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章 內閣被包圍了!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鑰匙孔字數:2548更新時間:24/06/28 18:32:18
    第二日。

    “詔戚繼光和譚綸入京覲見!”

    乾清宮,朱載坖手上拿着以往的邊關奏報,若有所思的說道。

    歷史上,隆慶朝自初月開始邊關危機就沒停過。

    僅是隆慶元年,在初月,二月,三月,七月,九月五次蒙古攻擊邊境,極大的威脅了京師和國防安全,耗費錢糧無數,死傷慘重。

    一個國家,周邊沒有敵國才能安定發展,最起碼和周邊國家政權要和和平相處,不能處處樹敵。

    有明一朝居高不下的軍費就是明朝極其糟糕的國際關係的直接體現。

    要安心發展經濟,人口和技術,和平是必須的!

    但現在困擾明朝最大的兩個難題:北邊蒙古,南邊倭寇,都是鬧得最厲害的時候。

    歷史上倭寇問題因爲隆慶開海終於消停了,可以出海貿易了,那些倭寇也不用走私來燒殺搶掠。

    TMD!說是倭寇,但裏面相當一部分人都是沿海地區的本地人!就是因爲明朝的海洋貿易是官方經營,說白了就是海貿的錢都進了宮裏,民間不準私自出海。

    然後就有很多亡命之徒看到了出海貿易的巨大利潤,不惜跟倭寇同流合污來走私賺錢。

    南邊的問題可以通過開海來解決,而北邊的問題,歷史上的隆慶也通過隆慶義和來解決了。

    但是在朱載坖看來,這些還不夠完美。

    比如,雖然開海關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銀流入了中國市場,也爲一條鞭法的施展提供了基礎,但是這些白銀的流入把國內經濟搞得是一團亂麻。

    還有跟蒙古議和,雖然雙方開互市,通過貿易都得到了彼此需要的,但是雙方依然是敵對和隔離的狀態,明朝沒有趁機拉攏和分化草原各方勢力,漸漸的爲老奴的崛起製造了大環境。

    朱載坖把精力首先放到北邊防線上來,南邊現在倭寇還不是鬧事的時候,一般都是到了夏天他們才會來犯。

    在朱載坖看來,永遠解決北邊防線問題的辦法只有兩個,第一個是聯姻,第二個是馬克沁。

    因爲草原惡劣的生存環境決定了只要這片蒙古高原還在,這裏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世界上一流的騎兵。

    直到馬克沁問世。

    但是朱載坖別說機關槍了,就是燧發槍要怎麼弄都不知道,自己指望不上幾個世紀後才問世的馬克沁。

    火器是必須要搞得,自己不懂可以讓別人去搞嘛!華夏大地永遠不缺天才!

    而且也可以從西方引入技術,再自己仿製。

    但是單純依靠軍事優勢來維持的和平遠還不太穩妥,只有聯姻+火器才是永遠解決北患的根本之法。

    聯姻只是第一步,在它之後的經濟控制和軍事控制是第二步,第三步就是徹底把蒙古高原從文化,思想,經濟,政治全方面納入大明,徹底成爲明朝的一部分。

    什麼?明朝不是不和親嗎?

    確實是不和親,但是可沒說不能聯姻。

    比如,朱元璋的嫡次子朱樉,第一代秦王,就娶了王保保的女兒爲王妃,其中的原因就是朱元璋知道蒙古和明朝不能永遠處於敵對狀態,因此想要在立國之初想通過聯姻來拉攏王保保。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後來篡位成爲皇帝的燕王朱棣,身爲王爺時期也娶了蒙古軍閥吳允誠的女兒。

    當時朱老四鎮守北平,是第一個面對北方蒙古的藩王之一

    朱棣上位後,吳氏被封爲惠妃。換句話說,這個蒙古女人成爲了大明皇帝的妃子。

    類似的皇族通婚還有幾個,但都是漢族王爺娶蒙古族女人,並不是明朝的主流。

    所以啊,明朝官方從來就沒有說過不能聯姻哦!

    有點扯遠了。

    朱載坖詔戚繼光,譚綸,等人入京,有自己的幾個打算。

    這些人都是東南抗倭的骨幹力量,趁現在東南沿海倭寇還沒有出海的時間,自己要見見他們。

    因爲朱載坖要巡視九邊!

    親自去看看九邊重鎮真實的情況,不然自己心裏實在是無法踏實。

    而這就需要戚繼光,譚綸的兵馬,和他們跟着自己一起,巡視北境防線。

    歷史上隆慶帝就對九邊重鎮和京師的軍隊情況看不下去了,把戚繼光召回來,在北方防線練兵。

    俞大猷和劉顯他們就留下東南吧,雖然現在不是倭寇出海的季節,但是也以防萬一嘛。

    戚繼光他們從接到聖旨再動身來到京城,起碼需要一個月時間。

    到那個時候,九邊重鎮取消軍田納稅的政策已經落實下去了,自己正好去看看執行的怎麼樣,順便在邊軍中挑選一下幾個有實力的年輕人來培養。

    畢竟戚繼光,譚綸這樣練兵,打仗的奇才一身的學問可不能沒人繼承,因爲軍隊的技戰術和信仰是需要不斷的傳承的。

    這也是軍隊必須要職業化的原因,只有職業化的軍隊才能不斷的傳承信仰和技戰術經驗。

    而沒有職業化的軍隊,大部分情況下的戰力就無法保障,只有出現少數幾個天才將領的時候可以鼎盛一陣子,這些將領去世之後就又回到了原來的弱雞樣子。

    這也是朱載坖考慮的,趁現在大明還有不少軍事人才,儘早把軍隊職業化提上日程。

    至於在九邊重鎮中提拔幾個年輕人,是因爲自己也需要在軍中有那麼幾個忠誠的心腹存在。

    接下來這一個月自己好好看看京師三大營: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

    當然,這些營現在可沒有什麼戰鬥力,都TM多少年沒上過戰場了,指望他們上戰場砍人自己會成爲第二個朱祁鎮。

    自己是要把京師三大營的整頓提上日程,最後重新把三大營的指揮權拉回到自己手中。

    爲什麼說重新呢?

    因爲朱老四創立的這三大營,一開始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私人武裝,但是因爲…

    哎,又要說到讓人血壓飆升的朱祁鎮了…

    因爲大家衆所周知的一場變故啊,這三大營的指揮權掌握在了兵部手裏。

    而TM兵部全是該死的文官!

    自己想要軍事改革就要從把三大營的控制器拿回來開始!

    “讓戚繼光帶浙軍一千人,譚綸帶着兩千兵馬吧!”

    另一旁的馮保警覺起來,皇帝這是要幹嘛?

    “萬歲爺,旨意要經過內閣嗎?”馮保問道。

    “不經過內閣,靠着中旨,譚綸戚繼光他們要帶着幾千人入京,方便嗎?”朱載坖瞥了他一眼道。

    中旨就是直接繞開內閣,皇帝私自發佈的旨意。

    一般來說聖旨需要經過內閣批准才會是正式的公文,但如果內閣不通過,皇帝也可以選擇中旨,由司禮監直接下放,但是這不算是政府公文,算是皇帝的私人信封。

    而調動軍隊這樣的大事,當然需要內閣的點頭。

    佈置完這些工作後,朱載坖有些疲憊的閉下眼睛休息會,已經看了半天奏摺,眼睛都看疼了。

    不一會,去內閣傳旨的馮保慌張的跑回來。

    “萬歲爺!”

    朱載坖被驚了一下,眯着睜開眼睛道,“怎麼啦?大呼小叫的!”

    “內閣值房被百官們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