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我以我血薦軒轅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寒梅驚雪字數:3277更新時間:24/06/28 19:46:30
    鼓聲自遠處傳來,帶着催促的意味。

    文武官員開始整隊,一旁還有禮官維持秩序。

    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文臣居首的是中書右丞相胡惟庸,武官居首的自然是魏國公徐達。

    顧正臣雖然是泉州縣男,可那玩意沒明確的品階,只能按工部郎中正五品排。

    工部尚書李敏、黃肅和顧正臣也算是老熟人,李敏見顧正臣路過,連忙伸手攔住:“顧縣男是第一次參加大朝會吧?”

    顧正臣對李敏、黃肅行禮稱是。

    黃肅對李敏笑道:“你教下他規矩,莫要惹了禍端。”

    顧正臣見狀,對李敏再行禮:“還請李尚書指點。”

    李敏笑呵呵地伸出四根手指:“大朝會有四不準,你可要記住了,若是在這個時候壞了規矩,那可不好收場。”

    “哪四不準?”

    顧正臣謹慎起來。

    李敏聽了聽鼓聲,感覺時間不多,便快速說:“一不準跪拜遲緩,需隨禮樂、衆人而動。”

    顧正臣點頭,反正自己站在後面,前面人怎麼動作自己跟就是了。

    “二不準交頭接耳,嬉笑言談。”

    顧正臣表示理解,大朝會禮儀莊重肅穆,誰敢在這個時候笑,老朱一定會讓他全家哭。

    李敏正色:“三不準閉口無聲。”

    “呃?”

    顧正臣不明白什麼意思,剛說了不準說話,現在又說不能無聲?

    黃肅在一旁解釋:“不準閉口無聲,指的是山呼時,需要大聲喊出來,不發聲是爲不敬,心不誠。”

    顧正臣恍然:“不就是萬歲、萬歲、萬萬歲,喊大聲點,沒問題。”

    李敏臉色一變,急切地說:“是誰告訴你山呼萬歲的?殺千刀的,這是想害你全家啊!”

    “啊?”

    顧正臣神色有些難看,咋滴,不都是山呼萬歲嗎?

    黃肅拉着顧正臣,嚴肅地說:“可不敢山呼萬歲,陛下認爲萬歲二字太過虛語,平日裏喊一聲無人怪罪,可這是大朝會,沒有山呼萬歲,只有天輔有德,海宇咸寧,聖躬萬福!”

    顧正臣有些後怕。

    感情這大朝會如此多門道,想想那個場景,人家在那喊“天輔有德”時,自己一個人扯着嗓子大聲喊“萬歲萬歲萬萬歲”,那不成了全場焦點,壞了元旦大朝會的禮儀,說不得真會被弄到泉州去釣魚。

    “多謝!”

    顧正臣謝過黃肅、李敏,然後問:“這四不準是?”

    李敏呵呵笑道:“四不準失態,稍後禮儀結束時,會有歌舞盛宴,可不能有失態之舉。”

    禮官跑了過來,着急地說:“縣男,還請入列。”

    顧正臣對禮官告罪一聲,至正五品位置擠了進去,惹得後面官員頗是不滿。

    沒辦法,這不是插隊,這是官品秩序。

    二次鼓傳出,文武官員進入午門,文臣經東角門、武將經西角門進入奉天殿前面的丹墀(奉天殿廣場)。

    甲士林立,長戈肅殺。

    旗幟飄動,威嚴肅穆。

    百官向北肅立。

    在第三通鼓敲響時,朱元璋身着袞冕,在華蓋殿升座,宮內執事官五拜之後,奏請朱元璋升殿。朱元璋前至奉天殿,禮樂伴奏,直至朱元璋落座於龍椅之上。

    奉天殿外兩排手握長鞭的甲士,揮舞着手中的鞭子,發出啪啪地聲響。

    似是駕馭之聲,又如鞭笞之刑。

    丹墀大樂起,百官入殿四拜。

    因爲奉天殿空間有限,而文武官員又多,哪怕是文武分成八隊,也有許多官員只能站在外面。顧正臣運氣不錯,至少擠到了門口,算是入了大殿。

    在大殿之內和大殿之外是有區別的,這可是元旦啊,雖說這一日開始算是春天了,但天氣依舊寒冷。

    殿外沒個遮攔,風嗚嗚吹,還時不時捲過廣場。

    殿內就好多了,至少沒寒風。

    行禮結束,之後是進表官進表。

    這是元旦賀表,每個地方都需要寫,可以是知縣寫,也可以是教諭寫,禮官會挑選一些文采華麗,排比對偶出色,歌功頌德精彩的賀表呈報上來然後宣讀:

    “具官廬州府六安教諭臣張饒:滋遇元旦,三陽開泰,萬物鹹新。慕唯皇帝陛下,膺乾納佑,奉天永昌……”

    唸完一篇之後,百官跪一次,平身,奏樂,四拜,再平身……

    傳制官看向朱元璋,得到允許之後,便走出來傳制:“履端之慶,與卿等同之。”

    之後百官跪一次,平身,奏樂,四拜,再平身……

    繁瑣的禮儀讓顧正臣直鬱悶,開個朝會而已,至於如此冗長嘛。

    但沒辦法,禮是保證社稷安定的重要工具,說社稷不行了,民不聊生時,往往用到“禮崩樂壞”這四個字,相對應的,自然是禮制完備。

    沒有禮就沒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不服管,不服管就容易事多,事多就容易亂,亂了社稷就容易完。

    這是一套認知邏輯。

    所以歷朝歷代中原王朝都將禮制放在極重要的位置,所以朱元璋在禮制設計時面面俱到。

    皇室需要禮約束士大夫與天下,士大夫需要禮約束下級與百姓。

    禮興,是天下太平的標誌。

    不管你是否覺得麻煩,但這一套玩意有着不可忽視的作用,想在官場混,想在古代混,就必須知禮儀,懂禮儀,守禮儀。

    贊禮官員高唱贊歌,文武百官開始齊聲山呼天輔有德。贊立官再次高唱,官員跟着山呼海宇咸寧,之後還有聖躬萬福。

    禮樂大奏,又是揮鞭。

    朱元璋在百官的祝賀之下宣佈退朝,然後回華蓋殿,整個大朝會典禮結束。

    當然,百官這個時候並不會真的回家,在殿外溜達溜達,吹吹風,等老朱換好衣服,奉天殿的宴會便開始了。

    洪武七年的第一頓飯,老朱請客,不算寒酸,至少有魚有肉有酒。

    歌舞之類的也就那樣吧。

    顧正臣坐在門口附近,旁邊還有個柱子可以遮擋,反正老朱也看不到,着實餓了,索性便吃了起來。

    坐在顧正臣一旁的是個年近六旬的官員,顧正臣不認識,也不想認識,可這個老家夥似乎看顧正臣不順眼,總是吹胡子瞪眼,似乎很不滿顧正臣吃東西。

    歌舞之後,便是說閒話了。

    魏國公徐達舉杯:“元旦伊始,臣恭願陛下龍體金安,大明風調雨順!”

    朱元璋微微點頭,威嚴地說:“魏國公這杯酒,朕還是要喝的。不過這杯酒不是你敬給朕,而是朕敬給你,還有前線的將士們!元廷虎視眈眈,年年犯邊,朕能在金陵睡得安穩,治理江山,你們是首功,來,讓我們舉杯,敬給勇猛無畏的將士!”

    “飲勝!”

    衆人舉杯,顧正臣也跟着喝了一杯酒。

    徐達頗是感性,見朱元璋如此,感動不已:“臣定會將陛下之話帶給前線將士!”

    朱元璋含笑。

    胡惟庸舉杯插了句:“陛下,正因有前線將士扞衛疆土,拱衛山河,才有這幾年太平日子,如今百姓安業,國力蒸蒸,皆是陛下勤勉爲政,愛護萬民之功,臣提議,這杯酒敬陛下,願陛下保重龍體,開盛世!”

    “願陛下保重龍體,開盛世!”

    文官一羣人高喊。

    朱元璋被胡惟庸幾句話捧得很是高興,連連說:“也有諸位愛卿的功勞,來,飲勝!”

    一杯酒下肚。

    御史臺御史大夫陳寧開口:“陛下,今日元旦,當有詩來賀。臣聽聞泉州縣男文采飛揚,連宋師都自愧不如,不妨讓他獻詩一首,助興一二。”

    顧正臣差點噎住,暗罵陳烙鐵是個小人。

    胡惟庸瞪了一眼陳寧,這個傢伙就不能消停了,非要和顧正臣過不去了?

    朱元璋神色如常,只不過笑意少了一些,看了看喊道:“泉州縣男在何處?”

    “陛下,臣在。”

    顧正臣不得不從柱子旁起身走出來。

    朱元璋笑道:“陳御史大夫想你獻詩,如何,今日可有詩情?”

    顧正臣嘆道:“陛下,臣無甚詩才,更不敢與宋師相提並論。倒是前幾日聽魏國公講述邊疆戰事,臣有感而發寫了一首雜詩以明心志。”

    朱元璋心情大好:“明心志倒也不錯。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據張和說,這是你所寫,確實有幾分豪邁,來,讓朕聽聽你的詩作。”

    顧正臣沒辦法,自己也沒水平,只好剽了,略一沉思,念道:“靈臺思計平北虜,萬騎兵戈衛中原……”

    徐達聽得連連點頭,多少捧個人場。

    陳寧微微搖頭,目光中透着冷意。

    這算什麼,開頭都不夠有氣勢,你在思考如何平胡虜了,說明還沒計劃,“萬騎兵戈衛中原”這是諷刺大明轉攻爲守。

    這不是挖苦人,說局勢很差勁嗎?

    洪武七年元旦,你竟說出如此不好的話,咱可要好好彈劾彈劾你。

    胡惟庸皺眉,看向顧正臣頗是惋惜。

    你寫不好就別寫,推辭掉也不礙事,這喜慶的場合,說局勢不好,很令人反感,你也不看看陛下臉色都難看了。

    宋濂、劉基都是詞作大家,看着顧正臣都沒動作。

    顧正臣沒看衆人臉色,繼續魔改,念道:“寄意天子委我令,我以我血薦軒轅!”

    此言一出,朱元璋眼神一亮。

    宋濂忍不住讚歎:“好一個寄意天子委我令,我以我血薦軒轅!”

    劉基念道:“靈臺思計平北虜,萬騎兵戈衛中原。寄意天子委我令,我以我血薦軒轅!好詩,好詩!”

    朱元璋擊掌讚不絕口:“讀之激昂慷慨,熱血沸騰!好,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