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三危~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喬木兮有思字數:4235更新時間:24/06/28 17:25:54
    轉眼已是元統元年三月,貞觀年已經走到了盡頭,歷史也在這一刻翻開了新的篇章,李承乾御極八方,四海臣服,天無災禍,國無外患。四海昇平,百姓安樂!

    貞觀年給李承乾留下了太多的遺產,只要他這輩子不胡來,大唐哪怕按照現在的軌跡不斷前行,也必然是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盛世。

    元統,是李承乾的年號,意爲一元更始,統帥萬方,也有正統之意。

    這是太上皇李世民給自己太子精心挑選的年號,他破除了來自當年的詛咒,他的孩子沒有再自相殘殺,他的太子更是極爲出色的繼承人,讓所有人都無可挑剔!

    新年要有新氣象,新皇正式改元,也應當有一個新的氣象。

    於是,大唐元統元年三月,李承乾親下詔書,大唐所有百姓的田賦減半,爲期十年。此詔一出,天下譁然,百姓譁然,舉國譁然!

    百姓奔走相告,讀書人喜極而泣,百官歌頌皇帝,就連外國使臣都爲之震撼莫名.

    自此,李承乾的皇帝之位,再也無可動搖,就算他在後宮之中驕奢淫逸,只要不影響百姓生計,就算他倒行逆施,但就憑藉這份功績,青史之上,必然大讚之。

    元統元年四月初十,李承乾於城外祭天,回途中有百餘老叟攔下御架,獻上萬民傘,願大唐安泰,萬世不替.

    元統元年五月初六,有明州刺史發現有真龍出沒於雲間,吞雲吐霧,降下甘霖,以爲祥瑞,隨報之朝廷.

    七月北庭長史府上報,曰:沙漠泉涌,戈壁冒新芽,數日間,已是鬱鬱蔥蔥.

    八月——

    太極殿,聽着百官唸誦着各地的祥瑞奏章,就算是再厚臉皮,李承乾也有些臉紅。這些祥瑞到底怎麼回事,在場諸位大臣比誰都清楚。

    要是以往,早就有人出來指責這些人無中生有,勞民傷財了。但這次,百官以最大的容忍度,硬是捏着鼻子認了。

    誰讓坐在龍椅的這位做出了那樣的功績呢,天下田賦減半,這不過是個開始而已,剛開始有人已經認爲可以全面取消了,但卻被諸位老臣否決了,就連姬鬆也難得參與此事,認爲現在還不是時候,應當慎重。

    是姬鬆不想將天下普通百姓的枷鎖取消嗎?不,他比誰都想,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樣做到底會給大唐帶來什麼,但他還是認爲快了。

    任何事情都有其兩面性,大唐現在是不缺田賦那點錢,但不是說不重要就取消了,那怎麼能成?

    皇帝有皇帝的義務,百官有百官的義務,那麼百姓也有百姓的義務,誰都不能在這個環節出現問題。

    全面取消百姓負擔不是問題,問題是今後如何讓百姓參與到大唐的建設當中,現在天下九成還是種田的百姓,工業也才剛剛起步,一旦給百姓解綁,到時候人口必然大增,人口大增之下,必然會涌向城市,但城鎮中能吸納這麼多人口嗎?

    不能,完全不能!

    十年的緩衝,也是爲此做準備的,要是十年後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再續上十年,直到徹底解決隱患爲止。

    散朝後,李承乾留下了姬鬆,兩人來到御花園,直到一處涼亭中。

    “朕也沒想到他們竟然如此”李承乾有些臉紅道。

    姬鬆卻不以爲意,笑道:“陛下這是爲何?難道不好嗎?”

    李承乾糾結道:“也不是不好,只是覺得有些.”

    “陛下着相了,這不過是手段而已,不然那些老臣能捏着鼻子認了?只要此事對大唐有利,那就去做,沒什麼不好意思的。“

    “以前我聽人說過一句話,說是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只要能抓住老鼠,那就是好貓,臣深以爲然!”

    李承乾一愣,咀嚼幾遍,越是覺得此話博大精深。子毅這是在告訴自己,不管用什麼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就是好手段?

    “陛下,大唐現在看似繁花着錦,烈火烹油,但卻處於極爲危險的境地,做任何決定之前,必然要三思而後行。”

    “何謂三思?思危,思變,思退。”

    李承乾一愣:“我大唐威震四海,橫有八荒,唯一有和我大唐掰手腕的大食也別你在西域一朝打折,數十年內不可能恢復。我大唐又還有何隱患?”

    姬鬆笑了笑,指了指東邊道:“外海!”

    又指向北方:“草原!”

    最後指向腳下:“國內!”

    李承乾若有所思,說道:“海外朕知道,根據這些年的發展,海外大世家都發展的不錯,現在差不多已經過了開拓時期,而到了兼併時期,你是說他們會威脅到大唐?”

    姬點了點頭,但隨後又搖頭道:“是也不是!”

    “海外領地兼併必不可免,但無論如何朝廷都要拖延這個時間,不管使用什麼手段,都不能讓他們整合,就算是無法避免,也要切斷他們和大陸家族的聯繫。”

    “他們可以獨立,甚至可以建國,但決不能讓大陸上的世家們掌控他們,這是底線,不然我們將養虎爲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大禍!”

    “削弱世家還得進行,但不能逼的太緊,讀書人越來越多,也將意味着世間站在我們這一邊,時間越長,他們的底蘊就越加被削弱,這是大勢,誰也不能阻擋。”

    “讓他們嚐到海外的甜頭,最好全部搬出去。但這個可能性不大,中原百姓鄉土情結極爲嚴重,更別說這些以祖上爲榮的世家了。“

    姬鬆也是無奈,這點他也沒辦法,只能希望用時間去慢慢消磨。

    “所以,我們要讓他們儘可能的全力支持海外,以此增強海外領地的實力,人是自私的,也是不知足的,隨着時間慢慢過去,海外就真的甘心成爲中原世家的提線木偶嗎?”

    “不,他們會不甘心,會猶豫,會想着去脫離身後家族的羈絆。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支持他們,但又不能擺在明面上,這會讓大唐國內世家徹底撕破臉的。”

    “我們只要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恰當的決定,這將無可避免!”

    “先漢的推恩策,在大唐也不是不可以用”

    聽到這裏李承乾恍然大悟,特別是最後一句,更是讓他醍醐灌頂。推恩策啊,千古第一陽謀,是啊,漢武可以用,爲什麼他就不能用?

    那些大世家,海外領地,和西漢當時的各地諸侯有什麼不同?

    唯一不同的就是大唐比當時的漢朝更加強大,他比漢武帝更有時間和耐心。只要慢慢來,看誰熬得過誰?

    不過令他詫異的是,這件事竟然是姬鬆提出來的?

    要知道,自從夷州赦封被姬鬆,那姬氏就是大唐海外第一領地。作爲既得利益者,難道不應該阻攔這樣的事情發生嗎?爲什麼.

    好似知道李承乾在想什麼,他笑了下,說道:“姬氏志不在此,陛下多慮了!”

    李承乾有些好奇,但見姬鬆不願多說,也就不問了。

    “那草原呢?草原現在已是我大唐領土,凡是動亂這都以鎮壓,難道這還不穩妥嗎?”

    姬鬆搖了搖頭,道:“一個只有付出而沒有產出的地方,對朝廷來說是一個負擔,也是不能長久的。”

    “在沒有解決草原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的矛盾之前,中原強盛還好,一旦中原動盪衰弱,草原將很快失去控制。”

    “草原上的民族就像是野草,割一茬還會生長出另一茬,永遠都不會停歇的。”

    “我們要做的就是完成遊牧和農耕兩個文明之間的互補,不然永遠也不會真正擁有!”

    “臣正在做一個試驗,一旦完成,或許草原將永遠成爲我們的附庸,真正成爲我們華夏文明的一員。”

    “容臣想賣個關子,等真正成功的那刻,再告訴陛下不遲!”姬鬆笑道。

    李承乾翻個白眼,沒好氣道:“行,朕就等着這一天,只是希望不要太久才是!”

    “不會讓陛下失望的!”

    最後說到國內,姬鬆的臉色瞬間就嚴肅了起來!

    “陛下,國內現在看似國泰民安,但隱藏的危險卻更爲致命。土地兼併是不可避免的,除非全部守衛國有,不然永遠都不能禁止土地兼併!”

    “現在朝廷雖然嚴厲打擊,但這是不可持久的,遲早有一天還將會重演!”

    李承乾眉頭一皺,怒道:“那就殺,殺到他們不敢爲止!”

    但姬鬆還是搖頭道:“沒用的,這樣只會徹底將官員推向皇家的對立面,不可取!”

    “這是人性,人性是驅利的,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少不了這些,陛下還是三思的好。我們要做的就是引導,海外可以吸納很多人口,在臣看來,只要堅持海外移民,和充實邊疆,那麼至少數百年內,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另外一個,就是讀書人了!”

    姬鬆有些頭疼,誰能想到讀書人多了竟然也會讓人頭疼。以前是有一個讀書人就不錯了,現在卻是太多了。

    但朝廷又沒有那麼多官員和位職,怎麼可能全部吸納?

    雖說有不少人投靠世家,但他不在乎不管怎麼樣都是肉爛在鍋裏,都是爲大唐出力,沒什麼的。

    但怕就怕在這些人鋌而走險,遠在域外,就像是姬氏的姬耀一樣在海外都建國了。建國不怕,怕就怕他們爲那些國家效力。

    這些讀書人可都是大唐精心培養過的人才,說是精英都不爲過。要是一個兩個還好,但要是大量出走,那才是大唐的不幸!

    必須留住這些人。

    說起這個,李承乾也頭疼的很,大唐什麼時候竟然爲讀書人太多而頭疼了?

    但事實就是如此,他們必須找一個讀書人的新去處,不然這些人遲早會成爲國內動盪的根源。姬鬆太明白內卷的可怕,那種不顧一切,瘋狂的樣子,着實讓人驚悚!

    “朕再找麒麟閣的閣老們商議下吧,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啊!”

    話說到這裏,基本上就結束了此次的談話。

    婉拒了李承乾賜宴,走出皇宮,直到不知什麼時候來到一處較爲熱鬧的地方,打開車簾一看,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此處不是別的,卻是瑪雅人學者居住的地方。

    “停~”

    大牛停下馬車,姬鬆道:“走,進去看看!”

    這裏是朝廷賜給瑪雅人交流學問的地方,這些年瑪雅人很多都在長安成家立業,甚至有不少人在軍中或者官府中爲大唐效力!

    大唐是包容的,只要你認真做事,不管你是哪國人,都不會受到歧視。

    現在留在這裏的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學者,其中就以占卜師蒂耐兒和預言師卡里摩爾爲首。

    這兩人姬鬆都見過,都是具有很高學識的學者,這些年又進修大唐文明的精華,其學問更是見精深。

    來到院子,就看到一人坐在講臺上對底下的人說着什麼,他上前仔細聽了聽,不由得莞爾,原來是蒂耐兒在講學,講的卻是數術。

    還別說,其數術知識講的深入淺出,至少比他這個半吊子強多了。但畢竟有其局限性,和後世的數學是沒法比的。在他看來,其水平也就高中生的水平,但其開闊的眼界和對數術的深度思考,卻不是他人能比的。

    瑪雅人的數術知識,就算是後世都爲之驚歎。

    這是一個走偏了的文明,在數術方面他們是傑出的,也是令人驚嘆的。但在其他方面就像是幼兒一樣,簡直慘不忍睹!

    姬鬆沒有去打擾對方,而是隨便找了個地方聽着他的講說,別說,這老家過的官話說的挺正宗的。

    這時,一個年輕人突然站起來說道:“先生,聽說你們是當年中原王朝殷商移民東渡海洋,去了殷州,而你們也是殷商的遺民?不知是不是真的?”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看向蒂耐兒,想知道他怎麼回答這個問題!

    姬鬆也有些好奇,對於當年唐儉、姬青等人的做法有些哭笑不得外,卻也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奇思妙想。瑪雅文明的印第安人和中原有沒有血脈聯繫?

    這重要嗎?

    說重要也確實重要,但說不重要,其實也沒那麼重要。同樣的膚色,同樣的黑髮,黑眼睛,除了面容比中原人更加生硬外,穿上漢服,似乎並沒有什麼區別。

    蒂耐兒聞言沉默了,他不知道該怎麼說,要是回答不好,怕是會引來禍事。就在他糾結的時候,卻在人羣中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頓時大喜過望,隨即起身走下講臺,朝人羣走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