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兇手畫像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弦鳴字數:2337更新時間:24/06/28 18:13:54
    “其一,案子被媒體大肆報道,少女殺手重出江湖,充分滿足他的虛榮心,他見好就收不再繼續犯案。”

    “其二,他享受這種被所有人熟知並畏懼的感覺,可能會繼續犯案,甚至加快頻率,製造更大的恐慌博取知名度,以蓋過湯水鎮的勢頭。”

    “而我們也會面臨兩難選擇,如果封鎖消息,控制媒體不報道,兇手可能做更多大案造勢,直到官方捂不住。”

    “如果任由媒體報道、輿論發酵,滿足兇手的變態心理,不保證能讓他有所收斂。”

    “但一定會造成全城恐慌,影響社會穩定和城市形象,對創城不利。”

    話音落下,周正立馬迴應:“怎麼選擇回頭讓領導決定,我們需要做的是儘快確定偵查方向。”

    林可韻冷笑:“不用猜也知道,領導絕對會選擇封鎖消息,說辭我都替領導想好了。”

    “不管怎樣,即便警方妥協,兇手也一定會殺人。”

    “所以警方不可能滿足他的變態心理需求,更不能造成全城老百姓的恐慌,一切以大局爲重……”

    周正趕緊打斷:“言歸正傳,大家再各自分析一下,兇手每次作案之後,切掉受害者的部分肢體是爲什麼?”

    “收藏!”

    譚術幾乎脫口而出,“成長背景、家庭環境和社會經歷,會對一個人的行爲產生直接影響。”

    “兇手對未成年處女情有獨鍾,也許曾經情感遭受過嚴重打擊,也許在童年時期遭受過虐待,或者親眼目睹母親的不齒行爲。”

    “導致其對聖潔過分執念,進而產生極端心理。”

    “認爲未成年處女的身體是聖潔的象徵,因此選擇的目標全是這一類人。”

    “僅僅把她們做成藝術品還不夠,還要留下一部分作爲紀念……”

    聞言,周正若有所思點頭:“有道理,這也符合邏輯,很多變態殺手都有這種特殊癖好。”

    宋啓突然提出異議,“我倒不這麼認爲。”

    “哦?”譚術平靜如水的臉上,終於泛起一絲漣漪,“宋副隊有何高見?”

    宋啓說道:“我認爲兇手切下她們的部分肢體,是當作食材吃掉了。”

    “吃人?”

    周正和林可韻異口同聲。

    “沒錯。”宋啓點點頭,“兇手把活生生的人當成藝術品,絲毫不把人命放在眼裏。”

    “在他的潛意識中,自己就是世界的主宰者、是高等生物,是獵人。”

    “而其他人都是可以任意宰割的獵物,卑微渺小的螻蟻,隨意踐踏的低端生物。”

    “每一個受害者都是紀念品,都會被官方記錄在案,讓世人刻骨銘心,他沒必要再割掉部分肢體留念。”

    “他之所以把這些‘獵物’的肢體割下來,是想要當作戰利品享用。”

    “只有吃掉受害者,才能體現高等生物對低等生物的碾壓。”

    “做出這一系列兇殘行爲,說明他具有反社會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或者其他心理疾病。”

    說到這裏,宋啓轉頭看向譚術,“我說的沒錯吧,譚法醫?”

    譚術眼裏閃過一絲欣賞,點點頭道:“分析沒什麼問題,而且你的邏輯角度很新奇。”

    “兇手把自己比作狩獵者,把受害女孩當作獵物吃下,確實是有可能的。”

    林可韻感嘆道:“好一個令人畏懼的高端生物啊!”

    “他切下的那些部位,確實挺適合烹飪的,就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咦~~我感覺自己也好變態……”

    宋啓冷哼一聲:“什麼高端生物,他就是個心理變態的懦夫罷了,只會針對弱勢羣體。”

    “四名受害者都是來自貧苦家庭,要麼是留守兒童,要麼是單親家庭。”

    “這些女孩就算失蹤或者遇害,也不會掀起多大波瀾,對兇手來說威脅不大。”

    此話一出,幾人的心情頓時沉重下來。

    林可韻氣得捶桌子,“等抓住了兇手,老孃一定把他祖宗十八代的底細挖出來,搞一個大曝光,讓他祖祖輩輩永世不得翻身!”

    周正繼續說道:“接下來要討論確定偵查方向,先由譚法醫做一個兇手的模擬畫像吧。”

    譚術早有準備,脫口而出。

    “兇手爲男性,年齡大致在25-35歲之間,身高不會超過一米七五。”

    “齊海本地人,或者是從外地移居,長期居住在齊海。”

    “出身貧苦,很可能是單親家庭或者孤兒,但受過一定的高等教育。”

    “目前單身獨居,居住環境可能是帶院獨棟房屋,也可能是帶地下室的樓房……”

    聽到這裏,林可韻插嘴道:“作爲一名程序猿,我很想知道,明明什麼線索都沒留下,你們是怎麼推測出兇手模擬畫像的?”

    譚術平靜解釋:“兇手性別的確定是根據慣例,有能力做這種連環殺人大案並遠距離拋屍的,基本都是男性。”

    “年齡和出身,是根據兇手病態心理演化趨勢判斷的。”

    “他過去經歷的種種不幸,造就了病態心理,說明家庭教育缺失,出身大概率不會很好。”

    “病態心理的演變需要一個過程,未成年的心智發育並不成熟,也很難掌握醫學、化學知識,不太具備作案條件。”

    “而且兇手又受過高等教育,突然‘覺醒’的時間不會太早,至少要熬到大學畢業,踏入社會。”

    “而35歲以後就已經步入中年,心智基本熟透了,不太可能突然‘覺醒’,因此年齡範圍限定在25-35歲。”

    “兇手能巧妙避開視線,遠距離拋屍荒野,說明熟悉齊海的地理位置,大概率是本地人或者長期居住於此的外地人。”

    “至於單身獨居,完全是根據他的作案手法決定的。”

    “從綁架受害者,到放血、切割、防腐,最後拋屍,這是一個相當複雜又繁瑣的過程。”

    “如果中間任何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造成暴露的風險。”

    “所以兇手需要一個僻靜的環境作案,又不容易被人發現異常。”

    “單身獨居,擁有地下室或者獨棟房屋,是最理想的條件。”

    聞言,林可韻第一次露出敬佩的目光,忍不住豎起大拇指。

    “譚法醫牛逼!我林某服啦!”

    譚術皮笑肉不笑地點點頭。

    周正又問宋啓:“你有什麼補充意見嗎?”

    宋啓託着下巴說道:“譚法醫描述的畫像大致沒問題,但我唯一有一點異議,就是關於兇手的性別。”

    “四個受害人都是未成年少女,平時獨來獨往,而且身材瘦小,幾乎手無縛雞之力。”

    “像這種條件的‘獵物’,即便林姐這樣的女性,綁架起來也不會太困難。”

    譚術立馬反駁:“綁架沒問題,那拋屍呢?”

    “四個受害者都很瘦弱,但體重也超過了80斤。”

    “這個重量對於成年男性來說不算吃力,但對女性來說,遠距離跋山涉水拋屍荒野,很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