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崛起的“波斯之劍”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重慶老Q字數:4655更新時間:24/06/28 19:45:01
    波斯薩法維帝國地處於亞洲中西部地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匯點,素有“歐亞陸橋”之稱,是東西方交通貿易的重要樞紐。故而,其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這個龐大的帝國地理遼闊,北接中亞、東鄰印度、南接阿拉伯半島和霍爾木茲海峽、西與波斯灣相連相連,乃是齊國經營和維持印度洋霸權最爲關鍵的一環。

    泰平二十年(1724年),齊國爲了進一步控制這個古老的帝國,確保這個關鍵的一環不會出現疏漏,在阿富汗人攻入伊斯法罕,俘虜帝國沙阿素丹·侯賽因,幾欲滅亡薩法維王朝之際,應繼任的阿巴斯三世借兵請求,集結海陸軍兩萬餘,不遠萬里登陸波斯,非常“熱心”地幫其平定了阿富汗人的叛亂。

    經過近一年的戰爭,暴虐的阿富汗叛軍最終被逐出帝國,並很快使其消散於崇山峻嶺的阿富汗山區,重新恢復了薩法維王朝的統治。

    至泰平二十一年(1725年),北方強鄰俄羅斯帝國趁着波斯內亂,悍然侵入高加索地區,試圖實現當年彼得一世未能完成的征服大業。

    擁有崇高“國際主義精神”的齊國大軍顧不上平滅阿富汗叛軍後的疲勞,毅然決然地又帶領波斯軍隊迎擊侵入的俄軍。

    經過兩年的拉鋸作戰,齊波聯軍重挫入侵的俄軍,並反攻至俄羅斯境內,逼得對方不得不以放棄所有被佔高加索地盤爲代價,簽訂了《俄波希爾凡和約》,徹底穩定了波斯薩法維帝國東北邊界地區安全。

    囿於當地複雜的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加之帝國急需平定境內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實現帝國真正意義上的政治統一,齊國-波斯聯軍並未在高加索地區做過多停留,待和約簽訂後,便迅速撤兵返回內陸。

    在離開前,聯軍先後在高加索地區建立和恢復了巴庫王國、卡赫季王國、伊裏蘇素丹國、卡特利王國等數個附屬羈縻王國,繼續作爲帝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緩衝地帶。

    同時,爲了遏制俄羅斯帝國,防止其再度南下入侵,聯軍通過武力威逼和經濟誘惑,迫使盤踞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轉變立場,投向齊國和波斯。

    爲了使這個遊牧勢力有能力對抗俄羅斯,聯軍不僅將戰場繳獲的大批俄軍武器移交給他們,而且還不遺餘力地爲其提供財政和物資支持,以充分提升土爾扈特部的實力,充當好波斯薩法維王朝的戰略前哨。

    搞定完這一切,時間已經到了1731年4月中旬,正值仲春時節,萬物勃發,而波斯境內的諸多割據勢力彷彿也如那些不斷向上生長的野草一般,再次露出猙獰的面容,開啓新的一輪暗戰,以期兼併更多的地方勢力,發展壯大自己地盤,試圖在帝國未來的政治格局中能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目前,帝國境內最大的一股割據勢力當屬盤踞於東北呼羅珊地區的納迪爾(即波斯之劍納迪爾沙),爲帝國的長治久安,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將其收服,或者予以消滅。”

    帝國都城伊斯法罕城高聳入雲,城牆上遮天蔽日的塔樓錯落有致,佈滿綠樹的皇城盡顯威嚴、壯觀。

    經過五年多的恢復,昔日遭到阿富汗叛軍毀損嚴重的城市再次煥發出新的榮光,重新成爲帝國最高權力中樞所在,一道道詔令的發出,無不影響着境內千萬各族子民的命運。

    4月13日,位於伊瑪姆廣場西側的阿里加普宮,在二樓一間寬敞的大殿內,二十餘名帝國禁衛軍和帝國新軍高級將領正襟危坐,神情嚴肅,正在傾聽一名齊國軍官講解帝國接下來的軍事安排。

    待通譯將話語翻譯完畢後,齊國陸軍駐波斯軍事參謀團高級參謀、昭信校尉(上校)文守言隨即將手中的指揮棒在波斯東北地區劃了一個大圈。

    “在我齊波聯軍大破阿富汗叛軍,收復伊斯法罕後,曾一路追擊叛軍至坎大哈附近,會同印度方向攻來的我齊國陸軍和喀拉特汗國軍隊再次重創阿富汗叛軍,使其不復有威脅帝國之軍力。當初,我聯軍本該趁勢揮兵殺入呼羅珊地區,恢復當地的統治秩序,重建地方政治架構,將該地區納入中央威權之下。”

    “然而,事不遂願,俄國人趁帝國內亂之際,舉兵侵入高加索地區,迫使我聯軍不得不放棄原有作戰計劃,千里馳援,轉進高加索,以擊來襲俄軍。就在我聯軍與俄軍糾纏於高加索地區而無暇他顧之際,這個納迪爾趁機坐大。在數年時間裏,他先後擊敗呼羅珊地方總督馬利克·馬哈茂德、土庫曼部落首領阿拉赫韋爾迪、傑拉爾部落首領塔赫瑪斯普·汗·傑拉爾等諸多地方實力派,最後攻佔了馬什哈德,幾乎全據呼羅珊地區。”

    “更讓人頭疼的是,帝國那位謀逆自立僞帝國沙阿的塔赫瑪斯普王子在馬贊德蘭無法立足後,在手下的蠱惑下,跑到了呼羅珊地區,並很快與納迪爾合流。他們雙方打着帝國沙阿的名義,四處攻略,擴大地盤。就在我聯軍發起庫拉河戰役,大敗俄軍的時候,納迪爾引兵攻入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省),擊敗了當地的阿卜達裏人,並收降無數,從而進一步壯大了納迪爾的實力。”

    “你們不要懷疑阿卜達裏人會爲納迪爾效命,據俾路之和坎大哈兩邊傳來的消息,儘管納迪爾的征討行動沒有徹底擊敗或者制服阿卜達裏人,但這些地方部族武裝明顯都是一羣非常識時務的精明人物。他們選擇投降,也願意與納迪爾結盟,除了想依附一個強者,來對抗他們的宿敵吉爾扎伊人外,不排除要利用當前整個地區的混亂局勢,爲自己的族人謀取一個潑天的富貴。”

    “阿卜達裏的首領給納迪爾和僞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贈送了許多貴重的禮物,同時也獲得了對方許多榮譽稱號和封賜。許多阿卜達裏人直接進入塔赫瑪斯普麾下效力,還有很大一部分講波斯語的部族直接搬到了馬什哈德周邊,以示忠誠。在阿卜達裏人的帶動下,大量驍勇善戰的阿富汗部落騎兵加入到納迪爾的騎兵部隊,迅速的擴充他的軍隊規模。”

    “哦,對了,我們之所以對納迪爾如此重視,除了他佔據了廣闊的呼羅珊地區,交聯阿富汗和布哈拉汗國,有日益發展壯大的趨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納迪爾有一支花費重金蓄養的常備大軍。粗略估算,他的核心軍隊人數規模在一萬五千到兩萬之間,而且訓練有素,戰力強橫,實力絕對不容小噓。”

    文守言的話音一落,在場波斯將領均不由露出震驚的表情。

    搞錯沒?一個地方軍閥頭子,竟然還養了一支數萬規模的常備軍!

    這他娘的哪裏是一個割據勢力所能做出的驚人壯舉。

    這麼多年來,在齊國的整訓下,帝國也僅組建了兩萬餘規模的新軍部隊,剩下雜七雜八的數萬步兵和騎兵,全都是根據戰事需要,從各個省和地方部族當中臨時徵召而來。

    在往前推數十上百年,薩法維王朝的大部分軍隊除了帝國禁衛軍和少量精銳衛戍部隊是常備軍外,大部分的部隊也都是臨時徵召百姓和部族青壯入伍,許以搶劫戰利品,待戰事結束後,便解散迴歸各省村鎮和部落領地。

    畢竟,養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必須要支付誘人的軍餉才能保證軍隊保持應有的戰力,還要提供食物、被服、軍械、彈藥,以及各種備件來替換損壞或者丟失的裝備,也要配備在波斯高原山地上長距離運送人員和裝備的馱馬牲畜。要是騎兵的話,還需要提供優質強壯的戰馬,足以在戰鬥中支撐士兵和武器。

    種種花費下來,養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那絕對要費老鼻子錢了。

    更不要說,在火器化逐步普及的時代,組建和裝備一支全火器化軍隊,那耗費更是大到沒邊了!

    呼羅珊地區雖然人口衆多,物產豐裕,但要是養一支數萬規模的常備大軍,還是相當吃力的。

    納迪爾怎麼做到的?

    齊國人該不會爲了引起帝國的高度重視,加大購買他們的軍械物資,故意誇大納迪爾的實力吧?

    俄羅斯人的數萬大軍都被我們擊敗了,高加索地區諸多小國和部族勢力也都匍匐於帝國威勢之下,隔壁的奧斯曼帝國也在帝國大軍的威懾下--當然,也有齊國人的外交斡旋,陸續撤出了西部邊境地區,曾經桀驁不馴的阿拉伯人主動向伊斯法罕表示自己的忠誠,諸多割據一方的總督和軍閥紛紛向帝國沙阿獻出他們的降表,承認中央的威權。

    在短短數年時間,帝國在驅逐阿富汗叛軍後,迅速平定了帝國南邊和西邊廣大省份和部落武裝發動的割據叛亂,將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重新扶立起來,避免了亡國滅族的命運。

    更爲難得的是,在東征西討地方叛亂和抵禦外敵入侵的過程中,帝國軍隊得到了錘鍊,不論是領兵的將軍,還是作戰的士兵,都逐漸重拾了昔日帝國的榮耀和信心。

    更別提,在帝國的身後,還站着一個強大的齊國,引領着帝國軍隊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建立起無比的自信。

    納迪爾,不過一個盤踞在呼羅珊和阿富汗地區的軍閥割據勢力,就算實力很強,但肯定也強得有限。

    難道,他還能比俄羅斯人還厲害?

    對於平定帝國內部割據勢力,齊國人一般是很少參與的,最多派出一些參謀軍官和技術軍官,輔助帝國軍隊作戰。

    經過齊國軍事教官的一番整訓,再加上裝備了大量來自齊國的武器裝備,帝國禁衛軍和帝國新軍的戰鬥裏比那些割據自立的地方武裝強出不止一頭。

    一場戰鬥下來,往往在猛烈的火炮轟擊過後,對面的軍閥武裝就已經陣勢大亂,再由線列火槍數輪射擊,敵人便潰不成軍,任由己方的騎兵追亡逐北,肆意砍殺。

    是的,雖然趁着帝國內亂之際,各省總督和地方部落紛紛劃地自守,割據自立,但他們拉起的武裝部隊仍舊是原始而又落後的舊式軍隊,裝備的武器也多以長矛和弓箭爲主,強調的是個人武勇和單兵作戰能力爲榮。

    一些高傲自大的軍閥頭子和部落首領儘管領教過火器的厲害,但他們永遠都是記吃不記打,依舊會嘲笑那些裝備了火器的士兵是柔弱的自動裝置,只會集體射擊、裝彈和移動,每個人都只會跟着隊伍走。

    多個世紀以來,包括波斯在內的中西亞地區傳統的戰鬥模式也都是騎兵和弓箭手,極不情願地緩慢接受火器,甚至將火器視爲一種骯髒的發明,怯懦者的武器——這也是近百年來波斯人屢敗於奧斯曼人的重要原因。

    不過,自從齊國大軍登陸波斯後,以摧枯拉朽般的戰鬥模式擊敗阿富汗叛軍,並很快幫着薩法維王朝收復了伊斯法罕,還攆着逃竄的阿富汗叛軍一路追到了坎大哈,表現出超強的戰鬥力,讓跟在後面的波斯軍隊驚嘆不已。

    隨後,帝國軍隊便在齊國人的手把手地指導下,擇其精銳,編練新軍,實施全火器化裝備,並在齊國大軍的保駕護航下,一邊訓練,一邊參加實戰,最終逐步成長起來,成爲帝國復興的重要支柱。

    納迪爾想來也不過是勢力稍大的地方軍閥,憑藉着稍顯精良裝備和先進戰法,欺負一下愚昧而又落後的阿富汗部族武裝,能佔得不少便宜。但要是對上“久經戰陣”的帝國新軍,那估計就不夠看了。

    嗯,既然此人不識時務,拒絕獻表歸降,也不願意將那個僞沙阿塔赫瑪斯普二世解送伊斯法罕和,那沒什麼好說的,大軍開過去,然後殺光所有的叛軍,並把他們的家人全都貶爲奴隸,重新恢復帝國在呼羅珊地區的統治。

    “波斯軍隊準備什麼時候開拔?”

    戰略和情報通報會開完後,文守言很快趕到齊國駐防軍司令部,彙報波斯軍隊戰備準備情況。

    駐波斯齊國陸軍總司令、鎮國將軍(中將)申德炎聽完彙報後,微微點了點頭,便開口詢問波斯軍隊何時向呼羅珊地區進發。

    “加耶迪將軍計劃於半個月後就領兵出發。”文守言立即回道:“波斯人準備出動新軍五個團、炮兵一個營,加上徵召而來的步兵部隊和部落騎兵,軍隊人數在兩萬人左右。加耶迪將軍準備在進軍途中,於塞姆南、呼羅珊地區陸續再徵召一萬人。屆時,帝國軍隊殺至馬什哈德時,帝國軍隊將會有三萬五千左右。”

    “他們有把握擊敗那個納迪爾,繼而收復呼羅珊地區嗎?”

    “加耶迪將軍本人是非常有信心。不過……”文守言猶豫了一下,“不過,卑職認爲,他們似乎有些輕敵,所有人都表現得非常樂觀。據我們從各方面收到的消息,納迪爾並不是一個故步自封的人,軍中火器裝備率雖然沒有波斯新軍高,但持有數量也是非常多的。而且,他們在軍隊組織和戰法上,也不是傳統落後的部落武裝模式。在短短數年時間,便能迅速崛起,佔據廣大的呼羅珊地區和阿富汗西北地區,便能充分證明此人非易於之輩。”

    “你擔心此次波斯人的軍事征討行動會吃大虧?”

    “若是在戰陣上應對失措,說不定會遭遇戰事失利。”

    “你的建議是什麼?”

    “卑職建議,我陸軍駐納傑法巴德和克爾曼兩地駐軍要做好應急準備,以防不時之需。”

    “你這哪裏是擔心波斯人在戰場失利呀!”申德炎笑了笑,“你恐怕是篤定波斯人會在那個納迪爾手上遭遇一場慘敗。嗯,既然如此,那便擬定命令,讓納傑法巴德和克爾曼兩地駐軍做好戰備,以應不時之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