢紙了,一堆紙連一石糧食都換不來,全家老少還活不活?

    官府先行,也真虧你能想得出來!

    老子寧願每個月都去背糧食,也不願意領到的俸祿是寶鈔!

    顧正臣還是低估了顏希哲的能量,也低估了中書省的能量,自己不過是提出了個官府先行,改糧爲鈔的想法,就遭到了官員的反撲。

    簡單的想法,帶來的後果卻很嚴重。

    不巧的是,一名寶鈔提舉司的匠人因疾病猝死於提舉司大院之中,而這成爲了導火索。

    最先上書彈劾顧正臣的是監察御史嚴鈍,開篇就是殺人的刀子:

    臣監察御史嚴鈍奏稟,寶鈔提舉司副提舉顧正臣,掌管寶鈔事宜,濫施淫威,欺壓匠人,以民爲奴,罪不容赦!臣聽聞寶鈔提舉司匠人,日以繼夜,不得休息,晝不閤眼,夜不能寐,皮鞭在側,毆打連連,哀嚎之聲,慘絕人性……

    顧正臣很無語,那匠人擺明是有心臟病或其他疾病,怎麼能怪到自己頭上來?

    說自己鞭打匠人,這是誰胡編亂造的,老子是拿鞭子出入過寶鈔提舉司,那是因爲騎馬去的,不帶馬鞭我帶啥?

    顧正臣都沒自辯,費震先一步上書,說明寶鈔提舉司內匠人良好,並不存在鞭笞之事,更沒有奴役匠人,不將其當人這回事。

    在這件事上,費震還是站得住的。

    只是費震錯誤低估了這次反撲的力量,甚至連顧正臣也沒有想到,這件事竟然演變成了步入官場以來最大的危機!

    一個打漿的寶鈔提舉司匠人跑到御史臺狀告顧正臣,聲淚俱下,指控顧正臣毆打自己,脫下衣襟,令人恐怖的傷痕觸目驚心。

    御史樑籟緊隨其後上書,彈劾顧正臣人面獸心,驅使匠人如同牲口,不配爲地方父母官,不配爲副提舉……

    這兩個監察御史與顧正臣有直接的仇怨,畢竟牙齒是被顧正臣打掉的,嘴裏就口水多了,既然找到機會,肯定會朝顧正臣吐幾口的。

    事態發展到這裏,朱元璋並沒有在意,顧正臣什麼人,在寶鈔提舉司幹了什麼,費震說得很清楚,連司禮監出去的大匠都說顧正臣的好話。

    再說了,就沒聽聞過他惡意毆打、鞭笞過任何人,相反,在句容衛爲了幾個軍士,自己還領了一些鞭子。

    這樣的人,不可能虐待苛責匠人。

    可朱元璋的不理睬,並不能堵住官員的悠悠衆口。

    吏部主事蕭仁公然站了出來,在朝會之上彈劾顧正臣,言說天下財富皆有定數,唯句容一縣,以財養官,散財養民,以財推教化,其用詭譎不可測之法,奪不義之財,聚於句容,散於句容,唯富一地,虧饋天下。

    甚至連顧正臣接受佛門、道門錢財,勾結佛道之事都給抖了出來,直言顧正臣貪污!

    牽涉到貪污之事,那刑部就不能不過問了。

    刑部郎中李觀站了出來,上書請求嚴查顧正臣,在文書中寫上了這麼一句:“顧正臣爲任句容,治理大案,功績昭然。可微臣聽聞,前縣丞劉伯欽因罪而身死,然顧正臣卻霸佔其女劉倩兒爲家奴,金屋藏嬌,試問,罪臣之女豈能侍奉清廉之臣,若不除之,禮制將崩!”

    劉倩兒!

    這個不起眼的女子,終於成爲了捅向顧正臣的刀子。

    對於朝廷中的動態,顧正臣一清二楚,費震也好,沐英也罷,甚至是老丈人張和也聽到了消息,不由得擔心不已。

    對於劉倩兒,顧正臣自是問心無愧,可架不住人噁心揣測,哪怕是沐英當面駁斥,也會被人一句話擋回去:

    夜色之中,你豈知他家閨房趣事?

    李觀的彈劾看似不起眼,卻擊中了要害。

    罪臣之女是不能成爲官員內室的,哪怕是小妾也不行。

    在朱元璋的觀念裏,罪臣之女是賤人,當官的不能娶進門。如果娶了,睡了,那就是自甘墮落,自甘下賤,不僅壞了規矩,破壞了官員禮制,還不要臉,弄不死也得弄殘了。

    只是,李觀選錯了人。

    劉倩兒是何許人,朱元璋是知道的,顧正臣沒有任何隱瞞地報告過,何況顧正臣成婚之後帶張希婉去了句容,並沒有帶劉倩兒,相反,劉倩兒一直留在金陵做買賣之事,顧母將其作爲女兒一般看待。

    刀子刺了出去,遇到了老朱的盾。

    李觀一擊不中。

    而刑部侍郎王中立站了出來,轉而彈劾顧正臣貪污,其收受佛、道錢財,私分縣衙庫銀,爲官卻經商謀利,不知家產幾多,當嚴查以正視聽。

    貪污這種事鬧起來,不調查個水落石出,別想脫身,像費震這種清廉幹臣,地方知府,就因爲幫人寫個墓誌,錢都沒落自家手裏,直接買了米送給窮困之家,這樣的官還被抓到金陵,一查兩個月。

    現在顧正臣可能貪了,而且數額怎麼看都不在少數,這種奸貪元兇,怎麼滴也得抓起來審訊個半年一年的,查清楚了好推出去剝皮。

    聲勢越來越大,御史臺在前面奔走疾呼,刑部在後面遙相呼應,中間還有戶部暗中支持,中書省裏面,胡惟庸沉穩如山,只不過嘴角掛着的笑意太過明顯,目光中閃過狡黠之色。

    顧正臣,你露出了破綻,你想動官員的利益,那不好意思,你會死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