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突厥退兵 (第四卷完)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喬木兮有思字數:2216更新時間:24/06/28 17:25:54
    除此之外,李世民巧用外交手段,昨夜就派人面見突利可汗,陳述厲害。

    當時的東突厥有兩個可汗,一個是大可汗頡利可汗,另一個是他的侄子,小可汗突利可汗。

    而這一局面恰好被李世民利用。

    李世民與突利可汗交好,和他結爲兄弟,並對他曉以厲害關係。這樣一來,突利可汗也就無心與李世民做對,危機解除,頡利可汗計劃落空。

    這也是頡力不得不讓步的原因,自己的盟友都不穩了,還打什麼仗,說不定在決戰時,突利就會與唐朝合力打敗自己。

    在李世民以及羣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唐與東突厥簽署和平協議,頡利可汗的中原夢落空

    雙方於渭水邊,殺白馬,立盟約,訂下了互不侵犯的盟約,頡利可汗率兵回到草原,長安危機解除。

    李世民用疑兵之計,讓頡利可汗誤以爲大唐對他的進攻早已有了應對,所有的空虛只不過都是障眼法罷了,他不敢繼續作戰。

    李世民拉攏突利可汗的事,頡利可汗應該已經知道。他既然意識到內部的堡壘已經被攻破,自然也不能一意孤行了

    之前大唐在戰場上的勝利,以及執失思力的被囚禁,都讓頡利可汗明白了一個道理,大唐不可能被自己所打敗,此時並不是李世民的對手,他也沒有做好覆滅大唐的準備。

    這次會戰,本來就是一次倉促的戰爭。大唐沒有任何準備,突厥也是準備佔點便宜。

    但當他發現此時不但佔不了什麼便宜,還有可能和大唐來一場突如其來的決戰,這是他們沒有想到的,也是不希望看到的。

    對李世民而言,他損失掉的是尊嚴,得到是恥辱。

    雖然最後頡利可汗在一番恐嚇之下退兵,但畢竟城下之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而這就是他引以爲奇恥大辱的原因。

    至於說財物嘛,李唐沒有損失,李世民很清楚,一旦給了突厥財物,長安空虛一事就會暴漏出來,所以他不會給的。

    對頡利可汗而言,他的損失可就大了去了。

    這一次的戰爭下來,他在李世民這裏沒有什麼斬獲,可出動十萬兵力,那絕對是不小的糧草消耗。

    內部分裂再一次被激化,之前他與突利可汗雖然也是面和心不合,但是雙方爲了部落的利益還不至於發生矛盾,可是這一次之後,突利可汗有了與李世民這個強大敵人合謀的可能,這也爲後來東突厥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是後世人們公認的真理。

    在無利可圖之下,頡力也就沒有了繼續發動戰爭的可能,除非他腦子不正常,去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

    李世民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化解了這次危機,朝堂衆臣也是同心協力,從各個方面同時對突厥的這次戰爭進行瓦解。

    更讓姬鬆高興的是,原本要送給頡力的物資,這次大唐連顆毛都沒給,這也是之前兩場大戰的威懾。

    使得頡力不敢提過分的要求,他現在只想馬上回到草原,在中原的時間越長,越對他們不利。

    要是大唐的援軍到來,切斷自己後路,那就得不償失了。

    旁晚時分,姬鬆得到了會盟結束,突厥連夜北返的消息。

    隨後,皇帝聖旨傳來,命尉遲恭連夜尾隨突厥大軍,監視其離開大唐國土。不到萬不得已,不得開戰!

    這也是李世民最無奈的地方,明明是自家土地,卻不能將他們殲滅,這是身爲皇帝的最大恥辱。

    加上大唐本來就是虛張聲勢,如果沒有必勝的把握,還是不要激怒突厥的好。要是將頡力逼的魚死網破,那先前所作的一切都將沒有了作用。

    李世民沒有再回到大營,而是直接回長安去了,作爲皇帝,輕易離開不得長安,而戰後的一系列事宜,都將需要他來處理。

    姬鬆沒有跟隨尉遲北上,而是繼續留在大營梳理物資和教授那十八個少年。

    隨着時間流逝,前來的援軍也陸續到來。他們沒有停歇,除了步兵原地駐守之外,所用騎兵都立即北上與尉遲會和,持續給予突厥壓力,迫使其快速離開北境。

    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當頡力知道正有源源不斷的唐軍在自己身後集結之時,連忙命令大軍快速進軍,一些不重要的物資都全部捨棄。

    於是,尉遲的軍隊越來越多,騎兵就足足集結了三萬餘,還有軍隊在不斷集結。

    在姬鬆看來,這本身就有點添油戰術的影子在裏面。但是用在這個時候,卻是恰到好處。

    此時訊息傳遞極慢,有很大的延遲性,頡力只是知道唐軍越來越多,卻根本不知道到底有多少。

    所以,他不敢賭,只能加快離開,就怕自家大軍被堵到北地,到那時說什麼都晚了。

    轉瞬間,十餘日過去,頡力早已出了長城,尉遲也開始返回,各地援軍,除少量被留在北地,以作後備力量,其他的則返回駐地。

    更爲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對頡利可汗的一番恐嚇,不僅把他嚇回了突厥老家,還搞得心驚膽寒的頡利可汗給了李世民一堆東西:九月丙戌,頡利獻馬三千匹、羊萬口。

    當姬鬆聽到這個消息時,簡直是目瞪口呆,心想:頡力這是有多膽小,才會做出如此天真之事?

    渭水之盟打破了頡利可汗企圖入主中原美夢,給了百廢待興的大唐休養生息的機會。

    歷經了隋末戰亂,百姓的生活逐漸開始好轉。

    如果渭水之盟協議失敗,勢必又會刀兵四起,但他的和平簽訂,讓百姓免於戰亂之苦。也給李唐王朝贏得了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的寶貴時間。

    又向世人再一次證明了李世民的能力,鞏固了自己的帝位。

    雖然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經多次證明過,只有李世民才是李唐王朝的合格繼承人。

    但玄武門之變畢竟在外人看來,他還是殺了自己的哥哥,武力脅迫了自己的父親。

    自然會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可李世民在渭水之盟所表現出的智慧和膽略,讓這些不滿之人也都紛紛臣服。

    又通過外交手段引發了東突厥內部的分裂,李世民與突利可汗的交好,讓這個小可汗蠢蠢欲動了。

    果然,沒過多久,突利可汗與頡利可汗發生了正面衝突,東突厥內部開始分裂。