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劉基:無恥啊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寒梅驚雪字數:3181更新時間:24/06/28 19:46:30
    太子妃有喜了?

    顧正臣看向張希婉,目光下移,落在了那平坦的肚子上,很是不滿意。

    朱大郎都二月喜了,咱們咋還沒動靜。

    得努力。

    張希婉看到了一雙不懷好意的眼睛,剛想跑就被抓了回去……

    送飯的小荷到了門口,又紅着臉跑了,害得姚鎮還以爲老爺和夫人胃口不好,想去問問,結果被張培一腳踹走了。

    劉基個糟老頭子又來蹭飯了,還埋怨了一句“飯點有些晚”的話,張希婉差點找個地縫鑽進去,惡狠狠地瞪了一眼顧正臣,乾脆不吃跑路了。

    “我說誠意伯,你活成獨夫不是沒道理的事……”

    顧正臣埋怨。

    劉基不以爲然,瞥了一眼顧正臣,虧了你是朝廷命官,萬一被人彈劾你白日那啥,你這帽子還戴不戴了?

    “聽說金陵送來了文書,可有中都的消息?”

    劉基問道。

    顧正臣見劉基臉皮厚,也沒辦法,只好說:“中都役罷停了,部分匠人與百姓轉至金陵,大部遣回籍貫。遷中都之事,想來應該到此爲止了。”

    “終究還是停了啊。”

    劉基感嘆,端起小酒杯陷入深深的沉默。

    顧正臣理解劉基此時複雜的情緒,當年他極力主張,反對營造中都,力勸朱元璋放棄遷都鳳陽,可都沒有奏效,這中都營造五年,耗費的財力、物力、人力無數。

    若當初老朱聽勸,這些錢糧人完全可以投入到水利、農桑、衛所之中,哪怕是拿給官員發俸祿,也能夠官員好好搓幾月,現在好了,全打水漂了!

    劉基收回思緒,一杯酒入喉:“於大明而言,這是一樁好事。”

    顧正臣微微點頭:“論地理位置,諸多條件,鳳陽都不是國都上上之選。陛下能做出如此決斷,也是出於長遠考慮。至於這些年的浪費,就讓它過去吧。”

    劉基斟滿酒,舉杯道:“爲陛下英明決策,飲個痛快!”

    顧正臣舉杯,說着客套話一飲而盡,然後起身倒酒:“罷停中都對萬民利,對天下利,是好事,只是——”

    劉基看着停頓下來的顧正臣,很明白他想要表達什麼。

    這事對百姓對江山是好事,對自己來說,卻不是什麼好事。

    要知道帝王無錯,有錯也不能認錯,所以,解決對的人,也是彌補過錯的一種選擇。

    顧正臣看了看門口,微微搖了搖頭:“只是這並非唯一的好消息,還有一個消息。”

    “哦?”

    劉基饒有興趣。

    很顯然,顧正臣保持着謹慎行事的風格,哪怕是在知縣宅,在自家房中,他也沒有多嘴嚼舌,說一些容易落人把柄的話。

    顧正臣笑道:“東宮有喜。”

    劉基愣了下,端着酒杯不急不緩地喝了下去,然後擡手摸了摸鬍鬚,臉上浮現出了笑意:“劉某要多活幾年,看着大明後繼有人才好啊。”

    顧正臣含笑不語。

    不得不說,劉基的運氣是不錯的。

    罷停中都,鬱悶與煩惱的朱元璋難免會動刀子,那些“壓鎮”的匠人是第一批受害者,劉基很可能就是第二批。

    不過現在就很難說了。

    中都停罷,東宮有喜,似乎是天意在告訴老朱,你做得對,獎勵你一個孫輩。在這種情況下,朱標和常氏晚上的努力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老天爺的認可。

    老天認可,老朱自然會收斂許多。

    興許,劉基真能多活一兩年。

    劉基心情大好,連連夾菜:“說說吧,你這拼音從何處來,這法子不像是一個人的獨創。”

    顧正臣見劉基換了話題,便坐了下來,指了指桌上的雞蛋:“誠意伯,吃雞蛋,需不需要問清楚是哪一只雞下的?”

    劉基張大嘴巴,放聲大笑起來,拍着桌子說:“你小子,成,此事我不問便是。句容學院氛圍不錯,雜學併入之法,目前來說是極好,我就留在這裏教教書了。”

    顧正臣沒有意見。

    悶在金陵什麼都做不了,還不如在句容教幾個弟子。只要老朱不調他回去,就是一樁好事。

    顧正臣送劉基出門,臨走之前警告道:“以後在句容學院吃飯,沒事別總跑知縣宅來,影響不好。”

    劉基指着顧正臣,甩袖子:“無恥啊!”

    你還知道影響不好?

    知道你還如此肆無忌憚!

    顧正臣不介意無恥不無恥,臉皮厚,是當官的必修課,被人指着鼻子說無恥下作,也得坦然,面不紅,跟個正人君子一樣。

    呸!

    自己本來就是正人君子,劉基才是老色批,前兩年還添了個女兒,這都多大年紀了,也不怕累死。

    接下來幾日,金陵都沒傳來什麼大消息。

    罷停中都這件事似乎成了一個禁忌,淮西勳貴也不知道怎麼被敲打的,一個個都不敢吭聲。文官裏反對之聲也漸漸沒了,只有幾個不開眼的想上奏摺請求恢復營造中都,結果被胡惟庸將文書直接丟在了垃圾堆裏。

    什麼玩意,陛下都下了旨意,人都遣散了,淮西勳貴都閉嘴了,你們還嚷嚷啥,非要陛下弄死幾個人你們才心安?

    驚天動地的大事件,竟以一種詭異的平靜,就這麼淡化下去。

    朱元璋沒閒着,下詔改建大內宮殿。

    這一次營造金陵皇宮,主要營造與改建的並非是後宮與東宮,而是奉天門兩側,在奉天門西側,增建一座建築,名爲武英殿,東側增加一座建築,名爲文華殿,另外增設午門左右兩闕,與此同時,金陵內城牆、外城牆都在加固、加厚、加高……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爲中都營造太過奢華,浪費了太多錢糧,老朱想省點錢,還是真的體恤匠人辛苦,特意在旨意中明確一點:

    營造當樸實無華,不奢靡費多。

    這是好事。

    一塊石頭,一個木頭,也不用雕琢兩三個月了。

    金陵安穩,句容也安穩。

    顧正臣身兼數職,上午處理文書賬冊,下午審案判案,傍晚去句容學院,休沐時還得去鄉下走走看看,抽時間還需要去句容衛。

    每日雖是忙碌,但顧正臣卻感覺過得很是充實。

    因爲田地收成還有一段時日,收拾田地也不需要那麼多人手,織造、裁縫、匠作三大院再次滿員運作,與此同時,豆油作坊也開始興建起來,漚肥也開始大量製造出來,準備夏收之後肥田。

    豆油出現於宋時,並非主要食用油,菜籽油、芝麻油、豬油等才是,不過製造工藝還是留了下來,顧正臣也不指望豆油能賺多少錢財,豆油渣滓、豆餅等才是肥田的好東西。

    百姓有條不紊地耕作,縣衙井然有序地運轉。

    四月二十八日,遠火局差人請顧正臣前往。

    顧正臣清楚,定是顆粒火藥實現了全流程優化。

    事實上,四月初,遠火局已經完全掌握了使用酒精製造顆粒火藥的技術,但因爲製造工序上複雜,還需要藉助各類工具,加上工序與工序之間沒有形成對接,效率極慢,被顧正臣勒令調整工序,重新安排作業方式。

    陶成道親自參觀了匠學院,瞭解到了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回到遠火局之後,便重新設計了顆粒火藥的製備完整流程,不斷試運作,試調整。

    直至當下,才賦予了整個流程高效。

    顧正臣到了底火司,觀察着火藥材料的粗處理,細處理,篩選把關,充分混合,溼法木槌搗制,篩孔顆粒,竹筒滾圓,晾曬,收庫整個流程,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一次做得不錯。”

    不錯!

    聽着顧正臣的評價,底火司的匠人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原本緊張的臉上浮現出了笑意。

    顧正臣看向陶成道:“你的功勞不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竟然找到了火藥最佳配比。現如今顆粒火藥已然成功,是時候測試其用於火器之上的威力了。”

    陶成道渴望不已:“早已準備妥當,就等測試。”

    陳有才親自搬出了一箱顆粒火藥,與顧正臣等人至專門設置的測試場。

    趙海樓、王良、秦鬆等人都跑了過來觀看。

    竇樵自告奮勇,充當了火銃測試手。

    眼下的火銃,依舊是傳統的鐵棍子火銃,與顧正臣打虎時使用過的火銃沒什麼區別。

    製造司的火銃改良還沒有完成,沈名二、徐阿柱等人已經清楚了火銃改造的方向,火石應用也在考慮之中,只不過一時半會還做不成。

    眼下只是測試顆粒火藥的威力,與什麼類型的火銃關系不大。

    “顧指揮僉事,這火藥怎麼成了顆粒,添到藥室之中,豈不是有許多空隙,這填不滿實,會影響射程吧。”

    竇樵看着眼前的顆粒火藥,很是疑惑。

    趙海樓罵罵咧咧:“讓你填火藥就填,哪那麼多話。”

    竇樵看了一眼趙海樓,這傢伙最近上火,就因爲被王良摁着揍了兩次,現在對誰都沒好氣,抓住機會就會打人。

    得罪不起。

    竇樵裝填好顆粒火藥,抓起一把碎石子就倒入火銃管中,端起火銃,瞄準了三十步開外的靶子。

    靶子製爲長方形,長六尺,高四尺,外罩一層皮甲。

    顧正臣拍了拍竇樵的肩膀,指了指遠處:“打五十步外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